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第107期 - page 19
正常,則考慮停藥。若冠狀動脈動脈瘤一
直存在,則需持續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
如此一來大大地減少了亞急性期冠狀動脈
病變的持續(臺灣目前為
7.3%
),但這些冠
狀動脈病變沒有改善的
7.3%
病人卻已經躍
升為臺灣兒童後天性心臟疾病最主要的原
因。根據血管壁形態學及血管功能研究證
明:一旦川崎氏症發作後,動脈的損害及
重塑(
remodeling
)會持續好幾年,在部
分病童甚至會有早發性的動脈硬化。
以下,我們將分別說明小兒心臟科醫
師如何判斷冠狀動脈是否受影響及目前美
國心臟學會於
2004
年所建議的治療追蹤準
則。
一、冠狀動脈是否受影響
在這之前,我們判定川崎病的孩子是
否有冠狀動脈擴張,都是用日本川崎學會
的建議:
5
歲以上的孩子用
4mm
作標準,
5
歲以下用
3mm
作標準,然而大家心裡
都有很多問號。①
4
歲
11
個月又
29
天的
孩子怎麼辦呢? ②
4
個月大的孩子得川崎
病時冠狀動脈大小若是
2.9mm
,是算有擴
張?還是
ok
? ③人有左、右冠狀動脈,這
標準要分左、右嗎?
大家看了這幾個問題,就會明白以
往這種「二分法」的標準,確實有改進的
必要,得有一個像兒童健康手冊上那種身
高、體重百分位圖,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經過
10
餘名小兒心臟科醫師歷時三
年的努力,終於把臺灣兒童冠狀動脈內徑
的正常值區間研究出來,同時也轉成網頁
( 請 連 結 網 址
service/z_score.asp
)方便大家運用,不
論是醫護人員或家長,只要輸入身高、體
重和測量到的冠狀動脈大小,就可以推算
出孩子冠狀動脈大小的百分位,也就知道
孩子的冠狀動脈比起臺灣一般健康兒童有
沒有比較擴張了,這對本土川崎病的追蹤
是非常重要的。
二、危險分類及追蹤準則
亞急性期心臟超音波的追蹤是很重要
的,施行的時間則建議在診斷時
2
個星期
及
6
至
8
週後;至於長期的追蹤,則根據
美國心臟學會的建議,依據冠狀動脈的大
小及受影響的時間長短可分為五個等級:
第一級(最輕微):
在任何疾病階段都
沒有冠狀動脈變化。此類病人在
2
個月以
後就不須再服用任何藥物,日常活動作息
亦不須限制,追蹤方面則建議每
5
年回門
診一次。
第二級(
level
Ⅱ):
在剛得病的
6
∼
8
週,曾有冠狀動脈擴張但無瘤狀變化
(
aneurysmal dilatation
)且很快就恢復
正常者。此類病人與第一級者類似,但建
議每
3
至
5
年回門診一次。
19
中華民國103年10月│vol.107
兒 童 專 欄
I...,9,10,11,12,13,14,15,16,17,18
20,21,22,23,24,25,26,27,2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