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四十年來已有有效的疫苗與治療,慢性B型肝炎仍是全世界的重要公共衛生議題,據估計影響全球兩億五千萬人口。呼應世界衛生組織於2016年公布關於病毒性肝炎的全球健康策略: 目標在2016年至2030年將病毒性肝炎新感染人數減少 90%與死亡人數減少 65%,除了普及化新生兒疫苗注射外、改善診斷與治療照護的提供外,還須早日發展出完全治癒B型肝炎的治療策略。

    在了解B型肝炎治療前,須先了解其病毒生活史。B型肝炎病毒進入人體後,如果沒有產生抗體而不幸變成帶原者之後,病毒會一直存在肝臟內,雖然病毒不會直接對肝臟造成傷害,不過會激發人體的免疫細胞去辨識肝細胞內之B型肝炎病毒,進而攻擊肝細胞引發肝炎。如果肝臟反覆發炎,有可能會進展成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因此慢性B型肝炎患者在急性發作時,應該接受治療以避免走上肝硬化、肝癌的不歸路。

    現行B型肝炎的治療藥物,主要有兩類: 口服抗病毒藥物與長效型干擾素α。口服抗病毒藥物需長期使用,而長效型干擾素α治療期限為一年。不管是口服抗病毒藥物或是長效型干擾素α,達到B肝表面抗原(HBsAg)轉為陰性的機率都很低。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治療原理是直接抑制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包括干安能(Lamivudine)、喜必福(Telbivudine)、干適能(Adefovir)、貝樂克(Entecavir, Baraclude ®)、惠立妥(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簡稱TDF,Viread®)與韋立得(tenofovir alafenamide,簡稱TAF,Vemlidy®)。其中,干安能和干適能上市時間較早,抗藥性比例較高,目前已非第一線用藥;另外喜必福也有較高的病毒抗藥性發生比例。因此目前的第一線用藥為貝樂克(Entecavir, Baraclude ®)、惠立妥(TDF,Viread)與韋立得(TAF,Vemlidy)。

貝樂克 (Entecavir, Baraclude ®)

    貝樂克需空腹使用,使用下較為不便。抗藥性的部分,據統計連續使用 6年,貝樂克抗藥性出現的機率約為 1.2%。此外,已產生干安能抗藥性的病人,發生貝樂克抗藥性的機會較高。

惠立妥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簡稱TDF,Viread®)

    惠立妥不需空腹使用,使用上比貝樂克方便許多。孕婦使用上相對安全,且經長時間觀察,惠立妥幾乎沒有抗藥性問題;不過惠立妥具腎臟毒性,且會增加人體骨密度流失的機會,如果B型肝炎病人已有骨質疏鬆或腎功能不佳,要很小心使用。

韋立得 (tenofovir alafenamide,簡稱TAF,Vemlidy®)

    韋立得是三個第一線口服抗病毒藥物中最新的一個,相當於惠立妥的進階版,作用機轉與惠立妥一樣,都是藉由抑制B型肝炎病毒複製,減少肝臟發炎機會。大部分藥物會直接進入肝臟,只有少量藥物會進入腎臟,所以能有效減少藥物造成腎病變的機率。此外其造成骨質流失的情況也較惠立妥少。

長效型干擾素α (Peginterferon-α, PEG-IFNa )

    長效型干擾素α為皮下注射,用於治療B型肝炎已五十多年,不過其確切的治療機轉還不完全清楚。近來一些研究發現長效型干擾素α能影響B肝病毒的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的穩定性,進而影響後續B肝病毒蛋白質的轉譯。此外,長效型干擾素α還具有免疫調節的功用,可以同時增強先天性與後天性免疫。臨床試驗顯示長效型干擾素α單一治療於一年後達到B肝表面抗原(HBsAg)轉為陰性的機率為 3-7%,治療後追蹤 3-5年B肝表面抗原(HBsAg)轉為陰性的機率增加為 8-14%,不過在非A基因型的B肝病毒感染,B肝表面抗原(HBsAg)陰轉率更低。而台灣的B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為B型(約八成)或C型(約兩成)。

    口服抗B肝病毒治療發展至今,已可控制疾病進展,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不過現行的抗病毒藥物仍然只能抑制病毒,無法徹底消滅之。因此,目前的治療目標是達到功能性治癒(functional cure),意思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在血清中檢測不到B肝表面抗原(HBsAg)與HBV DNA。

    B型肝炎的治療困難之處主要有幾個原因: B肝病毒的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嵌合的B肝病毒去氧核醣核酸(integrated HBV DNA)、與宿主先天性與後天性免疫失調。B肝病毒的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能在肝臟細胞核內持續穩定存在,免於宿主的免疫攻擊,而現行藥物仍無法消滅cccDNA,致使B肝病毒不斷複製而無法根治。另外,嵌合的B肝病毒去氧核醣核酸也是治療B型肝炎的另一個難處。感染B肝病毒的肝細胞中,除了去除不了的B肝病毒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在肝細胞的基因體內,還嵌入了B肝病毒去氧核醣核酸(integrated HBV DNA),integrated HBV DNA雖然沒辦法形成完整的B肝病毒序列,不像共價閉合環狀DNA (cccDNA)會一直複製出完整的B肝病毒顆粒,卻會不斷製造出B肝表面抗原(HBsAg),干擾B肝表面抗原(HBsAg)的清除。

    再者,宿主的先天性與後天性免疫力失調也是治療B型肝炎的另一個障礙。B型肝炎病毒所製造出來亞病毒顆粒(subviral particles, SVPs),其中含有的B肝表面抗原(HBsAg),雖然因沒有形成完整的病毒顆粒而不具傳染力,但是會癱瘓人體的免疫能力。

    由於現有的藥物能使B肝表面抗原(HBsAg)轉為陰性的比例很低,目前發展中的根治策略主要有針對病毒部分、針對宿主的免疫調節與直接針對B肝病毒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

    針對病毒部分的有幾類: 例如Capsid assembly modulators (CAMs)為主要藉由抑制病毒外殼(capsid)的組成,以抑制B肝病毒的複製。另一種是藉由抑制HBV蛋白質的合成或轉譯,例如small-interfering RNAs (siRNAs) 與antisense oli- gonucleotides (ASOs)。還有藉由抑制B肝表面抗原分泌的Nucleic acid polymer (NAPs),單一使用或是結合干擾素治療,不過仍需更多的臨床試驗證據。

    針對宿主的免疫調節正在發展的像是checkpoint inhibitor、治療性疫苗、移轉基因編輯T細胞、活化先天性免疫、活化B細胞的免疫反應等等。同時結合多種治療機轉的治療方式也是治癒B型肝炎未來的方向。

    目前許多針對多種機轉的治療方式研究發展中,期待在不久的將來,B型肝炎能夠完全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