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的小若因為發燒多日、臉色逐漸蒼白而被帶至兒童急診,經檢查後得知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爸媽嚇得六神無主,心疼小小年紀的孩子需要接受化學治療。住院後,才發現病房中好多相同疾病的孩子,如果不是頂著一顆小光頭,活潑可愛的樣子根本與一般孩子無異。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的癌症,約占所有兒童癌症中1/3的個案,台灣目前每年約有一百多位新發個案。白血病俗稱血癌,是製造白血球、紅血球與血小板的造血系統出現癌化。兒童白血病以淋巴性為主,與成年人以骨髓性為主大相逕庭。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又可再細分為 B細胞型或 T細胞型,前者約佔了 85%的個案。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常見表現包括不明原因發燒多日、貧血、身上出現多處紫斑或細小出血點、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以及骨頭疼痛等。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癒率很高,根據本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近幾年除了傳統化學藥物以外,標靶藥物如百利妥(Blincyto)、沛斯博(Besponsa)等也進一步提升治癒率。然而,仍有部分難治型或復發的癌童,須接受異體幹細胞移植,才有機會得到長期疾病緩解。
癌症治療在 2017年有了重大突破,第一個針對癌症的細胞治療 Tisagenlecleucel (Kymriah,祈萊亞)成功在美國上市。此藥物針對復發及難治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及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有非常耀眼的成績。這兩種癌症的癌細胞都會大量表達B細胞特有的CD19抗原,藉由基因轉殖技術,科學家將 CD19抗原受體的基因送入T細胞中,讓其表達 CD19抗原受體。這些可表達特定抗原受體的T細胞,稱之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簡稱CAR-T細胞。

祈萊亞屬於自體細胞治療。病人需在適合的時機點,接受周邊血淋巴球分離術,取得自體淋巴球作為原物料。自體淋巴球經初步處理後,儲存於冷凍液態氮桶中送至國外細胞製作工廠。工廠經過一系列處理及檢測,便可成為精準毒殺癌細胞的CAR-T細胞,所需時程約一個月。等待細胞的這一個月,醫師會視病人癌症情況,給予橋接治療。文獻統計指出,回輸CAR-T前的腫瘤負荷較小者,其長期預後較佳。
當CAR-T細胞運送回院,病人無其他輸注禁忌症(如尚未控制的感染、重要器官功能不佳等),便可著手準備細胞回輸。病人須先接受淋巴球清除術,以化學藥物為主,創造讓CAR-T細胞順利增值的環境。
CAR-T細胞治療常見的急性副作用有兩大項: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CRS)以及免疫細胞相關神經毒性症候群(ICANS)。CAR-T細胞攻擊癌細胞時,會引起免疫反應,產生「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約有7成的病人會產生此症候群,多數是輕度且可有效藉由藥物控制。其臨床表現包括發燒、低血氧、低血壓等,通常於CAR-T細胞輸注後2-3天出現,多於1周後緩解。另外,少部分病人會產生「免疫細胞相關神經毒性症候群」,出現抽筋、意識混亂、喪失書寫能力等症狀。此症候群的原因尚不明確,推測可能與CAR-T細胞攻擊神經細胞、或中樞神經出現大量細胞激素有關。神經毒性症候群出現的時機點較晚,多見於輸注後1周。由於這些副作用都可能致命,輸注完CAR-T後,醫護人員會密切評估病人的生命徵象和意識狀態,提早介入以改善預後。
接受CAR-T治療後,正常B細胞也會被消滅,需定期監控B細胞數量,並考慮定期補充丙型免疫球蛋白,減少感染的機率。少部分的病人因為接受過多線治療,骨髓功能較差,在接受CAR-T治療後會產生長期血球低下,目前也有相對應的藥物可以使用。
祈萊亞在2022年於台灣上市,但自費價格高達千萬,能使用之病友非常有限。健保在 2023年11月通過暫予給付,讓醫師有更多武器對抗難治與復發的個案,實為病友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