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是一種慢性疾病,指的是心臟功能減弱,無法有效將血液輸送至全身,導致器官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和養分。這種情況可能由多種心血管疾病引起,例如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及心臟瓣膜疾病等。長期未控制的糖尿病、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進一步增加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
心臟衰竭的主要症狀因人而異,常見呼吸困難、體重突然變化、下肢或腹部水腫。以呼吸困難而言特別在活動後或夜間加重,而體重的快速增加通常是體液滯留的結果,水腫則常出現在腿部和腳踝,且按壓後會留下壓痕。這些症狀可能代表心臟無法有效工作,是需要引起重視的健康警訊。
雖然心臟衰竭是一種需要終身管理的疾病,但透過正確的醫療介入和日常照護,患者仍能有效控制症狀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早期發現與及時治療是減少疾病進展的關鍵,建議患者定期監測身體狀況並與醫療團隊保持密切聯繫。
護心小秘訣
1.每日健康檢查
- 每天早上起床後,記得檢查:
- 體重是否有突然增加。
- 呼吸是否感受到氣促或呼吸困難。
- 腳踝是否有腫脹。
- 將異常結果記錄下來,提供給醫師參考。
2.飲食控制與把關
- 液體攝取量有學問
整日的飲水量建議控制在 1.5 至 2 公升,同時要注意那些水分含量較高的食物,例如西瓜、豆花等,常容易不小心就超量了!某些特殊情況,例如天氣炎熱、腹瀉或嘔吐,則需要適當增加液體攝取以防脫水,具體的量請依醫師建議調整。 - 健康飲食,這樣吃更好
盡量多吃植物性食物,如水果、蔬菜、全穀類、堅果和豆類,少碰動物性加工食品及含添加糖的飲料或甜點。 - 鈉攝取控制,少鹽多健康
-
鹽與鈉的換算
1 公克的鹽含有 400 毫克的鈉,每天的鹽分攝取量建議不超過 5 公克(約一茶匙),包含食物中天然的鈉 以及烹調時加入的鹽。
-
鹽與鈉的換算
- 實用建議
- 看懂食品標籤,選擇低鈉產品:
- 低鈉食品:每 100 公克固體食品中的鈉含量 小於 120 毫克。
- 高鈉食品:每 100 公克固體食品中的鈉含量 大於 600 毫克,盡量少選。
- 可使蔥薑蒜、辛香料取代鹽的調味。
- 減少含鈉高的加工食品,如醃製、罐頭、醬料等。
- 看懂食品標籤,選擇低鈉產品:
3.提升運動耐受力
- 每日適度運動,選擇適合的活動,如散步、騎腳踏車或瑜伽
- 運動強度以產生輕到中等程度氣促為目標,若感到疲倦或呼吸困難,立即停止並休息,避免過度劇烈運動。
- 建議就醫評估心肺功能
在開始運動計畫前,特別是心臟衰竭或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議至心肺復健門診進行專業評估。
4.服藥遵照醫囑
- 按時服藥,切勿自行增減藥量。
- 利尿劑可在上午服用以減少日常生活干擾。
- 定期與醫師討論用藥效果,必要時調整處方。
- 避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
5.管理壓力
壓力會影響心臟健康,建議學習放鬆技巧:
- 深呼吸、冥想或與家人朋友聊天。
- 適當休閒活動如閱讀、聽音樂,保持心情愉快。
6.建立支持系統
- 與家人、朋友或同樣患有心臟衰竭的患者分享心情。
- 參加病友會及健康講座,獲取更多資訊和鼓勵。
7.旅行與休閒
- 根據症狀和身體狀況計劃旅行。
- 優先選擇短程火車旅行;如需長途飛行與旅行,可攜帶足夠藥物並準備藥物清單。
心臟衰竭的三大層級管理
在管理心臟衰竭時,我們可以根據症狀的輕重分為三大層級,來決定該如何行動:
- 良好狀況:保持穩定
- 如果您沒有呼吸急促、水腫、咳嗽等症狀,這是良好穩定的跡象,繼續保持每日自我健康檢查監測。
- 警告狀況:需要注意
-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代表身體可能在發出求救信號,需要特別注留意:
- 輕微的乾咳或呼吸不順暢。
- 一週內體重增加 2-3 磅(約 1-1.5 公斤)。
- 持續感到疲倦或睡眠困難。
- 建議措施:
- 密切觀察症狀是否持續。
- 減少鹽分和水分攝取。
- 若症狀未改善,應及早回診。
-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代表身體可能在發出求救信號,需要特別注留意:
- 緊急狀況:立即就醫
- 如果有以下症狀持續加重,需要立即回診或至急診就醫:
- 腿部、腳部或腹部明顯腫脹加重。
- 24 小時內體重增加超過 2-3 磅(約 1-1.5 公斤)。
- 無法平躺或呼吸困難明顯惡化。
- 如果有以下症狀持續加重,需要立即回診或至急診就醫:
心臟復健在心臟衰竭的角色
心臟復健是協助心臟衰竭患者提升體能、改善生活品質的一項重要措施,同時能降低症狀惡化和再次住院的風險。透過檢測心肺功能,為患者提供安全且有效的運動處方,幫助進行運動訓練。心臟復健的主要內容包括適度的有氧和阻力訓練、健康飲食指導,以及心理支持。復健計畫會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量身訂做,並以安全、漸進的方式實施。適當的運動不僅可以增強體能,還能有效減輕疲憊和呼吸困難等症狀,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心臟衰竭病患與醫療團隊的溝通:提升健康管理的關鍵
與醫療團隊保持定期溝通,是心臟衰竭管理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透過積極的互動,患者能幫助醫療團隊更深入了解自己的病情,進而獲得更精確且個人化的治療建議。以下是一些在就診時可以與醫療團隊討論的關鍵問題,幫助您更有效管理健康:
- 我目前的症狀是否正常?
確認身體是否出現異常,例如呼吸困難、水腫或體重突然增加等,並了解需要進一步檢查或處置的部分。 - 我的藥物需要調整嗎?
詢問現有的用藥計畫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是否需要更改藥物種類或調整劑量,同時了解可能的副作用。 - 是否可以進行更多的日常活動?
確認您的運動或活動限制,並了解如何安全地增加運動量或參與更多日常生活活動。 - 如果症狀加重,該怎麼辦?
了解病情惡化的警訊,例如需要密切觀察的指標,並明確知道什麼情況下需要及早就醫。
透過上述問題的討論,患者能與醫療團隊形成更緊密的合作,確保病情得到最佳的管理。主動溝通不僅有助於自身對健康的掌控感,也能有效提升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希望這些護心小秘訣能幫助您或您的家人更好地管理心臟健康。如果有任何疑問,請隨時與醫療專業人員聯繫。祝福大家健康快樂!
參考文獻
- Jaarsma, T., Hill, L., Bayes‐Genis, A., La Rocca, H. P. B., Castiello, T., Čelutkienė, J., ... & Strömberg, A. (2021). Self‐care of heart failure patients: practical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23(1), 157-174.
- Heidenreich, P. A., Bozkurt, B., Aguilar, D., Allen, L. A., Byun, J. J., Colvin, M. M., ... & Yancy, C. W. (2022). 2022 AHA/ACC/HFS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executive summa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145(18), e876-e894.
- Metra, M., Adamo, M., Tomasoni, D., Mebazaa, A., Bayes‐Genis, A., Abdelhamid, M., ... & Rosano, G. (2023). Pre‐discharge and early post‐discharg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heart failur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by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SC. 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25(7), 1115-1131.
- Wang, C. C., Wu, C. K., Tsai, M. L., Lee, C. M., Huang, W. C., Chou, H. H., ... & Hwang, J. J. (2019). 2019 focused update of the guidelines of the Taiw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Acta Cardiologica Sinica, 35(3), 244.
- Thomas, R. J. (2024). Cardiac Rehabilitation—challenges, advances, and the Road ahead.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90(9), 83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