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腸道中約有10兆至100兆的腸道細菌。出生後,微生物逐漸進駐腸道,形成每個人獨特的腸道菌叢。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這些龐大的微生物群在維持人體恆定與健康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並與人類形成共生關係。飲食、環境、抗生素使用或疾病等因素會導致腸道菌叢的動態變化,每個人的腸道菌相組成都不同,進而影響健康狀態。研究顯示,腸道菌與自體免疫疾病、代謝性疾病、惡性腫瘤及神經退化性疾病等密切相關。

    一般而言,腸道菌叢多樣性越高,越能穩定菌叢之間的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發生菌相失衡(dysbiosis)時,有害細菌會增生,進而引發疾病或相關的發炎反應。腸道菌相失衡的典型例子是困難梭狀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導致的偽膜性大腸炎。正常情況下,困難梭狀桿菌受到其他腸道菌的抑制,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但若使用抗生素導致正常菌叢減少,困難梭狀桿菌可能大量增生並產生毒素,引起腸炎,嚴重時可能導致毒性巨結腸症,甚至致命。過去治療偽膜性大腸炎多針對困難梭狀桿菌給予抗生素,近來研究發現,利用微菌叢植入(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治療困難梭狀桿菌感染效果更佳。

    微菌叢植入(俗稱糞菌移植)是將健康人的腸道菌叢植入患者腸道,以「調整」和「重建」其腸道菌叢。2013年,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一項臨床試驗報告證實,應用糞菌移植治療反覆困難梭狀桿菌感染者,治癒率從傳統抗生素治療的三成大幅提升至九成以上。同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亦認可其療效,臺灣則於2018年9月依據《醫療法》第62條,將糞菌移植列入特管辦法,將其正式命名為「微菌叢植入」,有條件開放為常規醫療項目,由接受過相關訓練的胃腸科及感染科醫師團隊,在主管機管核可之教學醫院,治療反覆性或經常規治療無效的困難梭狀桿菌感染。

    為保障病人安全,並非所有人都能成為糞便捐贈者。捐贈者需接受一連串篩選,包括填寫問卷(涵蓋個人身高、體重、病史、不正常飲食習慣、胃腸道症狀、用藥史等),以及進行血液及糞便篩檢,以確保無傳染疾病之虞。在生物安全第二等級微生物實驗室(BSL-2),收集來的健康糞便與生理食鹽水充分混合,經均勻攪拌後過濾雜質,並以新鮮、冷凍或膠囊方式備存。醫師可透過內視鏡經鼻腸管、大腸鏡達近端大腸或乙狀結腸灌注、或經由灌腸方式給予,以達到症狀改善效果。

    儘管效果顯著,作為新興醫療技術,微菌叢植入仍有潛在風險。微菌叢植入常經由大腸鏡或鼻腸管進行。雖然內視鏡檢查在一般狀況下非常安全,仍可能因此類病患常伴隨多種共病(如心肺功能不佳、血行動力學不穩定等)發生內視鏡相關併發症。此外,植入糞便中的病原體可能造成受贈者感染。儘管捐贈者需經篩檢,但任何檢查都有一定程度的偽陰性。2019年,美國曾發生兩起因微菌叢植入感染死亡的案例。由於目前健康菌群尚無確切判定標準,不同提供者或飲食差異都會使糞菌改變,而植入後對受贈者腸道菌及健康狀況的長期影響仍屬未知。早年因微菌叢植入他人腸道菌,未來是否可能致病,需長期追蹤才能釐清。為此,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及美國胃腸醫學會於2016年發起了微菌叢植入患者長期追蹤計畫,希望能對微菌叢植入的安全性有更多了解。

    微菌叢植入是一種新興且具有潛力的治療方式。微菌叢植入在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困難梭狀桿菌感染方面,顯示出良好的療效及安全性。腸道菌非常複雜,雖然微菌叢植入對受贈者長期健康狀況的影響有待探討,但隨著科學界對腸道菌對健康影響的認識日益加深,肥胖、自閉症、糖尿病、帕金森氏症及多種癌症等疾病,將有機會通過微菌叢植入改變和調整腸道菌進行相關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