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民健康署 110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甲狀腺惡性腫瘤在女性中發生率排名第 4位,男性排名第 13位;死亡率分別為女性第 23位、男性第 26位。民國 110年新診斷的甲狀腺惡性腫瘤病例共有 4,626人。約 95%的患者在接受手術、放射碘131治療及長期甲狀腺素抑制後,病情獲得良好控制,10年存活率可達 90%以上。
甲狀腺癌治療方式
甲狀腺癌的治療通常依照腫瘤的類型、分期和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而有不同選擇。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
- 手術治療:是最常見且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簡單分為甲狀腺部分切除或全切除,部分患者可能還需要加上淋巴廓清手術。手術治療的目標是完整切除癌變的甲狀腺組織,並盡可能降低復發和轉移的風險。
- 甲狀腺激素療法:通過服用甲狀腺激素替代藥物來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減少癌症復發的風險。
- 放射碘治療(碘131):用於摧毀剩餘的甲狀腺組織或癌細胞,通常是在手術後進行。
- 標靶治療和免疫療法:針對特定類型的甲狀腺癌,如:有特定基因突變、晚期或難治性甲狀腺癌,有時會使用這些較新的療法。
- 化學治療:全身性化學治療在甲狀腺癌的效果並不顯著,通常用於對其他治療反應不佳、未分化癌或者有遠端轉移的甲狀腺癌患者身上。
- 放射線治療:對於某些無法手術或其他治療無效的患者,放射線治療可以幫助控制癌症。
手術後常見反應與照護
感染和出血
需保持傷口清潔乾燥,可適時冰敷,並監測傷口是否有出血或紅、腫、熱、痛等情形,若有異常,應立即就醫處理。
聲音沙啞或聲帶麻痺
大部分屬於輕微且暫時性,通常在 1至 3個月內逐漸恢復,若無改善,建議至耳鼻喉科進行評估。
低血鈣(副甲狀腺功能低下)
甲狀腺手術可能影響鄰近的副甲狀腺,導致血鈣濃度降低,出現手腳麻木、抽搐等症狀,醫師會評估是否需要補充鈣和維生素D3。
術後飲食
當醫師允許開始進食時,應先嘗試喝少量冷開水,確認無嗆到後再開始進食,應由冷的全流飲食開始,逐漸過渡到軟質飲食,若術後喉嚨疼痛,建議食用冰涼、軟流質食物,有助於促進血管收縮,減輕水腫或出血情況;多選擇高蛋白、高熱量飲食,如奶、蛋、魚、肉、豆類及新鮮蔬果有助於組織傷口修復,並避免過熱或刺激性食物。
傷口照護
需保持傷口清潔乾燥,淋浴時可使用防水敷料,但不建議泡澡。出院時醫師會安排複診,檢查傷口癒合情況及拆線。縫線縫合的傷口需每日換藥至少一次,使用無菌棉棒沾取無菌生理鹽水清潔傷口,避免來回擦拭;若為美容膠覆蓋的傷口,無需特別換藥,除非有髒汙或滲濕;使用組織凝膠的手術傷口則不需換藥,若傷口出現紅、腫、熱、痛情形,務必盡早就醫。
疤痕照護
疤痕是皮膚癒合過程中的正常結締組織,一般傷口約 2至 3週內初步癒合,但完全穩定通常需要 6個月以上。對於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免疫疾病的患者,需特別注意疤痕的形成,疤痕可分為增生性疤痕和蟹足腫;增生性疤痕通常局限於原傷口部位,而蟹足腫則可能向外擴展,超出傷口範圍,這與基因或體質有關,正確的傷口照護是預防疤痕增生的關鍵,手術拆線後應及早使用除疤產品,並持續使用 3至 6個月。美容膠應與傷口垂直黏貼,兩片間需重疊約 1/3,每 5至 7天更換一次。若有過敏反應(如發紅、皮膚癢),建議改用除疤凝膠。新疤痕在前幾個月應避免陽光直射,並做好防曬準備,以減少色素沉澱。
甲狀腺激素療法
甲狀腺全切除術後,患者需終生服用甲狀腺素,而部分甲狀腺切除患者,則依照術後甲狀腺功能,評估是否需要補充甲狀腺素,以維持體內正常的甲狀腺素水平,並抑制甲狀腺刺激素(TSH)的分泌,預防甲狀腺癌復發。服藥劑量不足無法達到治療效果,過多則可能引起副作用。臨床上通常在開始服藥後的 1至 3個月進行回診抽血檢查,以調整藥物劑量。建議早上空腹服用甲狀腺素,服藥後 1小時內避免進食,並與鈣、鐵、制酸劑間隔 4小時。任意增減劑量或中斷藥物會影響疾病控制,增加復發風險。
放射碘治療(碘131)
碘131治療能有效降低復發機率,是術後重要的輔助治療。根據病理報告,針對中、高度風險族群,建議進一步進行放射碘治療,並依據劑量大小決定是否需住院。治療前需停用甲狀腺素至少 28天,以利放射碘吸收,停藥期間應多休息,可減輕甲狀腺功能低下所造成之不適症狀,如疲倦、怕冷、便秘等,治療前 2週至治療後 48小時需採低碘飲食,低碘飲食期間建議每日碘攝取量不超過 50微克,以提升治療效果,治療過程中需遵循輻射防護指引進行隔離,隔離期間需與他人保持距離(至少 1-2公尺)、避免共用餐具及毛巾衣物、如廁後至少沖水 2次等,此外切記孕婦不可接受放射碘治療,哺乳中婦女應停止哺乳,治療後應避孕半年至一年。
標靶治療
目前健保給付的甲狀腺癌治療標靶藥物有Lenvatinib(樂衛瑪)和Sorafenib(蕾莎瓦),適用於手術切除或放射碘治療無效的患者。常見副作用包括高血壓、手足的皮膚反應、蛋白尿、疲憊、腹瀉等。治療期間應定時監測並記錄血壓,多休息,需防曬,皮膚有發紅時,建議穿著舒適及寬鬆的衣服及鞋子,抬高手腳以改善其血液循環,避免用過燙熱水洗澡或冰敷手足以改善腫脹症狀,使用中性肥皂,擦乾應採輕拍方式,並塗抹乳液保濕。若出現腹瀉情形可先採清淡飲食,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補充水分,且需告知主治醫師以利評估調整用藥。
Tafinlar(泰伏樂)和Mekinist(麥欣霓)這兩種藥物經常聯合使用來治療具有BRAF V600突變的甲狀腺癌,特別是手術切除無效或放射治療無效且已經轉移或局部晚期的甲狀腺癌患者。常見副作用為發燒、疲憊、噁心、皮疹、頭痛、肌肉無力、關節疼痛、高血壓、眼部問題、心臟功能異常等。在治療期間,應定期進行心臟功能檢查和眼科檢查,若出現嚴重副作用或不可耐受的反應,須告知醫師進行評估調整。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就是利用抗癌藥物,透過口服或注射的方式至全身,毒殺生長分裂快速的癌細胞,以降低或清除體內的癌細胞,進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副作用包含:骨髓抑制、噁心嘔吐、疲倦、食慾不振、掉髮、末梢神經感覺異常、皮疹、水腫、腹瀉等。接受化療期間建議多休息,體力允許下可適度活動,少量多餐,選擇高熱量、高蛋白飲食,避免刺激性或過於油膩的食物,勿生食,減少出入公共場所降低感染機會,有任何不適症狀需告知醫師以利評估。
放射線治療
甲狀腺癌的放射線治療主要用於輔助手術後的治療或針對某些特定情況下的疾病控制。它特別適用於侵略性較強的未分化型甲狀腺癌,以及分化型甲狀腺癌中無法進行手術切除或有復發風險的病例。放射線治療可以縮小腫瘤、殺死癌細胞,並降低局部復發的風險。此外,當碘131治療效果不佳時,放射線治療也可作為補充療法。
在放射線治療期間,照射部位的皮膚會變得敏感,應避免清潔劑、肥皂或香水,建議用溫水輕輕清洗,並用柔軟的毛巾輕輕拍乾,穿著寬鬆、柔軟的衣物,減少皮膚摩擦和壓迫,避免陽光直曬或局部用熱(如:熱敷袋或電熱毯)在治療部位上,選擇高蛋白質和高熱量的食物,多喝水,避免刺激性食物,使用軟毛牙刷,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以防止進一步刺激口腔粘膜。如果唾液腺受到放射線影響,可以使用人造唾液或潤滑劑來幫助減輕症狀。
免疫治療
依照美國NCCN(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治療準則建議對傳統療法(如: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無效或效果不佳的甲狀腺癌患者,可考慮免疫治療,旨在通過增強患者自身免疫系統的能力來攻擊癌細胞,但需經過醫師評估是否合適。常見副作用:皮疹、腹瀉、結腸炎、肝功能異常、免疫相關的肺炎等。治療期間會定期追蹤血液影像及其他相關檢查,以監測治療反應和潛在的副作用,出現任何不適或異常症狀時,應立即告知醫師。
定期追蹤
甲狀腺癌的追蹤主要包括定期的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和身體評估。血液檢查包含甲狀腺荷爾蒙、TSH濃度及甲狀腺球蛋白等;影像學檢查如:頸部超音波檢查或電腦斷層檢查,以評估局部復發或淋巴結轉移;身體評估包括檢查頸部的腫塊或其他異常情況,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放射碘掃描,可以用來檢查是否有癌細胞在甲狀腺以外的地方。追蹤方式會根據患者的病況和醫師的評估有所不同,遵循醫生的建議,定期進行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異常,並及時予以處置,所以非常重要。
調養與調適
甲狀腺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術後患者應特別注重心理調養,保持愉悅心情,調整生活步調,並維持均衡飲食,避免過度勞累。大部分甲狀腺癌患者經過治療後,能夠恢復正常生活。定期回診、依照醫囑服藥,以及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對於康復和預防復發都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