台大醫網 第107期 - page 20

第三級(
level
Ⅲ):
病人有一個小於
4mm
的冠狀動脈瘤(
coronary arterial
aneurysm
,或是經由常模推算
z score
+2.5
+5.0
),此類病人則被建議使用
阿斯匹靈直到
aneurysm
消失為止,進入
青少年期(
10
歲以後)的運動量上限,
則建議根據運動態心肌灌注攝影(
stress
perfusion scan
)來決定,原則上避免競
賽型的運動,追蹤頻率則以
1
1
次為宜。
第四級(
level
Ⅳ):
有一個以上的中型
動脈瘤(
4mm
8mm
,或是經由常模推
z score
介於
+5.0
+10.0
)或是一條
冠狀動脈上有數個冠狀動脈瘤。此類病人
除長期使用阿斯匹靈外,部分病人須使用
抗凝血劑
Warfarin
而將凝血時間控制在正
常值
1.5
2
倍之間,宜避免會產生碰撞的
運動(因為服用抗凝血劑);而運動量則須
用心肌灌注攝影來決定,追蹤頻率至少每
半年
1
次,每次追蹤須包括心電圖及超音
波,至於冠狀動脈攝影,則建議在急性期
恢復後的
6
個月到
1
年間來執行。
第五級(
level
Ⅴ,最嚴重):
有一個
以上的巨型動脈瘤(大於
8mm
,或是經
由常模推算
z score
大於
+10.0
)或冠狀
動脈攝影證實有冠狀動脈阻塞者。此群病
人應長期接受阿斯匹靈與抗凝血劑(例:
Warfarin
)的治療,可考慮合併使用乙型
阻斷劑以減少心肌氧氣消耗量,運動方面
宜避免發生碰撞的運動、競賽型或需要瞬
間爆發力的劇烈運動(例:舉重)均不適
合,追蹤方面則至少
6
個月
1
次心電圖及
超音波,心導管檢查則在有胸痛或任何疑
似冠心病的症狀出現時,須要執行,以確
定是否有執行冠狀動脈擴張或繞道手術的
必要性。
以上簡介川崎症的治療與追蹤原則,
目前臺大醫院治療過約
1200
位川崎病的病
童,其中有
30
餘位有持續性的冠狀動脈瘤
狀病變,我們目前遵循前述原則追蹤,並
輔以新一代的
3D
超音波、心臟電腦斷層及
風險基因篩檢,期望嶄新的生化及醫療技
術,能把病人的治療帶到更新更好的境界。
20
Health Network
台大
醫網
I...,10,11,12,13,14,15,16,17,18,19 21,22,23,24,25,26,27,28,29,30,...31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