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孩都聽得懂,感覺很想表達,但只會發出嗯嗯啊啊的音,不會說話」
「老師和其他小朋友聽不懂小孩在說什麼」
「我的小孩會一直流口水」
「我的小孩不能吃需要咬的固體食物」
「我的小孩吃東西的時候很容易咳嗽或是嘔吐」
「我的小孩現在都用管灌食,會不會以後都不能從嘴巴吃東西?」
腦性麻痺是大腦中樞神經在發育成熟之前受到了損傷或病變,而導致的運動機能障礙。由於腦性麻痺為瀰散性腦部功能障礙,因此除了運動機能障礙外,也可能因腦部受損的位置及嚴重程度,而造成其他身體官能及功能不同程度的異常或障礙。並非所有的腦性麻痺兒童都有智能障礙、學習說話的困難及進食的異常,而這些有異常或障礙的腦性麻痺兒童,其障礙程度可從很輕微不影響生活到很嚴重、終身難以習得有效說話及進食的能力。
腦性麻痺兒童的異常
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及安全、足量的進食需倚賴身體內各個系統的協調運作,而腦性麻痺兒童因各個系統的構造、張力、動作及協調性出現缺陷,影響了溝通及進食的表現。
(1)呼吸異常:
腦性麻痺兒童的胸骨兩側第9到第12對肋骨位置處的肋廓較一般兒童外突,且吸入氣體後造成的腹部動作也與一般兒童相反(即所謂的逆勢呼吸,吸入氣體後腹部往內縮而不是往外凸)。
一般兒童的呼吸形式有兩種,一是生長性呼吸(使用鼻子呼、吸氣以維持生命),另一為說話的呼吸(短而急促的吸氣隨後用口做較長的呼氣準備說話),腦性麻痺兒童在這兩種呼吸形式的自動轉換不佳。
(2)發聲異常:
腦性麻痺兒童的喉嚨位置太高或太低,也因肌肉張力控制不佳,對於周遭的軟骨組織有不正常的牽拉使得喉結特別突出,且易出現不規則的聲帶反射(聲帶突然打開或關起來)。
(3)共鳴異常:
軟顎控制了說話中鼻音的表現及進食時食物不會進入鼻腔,然而因肌肉張力控制不佳易出現不規則的軟顎反射(軟顎突然打開或關起來)。
(4)口腔異常:
腦性麻痺兒童會出現不隨意的臉部動作,嬰兒時期的反射動作(如咬合反射、尋乳反射)亦未隨著年齡成長而消失;也因肌肉張力控制不佳,造成舌頭及下巴動作的範圍、力量、協調性及靈活度受限。
(5)其他感官異常:
如高頻率聲音的聽損、容易中耳炎而造成的聽覺異常;眼球動作控制不佳、近視、遠視、散光造成的視覺異常。
腦性麻痺兒童的溝通問題
一般兒童在生長發展過程中,會藉由移動身體去觸摸物品、探索環境,藉以認識週遭世界及增進事物認知。但腦性麻痺的兒童因運動機能障礙的影響,缺乏有效移動的方法,進而減少或限制探索的機會,認知發展也因此受到影響。而認知發展和語言發展的相關性高,所以認知有缺陷的兒童其語言功能亦將受到損害,輕則無法理解抽象詞彙、說話的句子缺乏結構,重則完全不理解、完全不說話。
除了語言發展的遲緩外,也會影響說話清晰度的表現;因呼吸系統的異常造成肺活量不佳,使得兒童的說話速度忽快忽慢、音量忽大忽小,也無法在呼氣時說出較多的字數而成為片段口語;因聲帶不規則的反射而造成難發聲、聲音容易中斷、音調忽高忽低;而軟顎的不規則反射出現過重的鼻音或鼻音不足;口腔異常致使兒童的發音效率不佳,易出現語音的省略,尤以運用舌尖的語音最難發出。
腦性麻痺兒童的進食問題
腦性麻痺兒童的雙唇閉合不佳或舌頭活動受限,口水或食物於口腔內難以被控制,故口水或食物會從嘴巴流出;而軟顎的不規則反射使得食物逆流至鼻腔;舌頭與下巴力量受限致使無力咀嚼,使得腦性麻痺兒童的進食速度慢或可能難咬碎食物後吞下,也因此兒童會對固體食物較為抗拒,而缺乏早期口腔感覺刺激和經驗,造成口腔過於敏感或鈍感。
另外,有些腦性麻痺兒童在吞嚥和呼吸動作間的協調性差,加上喉嚨肌肉張力控制不佳,兒童多無法吞乾淨(即很容易聽到呼嚕呼嚕聲),也容易造成食物誤嗆進入呼吸道而非消化道,使得兒童於進食時容易喘、呼吸加快、血液中氧氣濃度下降,最嚴重會引起肺炎。
腦性麻痺兒童的溝通、進食之治療介入
介入目標為提升生活品質,讓腦性麻痺兒童可以開心溝通、安全進食。
(1)姿勢與擺位的正常化
腦性麻痺兒童的扭曲姿勢會影響到各方面的機能,因而干擾咀嚼、吞嚥動作的形成,亦會影響到口語的產生;所以在進行語言治療及進食訓練之前,我們必須注意兒童是否處於最舒服和適當的姿勢。
何謂最舒服、適當的姿勢呢?能幫助腦性麻痺兒童獲得最好肌肉張力及動作功能的姿勢即是,兒童的頭部、下巴、頸部、背部、軀幹於中線呈一直線,保持穩定、靜止的姿勢,雙腳不懸空,適時提供腳踏板,且椅子需具備手靠,高度約為兒童的肘部,可維持上肢彎曲、肩膀放鬆的姿勢,若無法維持穩定坐姿時,可使用繫於臀部的椅帶加以固定;頭部的穩定也是很重要的,必要時需提供頭靠,下巴維持水平,不可突出或後仰。
(2)呼吸的調節
說話需有正常的呼吸速率,加上吸氣與呼氣間協調的轉換,才能妥善運用呼氣流說話;可鼓勵兒童藉由吹泡泡、吹哨子等遊戲學習控制吹氣的方向,也可讓兒童仰臥、於肚子處放一本稍重的書本,增加吸氣作用。
(3)發聲的調節
哭、叫、笑是訓練聲帶的好活動,並可藉唱歌的方式消除緊張。
(4)共鳴的調節
兒童說話時出現鼻音過重或鼻音不足的情形,則可鼓勵兒童進行吹氣的遊戲,也可練習說高口內壓的語音(如ㄅ、ㄆ、ㄉ、ㄊ、ㄍ、ㄎ等音)。
(5)感官感覺正常化
若兒童不喜歡吃東西、不喜歡刷牙,顯示口腔過度敏感,此時需進行減敏按摩;先觀察兒童身體其他部位的感覺是否也有異常,要從比較不敏感的地方及身體遠端做起,使用穩定有壓力的手法按壓腳底、背部、手掌,再往手背、頸部及臉部撫摸,最後才按摩口腔周圍,待口腔外的感覺正常化後,再進行口內按摩,先以手指按摩牙齦,再改以紗布沾水按摩、指套牙刷刷牙,最後使用軟毛牙刷。
而兒童常流口水不自知、進食後食物殘渣堆積在齒溝,則為口腔過度鈍感,應輕刷或輕拍臉部、口腔周圍及牙齦,藉此增加敏感度。
(6)口腔動作運動
鼓勵兒童雙頰流輪鼓氣或鼓氣噗出氣體,或是練習吹泡泡、吹哨子等吹氣的遊戲皆可加強口腔外的肌肉張力;而和兒童玩舌頭頂臉頰的遊戲,或是將果醬放在嘴角或臼齒上讓兒童舔都可以增加舌頭移動的能力。
若兒童雙唇閉合不佳,則可進行玩親親、蓋唇印的口腔遊戲,於進食時選擇較深的湯匙,加強抿唇的動作,同時訓練以吸管喝較濃稠的液體。而針對流口水問題,則可持續給與增敏按摩,加強雙唇的閉合,並隨時提醒兒童將口水吞下。
(7)進食訓練
★無法由口進食的兒童:
仍需維持正確的擺位,持續練習口腔運動及減敏或增敏的按摩,身體狀況佳時可給與冰刺激訓練其吞嚥口水;而管灌時勿讓兒童看到任何管線並提供安撫奶嘴吸吮或固齒器咀嚼。
★可由口進食的兒童:
I.選用適當的食器
- 奶瓶
類型 窄口:瓶口較小 寬口:瓶口較大,奶粉較好倒入,配置的奶嘴較可充滿口腔 奶嘴孔型態 圓孔:不需吸吮即有奶從洞口流出 十字孔:需吸吮才有奶從洞口流出 Y字孔:需吸吮才有奶從洞口流出 奶嘴孔尺寸 SS/S/M/L/LL/XL,隨著洞口愈大、奶流出的速度越快 奶嘴軟硬度 愈軟的奶嘴愈容易吸吮 特殊奶瓶 有角度的奶瓶:兒童可保持水平、不仰頭的姿勢 瓶身可擠壓的奶瓶:可幫助奶注入至兒童口腔內 - 湯匙
使用矽膠或軟膠套湯匙,先選擇淺湯匙,隨口腔動作進展再加深。 - 杯子
使用切口杯可避免兒童於喝水因仰頭動作而造成的嗆咳。
II.選擇適當食材
以不會引起兒童嗆咳的食材為起始訓練,隨著進展來調整濃稠度。
III.正確的餵食技巧
- 奶瓶
穩定兒童的下巴,奶瓶放入口中後深壓,當兒童吸吮中斷時以奶瓶輕觸口腔周圍,或抽出奶嘴讓兒童將已吸吮入口的奶多吞幾次。 - 湯匙
穩定兒童下巴,湯匙放入口中後輕壓舌面、不宜太深入,若有舌頭外吐的情形,則以湯匙將舌頭向下、向內推入或從側面放入,最後再協助兒童閉唇。
IV.不會咬碎東西怎麼辦?
首先加強兒童把食物停留在口中的能力,可練習含棒棒糖、玩雙唇鼓氣噗出氣體的遊戲;而後練習舌頭將食物側送的動作,可和兒童玩口腔遊戲、用軟毛牙刷刷舌尖和舌面;最後於餵食時將食物放在臼齒處。
進食訓練時應密切觀察兒童的呼吸狀態、膚色、唇色、血氧飽和度及行為反應,若有任一不適都需立即中止進食訓練。若兒童進食速度慢、進食總量不足、身高體重未如預期成長或出現反覆性的肺炎,強烈建議改由管灌食維持營養,身體狀況佳時少量由口練習進食。
(8)語言訓練
兒童要學會說話,一定要先有經驗,而後理解,最後才會表達;所以家長需運用多重感官的刺激,讓孩子經驗各個物品的操作、事項的完成(如讓孩子自己先摸索玩具怎麼玩、衣服怎麼穿、怎麼使用湯匙/杯子等等),家長不急於協助、學習在旁等待,以兒童為出發點、開心玩且跟隨引導。
而語言訓練目標的設定應以兒童本身的需求與溝通互動的目的為主,善用兒童的生活作息、家庭的遊戲或活動,讓溝通這件事情是發生在令兒童舒服的環境裡,且可延伸到生活的每一部份。建議家長每天務必至少花費10-15分鐘的時間,與兒童一起玩玩具、一起共讀繪本,同時運用兒童穿衣服、洗澡、刷牙、吃飯等每天都會出現的活動練習如何溝通。
(9)構音及清晰度訓練
除了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進行構音治療之外,於日常生活中亦須引導孩童放慢說話速度、盡可能以較誇張的口型說話以增加語音的清晰度。
(10)溝通輔具工具介入
腦性麻痺兒童於說話時不能適當地控制動作,因此表達的內容常讓人難以理解,如此容易造成兒童的心理挫折,致使他們面對需要溝通的情境顯得緊張、退縮從而降低了主動溝通的企圖及動機,愈是害怕、迴避與他人溝通,愈是減少了與環境互動的經驗,則愈可能造成語言發展與同齡兒童相較之下較為低落的表現。因此,口語表達無法達成有效的溝通方式時,必須為兒童尋求及訓練其他非口語的溝通管道。
什麼是非口語的溝通呢?即是我們可以使用肢體動作、物品、照片、圖案或符號文字等其他方式來取代口語表達以達到有效的溝通。非口語溝通系統的建立,需經過各專業的評估後,視兒童整體的能力(如肢體動作的執行、認知能力等),進行個別化的設計及訓練,如可以透過文字書寫來代替口語表達,或以「馬桶」的圖片傳達「想上廁所」的意義,也可以透過高科技的溝通輔具提供更多的線索,藉此提昇溝通效度。
有些家長會擔心,使用非口語的溝通系統會不會阻礙語言的發展及降低口語表達的可能性,然而臨床經驗的結果顯示,使用非口語溝通系統的結果,不僅未減少反而更可提昇兒童的語言能力。
非口語的溝通系統並不一定要完全不能說話的人才能使用;而非口語的溝通系統也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腦性麻痺兒童。在使用非口語溝通系統的同時也要鼓勵儘可能應用其所發展出來的所有溝通技巧。以溝通效度的觀點來說,同時使用口語及非口語的溝通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溝通技巧。
早期給與刺激、積極練習,您會是孩子最棒的語言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