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歲的陳先生,原本生活規律,最近他卻覺得日子變得不太一樣了。每天晚上,總要被尿意驚醒三、四次,走到廁所時還得等上一會兒才有尿流出來。更令他尷尬的是,有時候上完廁所褲子還會濕一小塊。他開始懷疑,是不是膀胱出問題,或者是「年紀到了」的自然現象。直到來到泌尿科門診,他才知道原來這些狀況和「攝護腺肥大」有關。

那些常被忽略的徵兆

    許多人聽到攝護腺肥大會聯想到「尿不順」,但實際上它造成的症狀比想像的更多。主要區分為排尿症狀和儲尿問題,排尿症狀包含尿流細且斷斷續續、尿不乾淨或是解尿後滴滴答答。儲尿症狀指的是膀胱似乎容量變小或變敏感,可能一兩個小時要解尿數次,有的人會突然有一股強烈尿意,必須立刻找到廁所,不然就可能發生滲漏,最後是夜裡頻頻起床解尿,也打亂了睡眠。國際攝護腺肥大症狀評量表(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簡稱IPSS)是一種自我檢測之問卷量表,針對不同症狀發生的頻繁程度評分,並依照總分區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若有疑慮之讀者,可以搜尋IPSS做自我檢測喔!

    如果這些攝護腺肥大徵兆被忽視,問題可能一步步加劇。嚴重時,病人甚至完全尿不出來,必須放置導尿管。還有人因為長期殘尿而反覆感染,甚至在膀胱裡長出結石。最讓人擔心的是,如果尿液長期逆流,導致腎臟功能也會受到影響。換句話說,這不是單純的小便不順,而是會牽動全身健康的重要問題。

一個很常見的老化現象

    攝護腺是男性特有器官,位於膀胱出口,像木塞包住尿道,它的主要功能是分泌精液中的一部分液體,正常大小如核桃般,體積約 20-25毫升。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攝護腺細胞會在荷爾蒙的影響下逐漸增生,醫學上稱之為「攝護腺良性增生」,機轉是透過體內血清睪固酮會在腺體中轉換成二氫睪固酮,進而刺激攝護腺細胞增生,增生組織便會壓迫尿道造成症狀。

    雄性素讓攝護腺組織增生的效果可影響終身,所以隨著年紀增長,攝護腺肥大的發生率越高,根據一個解剖組織學的研究,發生率在 60歲左右的男性約 50%,而 70歲以上者更高達 70-80%。除了年紀外,其他罹病風險為家族遺傳史、肥胖與代謝症候群者。

就醫後更進一步的評估

    病患因小便問題就診後,醫師會了解相關排尿症狀以外,也會做肛門指診,以觸診診察攝護腺大小,同時檢查是否有異常結節來排除癌症病變。實驗室檢查會有尿液檢測,排除是否因為有併存尿液感染。抽血檢驗攝護腺特異抗原 (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 PSA),然而PSA升高不必然是癌症,攝護腺肥大、尿路感染或是攝護腺發炎的情況下都可能導致指數異常。

    因為以指診評估攝護腺之大小可能失準,醫師亦會安排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檢查,以量測更精確的大小,並觀察攝護腺形狀、鈣化或是凸入膀胱的部分;若同時有PSA升高者,可能會建議安排核磁共振檢查來排除攝護腺癌症。另外,尿流速檢查與膀胱殘尿量也是評估尿路阻塞程度的重要的客觀指標。

治療先從藥物開始

    當病人症狀影響到生活時,最常見的第一步是藥物治療。第一種類型的藥物為甲型阻斷劑,效果是能放鬆膀胱出口與攝護腺平滑肌,讓尿流更順暢,效果通常在幾天內就能感受到。不過,也可能帶來頭暈、血壓偏低、逆行性射精的副作用。另一類藥物為5α還原酶抑制劑,則能抑制睪固酮轉換成二氫睪固酮,讓攝護腺逐漸縮小,適合腺體體積較大的病人,但需要幾個月才會見效,長期服用可能可以縮小1/3-1/4之攝護腺體積,減少尿滯留和未來手術之風險。除了上述兩大類藥物,第五型磷酸水解酶抑制劑(PDE5 inhibitors)可以放鬆攝護腺和陰莖海綿體血管平滑肌,增進器官血流,同時改善攝護腺肥大症狀也輔助勃起,是一個一兼二顧的選擇。有時候若主要困擾是頻尿與急尿,醫師也會搭配使用其他膀胱過動症之藥物來調整膀胱的敏感度。

手術,何時才需要?

    雖然藥物能幫助多數人,但仍有部分病人因為症狀太嚴重,藥物無法良好控制,或是已經出現尿滯留、腎功能下降、膀胱功能低下、膀胱結石等併發症,則便須考慮手術治療。

    最傳統的方式是經尿道攝護腺刮除術,利用電刀把阻塞的組織刮掉,就像把水管裡的水垢清乾淨一樣,讓水流能更為暢通,這是被稱為「黃金標準」的治療方式。近年來,攝護腺雷射手術逐漸普及,雷射能量精準擊發、止血效果好,且是以生理食鹽水為介質,較不會出現水中毒之併發症,若以雷射做剜除手術,將肥大腺體沿著攝護腺外層之介面剝離,較刮除手術更能移除肥大組織,雷射剜除手術適合攝護腺較大、想一勞永逸或同時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患者。

新一代的微創手術選擇

    攝護腺刮除手術雖然為治療黃金準則,但需要住院麻醉,較虛弱的患者可能會有風險,刮除術後也會有高機率逆行性射精,在意性功能者可能會術後受挫。故近年來有一些新興療法,提供為恢復快、保留性功能的微創手術。第一種微創手術微 UroLift,它的概念就像「窗簾拉桿」,用小小的植入物把攝護腺組織往兩側固定,將尿道的空間拉開,並同時保留膀胱頸功能,避免術後逆行性射精。另一種微創手術為Rezum,利用水蒸氣的熱能注入攝護腺,把阻塞尿道之攝護腺組織慢慢消融萎縮,使排尿功能逐漸改善。前兩者手術時間皆只要10-20分鐘以內,也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對於全身麻醉風險高者是個替代選擇。

    另一種新興手術為 Aquablation水刀治療,以高速水柱在機械手臂引導下沖除攝護腺組織,並以直腸超音波和膀胱鏡做雙重導引,治療深度受到監控亦不會破壞射精重要構造,研究 5年追蹤下,症狀大幅改善且治療效果維持穩定,能有 95%以上的患者不需服用藥物或接受二次手術。

日常保養與保健食品的迷思

    除了藥物與手術,許多民眾更關心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麼來保養攝護腺。規律運動、控制體重、避免過量飲酒及咖啡因、睡前減少水分攝取,都有助於減輕夜間頻尿的困擾。多攝取蔬果與高纖飲食,對於代謝健康也有幫助。至於市面上常見的保健品,例如鋸棕櫚、茄紅素、南瓜子油,雖然在一些研究中顯示對於輕度症狀可能有些微幫助,但整體科學證據並不一致,無法取代正規治療。

最後的提醒

    攝護腺肥大不是小問題,它會默默影響生活,甚至拖累健康。但好消息是,現代醫學已經有相當完整的解決方式。從藥物到手術,從傳統到微創手術,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選擇。如果您或家中長輩有類似的狀況,請不要單純把它歸咎於「老化」。及早就醫、接受檢查,和醫師討論治療,往往能讓生活重新回到舒適自在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