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0 /31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0 /31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林其瑾

面對壓力時,最本能的反應常常是

「戰」或「逃」(

fight or flight

),「戰」讓我

們覺得能控制當下的情勢,而「逃」讓我們

感覺不那麼受到壓迫。想像一下自己壓力大

的時候,是否會變得很煩躁易怒,容易跟人

摩擦或是遷怒別人?這就是「戰」的反應。

有些人則上網血拼、暴飲暴食,或是沉迷於

手機,以「逃避」情緒。孩子也一樣,當他

們遇到壓力,可能會呈現讓家長困擾的情緒

行為問題,「戰」可能是生氣、反抗對立行

為;「逃」可能是焦慮、哭泣、拒絕上學等

逃避反應。除了「戰」和「逃」,我們能不

能引導孩子做出更好的方式呢?

情緒就像海浪,只用消波塊隔離不是辦法

臺灣的海岸邊常會堆積許多消波塊,因

為我們把海浪視為是危險、威脅的,所以用

消波塊來隔離海浪的侵襲;但是,我們若一

昧隔絕海浪的衝擊、沒有教導如何與海洋和

平共存的知識,只會讓民眾更恐懼,把海浪

跟危險直接畫上等號。

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就像是海浪

若我們認為孩子的情緒是無理取鬧,就

像是海浪一樣危險、恨不得趕快平息,我們

會不經思考地採取一些隔離的手段,也許是

嚴厲地責備孩子的情緒,也許是不以為然地

忽略,也或許是用孩子感興趣的玩具或食物

去轉移注意,像是「給你吃布丁喔,不要再

生氣了」。但是長期下來,「隔離」傳遞給

孩子的訊息是「情緒是不好的」、「情緒是不

對的」,反而讓孩子也不願意去檢視自己的

情緒,甚至會壓抑、否認情緒。

很重要的是,跟情緒相連的往往是人最

重要的「心理需求」,包括:安全感、價值

感、或是信任感、被愛的感受,如果一個孩

子因為「心理需求」未能被滿足而感到煩躁

或是生氣,卻沒有機會學到如何辨識或察覺

自己的這些不安;長期下來,內在情緒就像

是糾結成團的毛線球,孩子沒有學到怎樣梳

理情緒,慢慢會變成被情緒操控,而不是操

控情緒。

vol.146

2018

1

20

Health Network

台大

醫網

讓孩子的情緒,成為一個

溝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