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過完端午節,便真正進入了炎熱的夏天了。這段時間也是許多病毒流行的時候,潮濕炎熱的天氣也會讓兒童面臨一些皮膚的困擾,這些狀況不僅會讓孩童們不舒服,也增加了照顧者的負擔。接下來就介紹一下一些常見的夏日疾病吧!
腸病毒
腸病毒為孩童最常見的感染,其型別有多達 110種,例如腸病毒 A71型、D68型、克沙奇病毒A型等等。腸病毒的感染途徑主要以腸胃(糞口、水或食物污染)和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為主,接觸患病者皮膚水泡的液體也可能被傳染。兒童可能從家人身上、學校和公共場所被感染病毒;新生兒也可能經由胎盤垂直感染或是生產過程中感染到腸病毒,不可不慎。雖然腸病毒好發於春、夏季,但台灣氣候溼熱,適合腸病毒生存及繁殖,所以整年都可能感染。
腸病毒的症狀表現會因為不同型別的病毒感染而有差異,也可能沒有症狀。嬰幼兒常見症狀為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腹瀉,併發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造成疼痛的咽喉潰瘍和不同型態的皮膚疹。部分孩子會併發重症,如: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候群等,五歲以下嬰幼兒尤為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因此家中嬰幼兒若經醫師診斷為腸病毒,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包括: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為無故驚嚇或突然間的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醫診治。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可以在 4°C和室溫下存活數天,且無法用酒精清除病毒。因此無論大人或小孩,均應做好個人的衛生防護,落實用肥皂或洗手液溼洗手。環境清潔方面,應定期清洗、消毒孩子的玩具,因為酒精對於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建議可使用濃度 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市售家庭用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高危險族群包括孕婦、新生兒和五歲以下幼童,應避免接觸患者和加強洗手清潔,必要時更衣、戴口罩以降低傳播率。目前,腸病毒A71型疫苗已經在台灣上市,可降低造成腸病毒重症率相當高的腸病毒A71型的感染,雖然無法預防其他型別的腸病毒,但是對於五歲以下高風險的嬰幼兒,疫苗的接種可以有效地降低患病風險和重症機率,建議滿兩個月的嬰幼兒可以考慮施打。
腺病毒
腺病毒是另一個傳染性相當高的病毒,其最讓家長頭疼的就是持續的發燒,發燒常常超過七天,合併一般感冒的呼吸道症狀、喉嚨痛或是腸胃道症狀,較特別的是也會有結膜炎造成紅眼症,讓兒童眼睛癢痛、畏光流淚和產生黃色黏稠的分泌物。腺病毒可以經由接觸得到,包括握手、親吻、擁抱,或是直接接觸受病毒汙染的物品後觸摸口、鼻、眼睛等處而患病,患者咳嗽時的呼吸道飛沫和糞便也是傳染源,另一個和夏季有關的便是兒童戲水的泳池,腺病毒可能通過未經氯化的水傳播,若感染腺病毒的人在沒有足夠氯的游泳池中游泳,可能就會傳播病毒。
因為是病毒的感染,沒有特效藥,治療的方法以給予支持性治療、多休息為主;但要注意的是有沒有其他併發症,例如:肺炎、中耳炎、角膜結膜炎,若有這些狀況,醫生可能會投予抗生素治療;另外若有持續高燒又合併其他非典型的症狀,例如紅疹、淋巴結腫大等,仍需要就醫排除其他類似疾病,如:川崎氏症。預防腺病毒的方法和腸病毒類似,須注意手部消毒和環境清潔,游泳前須查看游泳池水質是否合格,游泳前後要沖洗身體,另外游泳時戴泳鏡、泳帽,盡量不要吞嚥池水,也是可以讓孩童盡情戲水又不失保護的方法。若已有感染的症狀,還是要避免出入公共場所或是下水游泳,以減少傳染給其他人的機會。
細菌性腸胃炎
夏天高溫溼熱,食物若是沒有好好的消毒和保存,容易孳生各種病菌,其中常引起細菌性腸胃炎的細菌包括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等,舉台灣區兒童最常見的沙門氏桿菌感染的腸胃炎為例,它是造成兒童腸胃炎住院的最常見原因,尤其好發於夏季。患者主要是通過受汙染的手、或進食被汙染的食物、飲品而感染。 常見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及發燒等,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要注意是嬰幼兒常會伴隨不同程度的脫水症狀,需要密切觀察。病程會依照每個人的健康狀況、感染的病原菌等有所不同,嬰幼兒若是高燒持續超過三天或是出現中度以上脫水症狀,須盡速就醫處理。罹患細菌性腸胃炎時,原則上以補充水份、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預防與治療脫水為主,若嘔吐腹痛的狀況太嚴重時,可以考慮禁食一小段時間,但若仍可以經口進食時,還是要盡量補充水分,飲食則以清淡飲食、少量多餐為主,持續禁食反而會讓兒童更不舒服,但要避免食用辛辣、油炸或高纖的食物,乳製品也建議在生病期間盡量減少食用。要預防細菌性腸胃炎,除了勤洗手外,家長在準備兒童的食物時,須注意烹飪環境和食材的衛生,定期環境消毒也是很重要的。
綜合上述的各種夏日傳染性疾病,了解各種狀況後多做些預防,這個夏天也可以歡樂一夏唷!
參考資料:
- 李旺祚等人(2024)。實用兒科學(第二版) 。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
- Chung, N., Wang, S. M., Shen, C. F., Kuo, F. C., Ho, T. S., Hsiung, C. A., Mu, J. J., Wu, F. T., Huang, L. M., Huang, Y. C., Huang, Y. C., Chi, H., Lin, H. C., Liu, C. C., & Taiwan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Alliance (2017).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hospitalized young children with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southern Taiwan: According to major pathogens.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 Wei mian yu gan ran za zhi, 50(6), 915–922. https://doi.org/10.1016/j.jmii.2017.07.015
- Danzig, R. M., Raunig, J. M., & Acholonu, C. J. (2024). Exertional Heat Illness-From Identifying Heat Rash to Treating Heat Stroke. Pediatric annals, 53(1), e17–e21. https://doi.org/10.3928/19382359-202311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