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疾患,其盛行率約為 1-2%。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表徵,根據診斷準則,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最核心的症狀,是社交溝通障礙、與刻板重複行為。其中社交溝通障礙包括:社交與情緒缺乏相互性,無法和人聊天或分享感受,缺乏非語言溝通,例如缺少肢體語言或臉部表情,也無法發展或維繫人際關係。其核心症狀可能持續多年,對患者的人際溝通、語言、與日常生活均可能帶來極大的影響。到成年後,部分個案症狀減輕,尤其是具口語的自閉症類群成人,其社交溝通症狀可能有明顯改善,嚴重程度不再符合診斷,但是在臉部表情、以及人際關係的維繫,則仍然有顯著的侷限。女性個案可能藉由努力模仿喬裝,掩飾自閉亞斯特質,但因此而長期承受的心理負荷,可能導致精神耗盡。許多自閉亞斯者長期受社交障礙所苦,自覺與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孤單寂寞。

自閉症類群光譜

    其實自閉症類群就像一道光譜,你我都擁有或濃或淡的特質。特質較淡者,或許人際有所不足,可能專業上相當成功,擇善固執,雖拙於社交也未必在意。特質較濃者,則有顯著自閉症特質,具有典型社交溝通障礙,並且傾向於重複或刻板的行為模式。溝通能力的限制,往往影響個體的社會適應,導致就職遭遇重重阻力,親密關係亦頗有匱乏。

    典型自閉症者,往往在學齡前已接受評估診斷,甚或早期療育介入;而特質較輕者,則可能到成人階段的人生任務遭逢挫折,因而求醫就診。究竟自閉症類群個案到了成人階段,是呈現如何的樣貌呢?在臺大醫院的成人自閉症類群門診,過去十年曾有數百位民眾就診,從個案娓娓道來的人生困境中,不由得感慨在地球上生而為人,真需要萬般勇氣。而常人何其幸運,竟能輕易地在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獲致察言觀色的能力。

說話直接,不太能考慮別人的感受

    自閉症者常常不知道別人為何生氣,對方已經七竅生煙,卻只能無辜地問說,你為什麼生氣。往往這句一出來,更讓對方火冒三丈、拂袖而去。不僅難以分辨別人的感受,也不易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想對人表達關心,卻不知如何說才好。「醫師你常常說話沒聲音,是不是得了肺腺癌?會不會很嚴重?」「醫師一年不見,你怎麼老了這麼多?」這些直接到可能令常人尷尬或不悅的言語,其實是患者發自內心最真切的關懷。能聽懂他們真心想說的話,其實會非常感動!

無法接受未預期的突發狀況

    自閉特質者生活習慣規律,傾向於按照既定形式進行,一旦事情進展偏離原來的規劃或想像,就可能容易陷入慌亂與高度焦慮。例如:原本預期要吃的餐廳臨時打烊,一般人也許換一家餐廳,沒什麼關係。但對於具有自閉亞斯特質者來說,則可能是一場災難,原來腦中所構想好的腳本,現在得全盤重來,引發強烈的挫折感、憤怒、與慌亂,可能演變成當機。個案描述那樣的經驗,彷彿是情緒上的閃燃,只能瞬間爆炸。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天面對生活中各種不確定性,可說是極其焦慮。

對差異敏感、對知覺敏感

    由於自閉症大腦的神經特性,使得許多個案對於聽覺或觸覺通常極為敏感。天生可以察覺到細微的聲音,也對於皮膚碰觸相當反感。對環境細微的改變,也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察覺。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在的噪音與感官衝擊,就是患者無形的壓力來源。

社交技巧訓練

    有關自閉症類群兒童的早期療育,多年來已累積相當豐富的實證研究,顯示多種早期療育模式有助於在發展早期改善自閉症狀,促進社交與溝通的發展。進入青少年與成年階段後,社會適應更加仰賴足夠的社交技巧,然而針對自閉症者所設計的社交訓練方案卻相當缺乏,直到近十年才陸續有具實證基礎的介入方案。

    為改善自閉症類群青少年與成人階段的社交困難,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自 2017年引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所發展的PEERS®社交技巧訓練模式(The Program for the Edu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Relational Skills)。PEERS®社交技巧訓練模式根據認知行為治療的原理,將社交技巧分解為容易理解與依循的規則與步驟,是目前全球累積最多實證資料顯示能有效改善成人與青少年高功能自閉症者社交技巧的訓練模式。課程內容包括基本聊天技巧、約朋友、處理衝突、面對霸凌、拒絕與接受被拒絕等。其實證療效應源自於高度結構化的課程,同時運用蘇格拉底式問答、角色扮演,訓練觀點轉換提問,並訓練社交教練,協助將社交技巧訓練成效類化到生活當中。

    為進行PEERS®中文化模式的療效驗證,臺大醫院PEERS團隊招募 82位自閉症類群成人,以嚴謹的臨床試驗方法,進行為期 16週的社交技巧訓練,以及訓練後三個月、六個月的追蹤。結果顯示,中文版PEERS®社交技巧訓練確實能有效改善台灣自閉症類群青年的社交溝通障礙、社交情緒面向、以及社交技巧相關知識,並且降低社交互動焦慮、提升社交互動動機。值得注意的是,個案的社交互動焦慮在課程進行到中期時,就已經出現明顯變化,個案的社交焦慮已經開始下降,有更高的動機與人交流互動。以上成效到課程結束後六個月追蹤時,上述成效仍達統計顯著差異,代表療效至少能持續六個月。我們進一步分析療效的預測因子,發現雖然智力愈高的成員,其社交技巧知識的進步愈多,但是改變動機愈強、課程參與愈投入者,在整體社交溝通等多個面向的進步則更為顯著。換言之,比起智力高低,學習動機與參與程度,對於社交訓練療效的影響是更為顯著的。

    課程後的焦點團體討論中,學員表達了參加社交技巧訓練所帶來的改變:知道了社交的規則,比較不會緊張;人際互動上變得比較主動、減少不必要的執著;同時自覺比較會注意別人的反應或觀察,自己的思考也有所轉變,更能自我覺察。其中進步最多的是與人交談聊天的能力,此外,負面想法與情緒也顯著減少。家長也表示:孩子在受訓後社交動機增加,社交上變得較為主動,在團體中比較積極與人互動;以前害怕人,但是現在比較安心,也比較能夠主動表達關心,感覺他們知道可以怎麼依步驟做,練習後信心上升,也比較願意溝通,連情緒都改善了。另外,學員也感受到家長更了解自己,也較尊重自己,知道怎麼跟自己溝通比較好,彼此也比較有共通的話題,家長也回饋,社交有教材可以教很好,參加團體感覺自己不孤單,連看待孩子的觀點也變得不一樣,比較知道怎麼跟孩子相處,能夠聆聽與等候。同時有些家長也反應,自己也從課程當中學到社交技巧,比較知道怎麼和伴侶溝通、和同事互動。

    自 2017年起,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每年固定為高功能自閉症青年與青少年提供PEERS®社交技巧訓練團體課程,該模式於 2019年與台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合作開啟校園訓練模式,於 2022年推廣至雲林台大醫院,2024年推廣至新竹臺大醫院,希望能嘉惠更多台灣的自閉症家庭。

自閉亞斯特質的美妙之處

    具有亞斯特質者,往往具有真誠善良的美德,也常為不公不義的仗義執言。他們是一群有理念、有信仰的人,也可能極具創意。當他們專注研究一件事物,往往更能透視事物的真理,能看見藏在細節當中的奧秘。許多具亞斯特質的科學家與藝術家,更是人類文明重要的推動者。讓具有自閉亞斯特質的人在社會上能各得其所,充分發揮其優勢,將是人類之福!

我愛亞斯人

    當您身邊有具有自閉亞斯特質者,您可以藉由明確而具體的表達,來協助他們正確理解,達到有效溝通。亞斯自閉症的大腦與一般人不同,對此差異若能有充分的尊重與理解,可能降低他們的執著,且能帶給他們無比的力量。當他們被善待,往往會是最忠誠的人,成為您家庭裡、職場中、生活裡最穩定的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