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頭皮一直都好癢,又有好多的頭皮屑,我到底是怎麼了?」

    「我的頭皮又紅又癢,擦藥都不會好,怎麼辦?」

    「醫生,我很容易出油,但臉上又紅又脫皮,怎麼會這樣?」

    「別人說我是脂漏性皮膚炎,難道是吃太油了嗎?」

    以上,是很多民眾的疑問,也是很常在診間聽到的主訴,顯示了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的普遍性,但也同時顯示了對於這個疾病,可以有更進一步認識的空間。

    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疾病,雖然不具傳染性,但常反覆發作,對外觀及生活品質造成困擾。脂漏性皮膚炎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但有幾個好發的年齡區間:六個月以內的嬰幼兒、青少年及年輕成人、五六十歲以上的熟齡人士;且男性病患的比例明顯高於女性病患。以下將從症狀、診斷、成因、治療及預防照護等角度介紹此疾病,以期協助大家建立正確的認識。

脂漏性皮膚炎的症狀

    脂漏性皮膚炎在外觀上呈現脫屑性紅斑,這些脫屑為白色或黃色油膩狀鱗屑,故名為脂漏性皮膚炎,且多半伴隨程度不一的癢感,帶來不少生活上的影響。病灶好發在皮脂腺分布較多的部位,例如頭皮、臉部、耳朵周圍、前胸與背部;尤其是分布在頭皮及臉部的病灶,常會帶給病友嚴重的困擾,發作在頭皮的脂漏性皮膚炎常會以明顯的頭皮屑為表現,至於發作在臉部的脂漏性皮膚炎,則多半會影響外觀。嬰幼兒的脂漏性皮膚炎,常會在頭皮處呈現厚厚的黃色油膩狀皮屑,稱為乳痂(cradle cap),是這個年齡區間較具特異性的皮膚表現。

脂漏性皮膚炎的診斷

     脂漏性皮膚炎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與醫師判斷,並不需要其他的血液或影像檢查。醫師多半會透過以下幾點來確立診斷:

  1. 病史詢問:了解症狀出現時間、是否具有反覆發作的特性、以及是否與壓力或氣候變化等有關。
  2. 臨床觀察:藉由觀察皮膚病灶的典型分布(皮脂腺密集區域),及外觀上是否呈現油鱗狀脫屑性紅斑來診斷。
  3. 鑑別診斷:然而,即使在脂漏性皮膚炎的好發部位,尚有許多表現相似的皮膚疾病,需要與之區分,例如:乾癬(Psoriasis)、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黴菌感染(Tinea)、接觸性皮膚炎等。這些鑑別診斷多半可以一樣藉由病史詢問及臨床觀察病灶來區分,但若症狀不典型,必要時可能會安排皮膚切片以協助確立診斷。

    因此,若具有以上類似之皮膚症狀,建議就醫,由專業皮膚科醫師判斷,而非僅依靠自行觀察或購買成藥。

脂漏性皮膚炎的成因

    脂漏性皮膚炎的成因目前認為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針對幾項可能的原因分別說明:

  1. 皮脂腺分泌旺盛:因為脂漏性皮膚炎好發在皮脂腺分布較多與分泌量較高的區域,且常呈現油膩狀鱗屑,因此一般認為過多的皮脂分泌在脂漏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中扮演重要角色。
  2. 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 又名馬拉色菌):皮屑芽孢菌是一種常見於皮膚表面的共生酵母菌,大部分人的皮膚上都存在有這種菌,依賴人體皮膚的油脂得以生存,並在油脂豐富的環境下容易增殖;同時皮屑芽孢菌分解皮膚油脂後,可能產生引起皮膚發炎的物質,進而導致脂漏性皮膚炎的產生。
  3. 體質及免疫反應異常:研究顯示部分患者可能是對皮屑芽孢菌或皮膚油脂代謝產物具有較為過度的皮膚免疫反應,進而導致皮膚發炎的產生;而這些過度的皮膚免疫反應,也可能同時受到情緒、壓力、生活作息、氣候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4. 其他:脂漏性皮膚炎在一些其他疾病的患者,較容易發生,這些疾病包括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者及巴金森氏症患者等;確切的原因尚未明瞭,但一般認為可能跟免疫低下導致皮屑芽孢菌增生有關。

脂漏性皮膚炎的治療

    常有病友對於脂漏性皮膚炎的治療感到挫折,這是因為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性疾病,具又反覆發作的特性;然而,透過適當且持續地治療,仍然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有效控制症狀、減少復發、與改善生活品質。以下簡介常用的治療方式,其中包括:

  1. 外用藥物:可分為外用抗黴菌藥物,如含有 ketoconazole或其他抗黴菌成分之藥物,主要著眼於抑制皮屑芽孢菌的生長;外用類固醇藥膏或藥水:可減少皮膚發炎的情形,減輕紅腫與搔癢,但須依照醫囑,避免長期或大範圍使用,以免副作用的產生;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t acrolimus和 pimecrolimus,適用於臉部等皮膚較敏感區域,一樣具有抗發炎之作用,同時可減少類固醇的使用及依賴。
  2. 洗髮產品:建議使用溫和不刺激之清潔產品,必要時可搭配使用含有抗黴菌成分(如 ketoconazole)或去屑成分(如 selenium sulfide等)的洗髮精,這類洗髮精的使用頻率及方式,建議與醫師討論後使用。
  3. 口服藥物治療:當伴隨癢感明顯時,醫師多半會處方以抗組織胺類藥物,幫助舒緩癢感。在症狀嚴重或難治的情形下,有時會考慮使用口服抗黴菌藥物或口服免疫調節藥物,但通常須就個案與醫師討論,並限使用於外用治療無效的患者。

脂漏性皮膚炎的照護與預防

    反覆發作為脂漏性皮膚炎的特性之一,做好足夠的照護及調理,雖然無法完全避免其發生,但多半可以減少復發頻率與減輕症狀嚴重度。基本的照護原則如下:

  1. 溫和清潔:不論是臉部或頭皮,過度的清潔只會破壞皮膚的保護層,使得皮膚發炎症狀加重;因此,照護發炎性皮膚疾病,溫和清潔為第一要務;基本的原則是,洗完後不該有乾澀緊繃感,若有,多半在清潔方面已經稍有過度。
  2. 適度保濕:脂漏性皮膚炎的患者多半皮膚油脂的分泌不會太少,因此過度、過於厚重的保濕便不適合;然而,適當、清爽不油膩的保濕對於發性皮膚疾病中皮膚功能的修復,具有一定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脂漏性皮膚炎的症狀及減少其復發。
  3. 生活調整:壓力大、熬夜、生活作息不規律,常是導致脂漏性皮膚炎發作或症狀加劇的主要因素;因此,適度調適緩解壓力、規律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將有助於脂漏性皮膚炎的控制。飲食方面,以均衡為原則,沒有絕對的限制;一般認為,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會加重脂漏性皮膚炎之症狀,在疾病發作時,應減少使用;同時,有研究指出,多補充蔬果,可以減少脂漏性皮膚炎的發作頻率及減輕其症狀。

結語

    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慢性且容易反覆發作的皮膚發炎性疾病,雖然不會造成嚴重健康上的危害,但因為皮膚病灶常出現在臉部及頭皮等較為顯眼的部位,容易影響外觀,且常常伴隨有明顯癢感,大大影響生活品質。然而,透過正確的診斷與治療,搭配適當的皮膚照護與生活習慣的調整,大多數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若您有相關困擾,請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的協助,讓生活恢復舒適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