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1 /31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1 /31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相反的,若我們覺得孩子的情緒雖然

惱人,卻隱藏著重要的訊息,有助於讓我們

了解孩子可能怎麼想,或是孩子主觀經驗的

世界,而我們也真的打從心底認為這是重要

的,我們就比較可能用好奇、開放、尊重的

態度去探究情緒背後的原因,這也是「同

理」的基礎。

要穩孩子的情緒之前,先穩自己的情緒

有一句經典廣告詞說「要刮別人的鬍

子前,先刮自己的鬍子」。情緒也是同樣,

想要安穩孩子波濤洶湧的情緒之前,家長要

先穩住自己的情緒。當孩子生氣、焦躁或是

難過時,家長通常很努力想要替孩子「解決

問題」,但是臨床經驗告訴我們,當我們越

急著想解決問題,情緒往往越弄越糟。在溝

通的危機時刻,首要原則是「先處理心情,

再處理事情」:家長先停下自己的行動和思

考,進行幾個深呼吸。家長先穩定自己的情

緒,才有餘力關注孩子的情緒。

別只是說「不行…」,腦力激盪「可以…」

以同理的態度面對孩子,當孩子感受到

被理解,就比較有彈性接受不同於自己的觀

點和建議;孩子如果沒有過多的害怕(擔心

被處罰、關係被冷落),就比較少啟動不必

要的「防衛」來扭曲/否認自己的情緒。

當家長搞懂孩子的想法了,別只是說

「下次不可以」或是警告他再犯的懲罰,因

為孩子不一定知道下次再遇到還能怎麼辦。

所以,更具有建設性的回應是跟孩子討論其

他可行的替代方案。

舉例來說,當你看到孩子因為要玩溜滑

梯而推前面的孩子時,別忘了先保持情緒穩

定,用中性、好奇的態度和用字描述孩子的

行為「我看到你推前面的孩子,怎麼了?」

讓孩子從表達中去整理、思考自己的想法。

孩子也許是不耐煩對方動作太慢、或是沒仔

細想清楚自己的行為就動手,也可能是跟對

方早有過節而趁機報復。當孩子能講出想法

時,家長可再整理並重述「你因為等得不耐

煩了,所以就推他希望他快一點」。

當孩子情緒穩定、也認同家長的觀點

時,家長可以邀請孩子腦力激盪關於「等

待」的策略,如:倒數數字、觀察周遭環

境,或是跟排隊的孩子聊天,以消磨時間;

或是提醒前面的孩子動作快一點;如果無法

再等、乾脆先玩其他遊戲器材。日常生活也

安排孩子有實際演練的機會,如:在分配點

心、輪流玩玩具時刻意拖延一些時間,從中

提醒孩子使用等待的策略。

再舉一例,當孩子很在乎輸贏,遊戲

輸了就哭、就要生氣,別急著否定孩子的情

緒:「這有什麼好生氣?」或是太快想要說

理:「失敗為成功之母。」家長先保持不評

價、尊重的態度接納孩子「輸掉比賽真的

讓你很難過/生氣」,也可抱抱孩子安撫情

緒;待孩子情緒穩定後,再跟孩子回想遊戲

中氣氛愉快的部分,或是強調他在遊戲中的

正向表現(努力求勝的精神,專心投入),

當然也可以一起討論遊戲技巧的再加強。平

常怎麼讓孩子練習「服輸」呢?親子間可以

多玩遊戲,家長故意先輸幾回合,以便「示

範」即使輸了、氣氛仍很歡樂,讓孩子體會

「過程」比「輸贏」更具有吸引力;當然,

也要視孩子的接受度調整輸的「劑量」,當

孩子逐漸能適應「低劑量」的輸之後,才逐

漸將劑量調高。

學習「情緒管理」無法速成,只能從每

一次的經驗慢慢培養。孩子如此,家長亦如

此。鼓勵家長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情

緒,也將孩子的情緒視為是一次練習親子溝

通的機會,親子間越能做到「情緒不漏接」,

孩子也越能掌握如何安頓情緒。

21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兒童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