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已經成為流行名詞,泛指在人多的社交場合感到不自在的「社交恐懼」。現代社會步調快,外向和主動的表現很容易受到肯定。同樣地,也有人比較需要個人空間、面對陌生人時會感到尷尬、聚會多的時候會疲倦,但看到社群媒體上別人光鮮亮麗的合照,還是會懷疑自己是否不如別人。大眾所說的「社恐」,不一定達到「社交恐懼症」疾病的程度,有時只是無關好壞的內向氣質。社交恐懼症的正式病名是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又稱社交畏懼症(social phobia),是焦慮疾患的一種。患者在社交場合會感到極度不安和焦慮,擔心會遭到他人負面的評價,因此會極力避免社交場合。患者在學校、職場、親密關係都常常感到很辛苦,所幸社交恐懼症可以透過精神醫學和心理介入改善,讓人重拾身心的平衡自在。
根據DSM-5(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社交焦慮症的症狀為:在社交場合擔心難堪或導致負面評價,產生顯著的焦慮。患者會迴避社交,或帶著極度的焦慮忍受社交,這樣的社交焦慮已經超出社會文化的合理範圍,明顯對人際關係、職業等重要領域造成功能減損。症狀必須延續 6 個月以上,並排除其他生理疾病、精神疾病、物質濫用的影響。
具體而言,不只是對話、聚會,只要是可能被評價的場合,例如吃飯、開會、公開演講,都會引起顯著的焦慮。有一部分的患者特別是在公開表現時特別焦慮,像是需要演說、表演的場合。患者除了焦慮害怕,有時也伴隨身體不舒服的感受,包含顫抖、心跳加速、冒汗、肌肉緊繃、腸胃不適等,嚴重時會到恐慌發作的程度。社交恐懼症患者也常對社交情境有負面想法,擔心自己會出糗、丟臉、冒犯、被拒絕,認為他人會給予不好的評價,甚至社交活動結束後還一直反覆檢視自己和別人的互動過程。這樣的壓力下,患者可能會在社交場合遲到早退、避開眼神接觸,或盡力避免參加社交,而感到困擾和孤立。
社交恐懼症的成因為先天和後天因素交互作用,患者可能有低自尊、對拒絕敏感等特質,或者曾經有過挫折的人際互動經驗。流行病學上,社交恐懼症好發於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常和憂鬱症、其他焦慮疾患共病,有的患者甚至會用酒精、非法藥物來緩解自身焦慮。因此,及早接受評估和治療是很重要的。
社交恐懼症的藥物以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等抗憂鬱藥物為主,醫師可能也會處方抗焦慮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beta blocker)輔助症狀控制。除了藥物治療,放鬆技巧和心理治療有都有幫助。
運動和放鬆可以改善焦慮不安的情緒,舉凡伸展、瑜伽、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冥想練習,都可以多加嘗試。當心情舒緩了,便能對社交情境抱持更輕鬆的態度。需要和人互動時,建議不妨用開放的心態,把注意力放到對方和當下環境,可以觀察、聆聽、提問,不須強迫自己有所表現,也不須一直審視自己做得好不好。就算結果不如預期,也應該放寬心,尊重彼此風格喜好不同,順其自然,而非過度責備自己。如此一來,才能漸漸享受人際交流的豐富內涵。
「認知行為治療」也是常用在社交恐懼症的治療方式,治療師會幫助病患辨識社交焦慮底下,像背景程式一樣的自動化思考,接著一起透過練習,使用更彈性、更客觀的思考來面對社交情境。對於社交互動,社交恐懼症患者常會不自覺地產生否定的念頭,像是「別人一定會覺得我很奇怪」、「我一定會把場面搞砸」,而這些念頭大都沒有事實根據。治療師會引導病患記錄焦慮的場景、感受、想法,讓病患發現負面思考已經自動導致負面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方能破除惡性循環。其他種類的心理治療,包含團體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動力取向心理治療等,也都在社交恐懼症的治療有所應用。
每個人都渴望受歡迎、被接納,但首先要能接受人際互動的不確定性,減少過度的自我批評,把關注從自身的焦慮移開。若有持續的社交恐懼困擾,歡迎至台大精神部門診,接受完整的評估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