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治療,坊
間可見到的有許多種類,但常見的有兩
種:即藥物治療以及行為訓練。藥物治療
通常用於症狀已經嚴重影響小朋友生活、
課業以及人際關係的狀況下,必須由醫師
處方。而家長可以在家裡就先開始的則是
行為訓練。有效的行為訓練法,又由兩大
部分組成:「運動」與「獎勵」。
很多的家長很早就會注意到小朋
友好動的特質,已經開始給予小朋友蠻
高的活動量,這對小朋友而言相當有幫
助;目前已經有研究指出,運動不只是
消耗小朋友精力,更能促進小朋友腦中
神經發展的成熟度。除了單純運動外,
有些家長在資源許可的狀況下,也可以
讓小朋友參與運動相關課程:游泳、足
球、直排輪等等,除了讓小朋友養成運
動的規律之外,也更能讓小朋友藉由學
習並投入一項運動,培養「專注」的經
驗以及挫折忍受能力。
而許多爸爸媽媽常使用的獎勵法,
其實也是行為訓練的一種方法。行為訓
練的目標在於引發小朋友的「動機」;雖
然獎勵法很常被使用,但相信許多家長
在實行上仍常會覺得效果不彰、實行困
難等;其實,一個好的獎勵法必須要把
握幾個原則:
一、即時回饋:大多數小朋友一開始是
無法等待期限過久的獎勵,比如「做
到什麼事情後,一個月後可以去哪
裡玩⋯⋯」對小朋友而言,那是太
過遙遠的事。最好是先從簡單的
獎勵目標開始,每天在小朋友完成
後,小朋友就可以得到一個小獎勵;
等待小朋友養成習慣後,可以再提
高難度、或採用間隔較長的獎勵。
二、具體解決問題:如果小朋友有動機
想做,但每次都無法達成,也得不
到獎勵,久而久之小朋友就不想
做,動機就沒了。比較好的方式是
先不要急著對小朋友失望,或是責
怪小朋友不盡力;而是先觀察小朋
友達到目標的困難在哪;是動機不
夠強呢?抑或是目前訂定的目標難
度太高呢?然後再與小朋友討論克
服方法:需要大人幫忙?使用輔助
工具?讓小朋友也經歷如何解決問
題的思考,也能增進你與小朋友之
間的關係。
三、標準具體一致:無論家中何人、何
地,標準都一樣;如果我們訂立的
獎勵規則,在不同大人在場狀況下
不同,對小朋友而言,會大大折損
動機;比如說若另一個大人可以讓
小朋友不需要做出努力的狀況下也
能得到獎勵,小朋友自然就會缺乏
努力的動機了。
市面上很多教養的書,其實已經
討論了許多這些原則了;但最後最重要
的,其實是家長的情緒,最了解孩子
的,一定不是醫師或治療師,而是與孩
子朝夕相處的家長。當孩子有一些失序
行為時,行為可能不讓人接受,但不代
表,孩子不能被原諒。即使我們做了一
些努力,結果很糟,也不代表我們是很
糟的父母。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才能
繼續在導引孩子的路上前進。
19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兒童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