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第107期 - page 18
臺大醫院自
1976
年,確立了本土第一
例的川崎病之後,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診治
過
1200
例以上的病例,其中有
4
例死亡,
都發生在
2001
年以前,近幾年由於診斷時
間的提早和適當的藥物給予,已經很少聽
聞不幸的個案,目前仍有許多的個案在追
蹤。
川崎病之所以愈來愈受到重視,有下
列幾個原因:
1.
隨著公共衛生的進步,川崎病已取代以
往的風溼熱及風溼性心臟病成為兒童後
天性心臟病的頭號要犯。
2.
川崎病的血管炎,特別喜歡攻擊中型血
管,尤其是冠狀動脈,由於冠狀動脈
是心臟收縮時能量和氧氣供應的重要通
道,若未得到適時而正確的治療,會有
像老人家的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的風險。
3.
此病在臺灣的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三,僅
次於日本與韓國,根據健保署的資料,
每一年在臺灣新增的病例約有
800
人左
右,雖然沒有感冒那麼常見,但也不算
太少。
川崎病在臺灣主要是影響
5
歲以下的
兒童,占了全部川崎病人的
90%
以上,尤
其是
1
歲左右的嬰幼兒,好發季節以
4
∼
6
月居多,男孩比女孩多一些,一個家庭裡
若有一個孩子得了川崎病,他(她)的兄
弟姐妹未來發作川崎病的概率是同年齡孩
子風險的
10
∼
20
倍;也常有父母問到此
病會復發嗎?答案是會的;約有
1
∼
3%
的
孩子會有再發作一次川崎病的機會。在臺
灣,我們不斷地告誡我們年輕的醫師,如
果孩子發燒超過
5
天,一定要評估是否有
川崎病發生的可能,以免錯過了治療的黃
金時間。
鑑別診斷
其中尤以腺病毒和猩紅熱較須留意。
一般而言,腺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結膜炎多
半帶著很多的分泌物,與川崎病在眼白處
呈現一抹粉紅的
bulboconjunctivitis
很不
相同,另外一個很難鑑別的是猩紅熱,此
病對抗生素反應良好,常在
1
∼
2
天內退
燒,另外猩紅熱患者的眼部表現也較不明
顯,或許對臨床判斷有所幫忙。
治療方式
針對川崎病,日本川崎病學會建議的
治療方式是在黃金治療期內使用阿斯匹靈
(
30
∼
50mg/kg/day
)及免疫球蛋白(
2g/
kg
),用以抗發炎與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
(所謂的黃金治療時間是指從發燒的第一天
起始的
10
天內),便可使
85
∼
90%
病人
退燒;萬一沒有順利退燒的話,再追加第
二輪免疫球蛋白治療,少部分病人甚至還
要加上少許類固醇才能奏效,而退燒後改
以低劑量阿斯匹靈(
3
∼
5mg/kg/day
)
長期使用,持續到血小板及紅血球沉降速
率回復正常,若在二個月內確定冠狀動脈
18
Health Network
台大
醫網
I...,8,9,10,11,12,13,14,15,16,17
19,20,21,22,23,24,25,26,27,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