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在抗癌治療中是非常重要的,約有一半以上的癌症病人需要接受放射治療。放射治療是非侵入性的治療,利用醫用直線加速器產生高能量放射線,針對腫瘤部位給予高能量醫療用放射線,以治療腫瘤。幾十年來,仰賴科技進步,放射治療日新月異,從早期的鈷六十機器,演進到現在的直線加速器,台大體系設備完善,擁有弧形刀、銳速刀、速鋒刀、好神刀、螺旋刀、電腦刀、質子刀等新式儀器。治療技術也由二度空間放射治療、三度空間順形放射治療,進展至目前最新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弧形強度調控放射治療,針對肺部腫瘤輔以呼吸調控、影像導引,以精準投予放射劑量,增高腫瘤劑量的同時,也能減少正常組織的劑量。

    放射治療的原理,藉由游離輻射破壞癌細胞細胞核中的去氧核醣核酸,抑制癌細胞生長。癌細胞對放射線的耐受性低、較敏感,容易被放射線傷害而不易修復,最終死亡;正常細胞對放射線耐受性強,即使被放射線照到,也可以自行恢復。因此,在合理的副作用內,用放射治療重複多次照射腫瘤,可以有效殺死癌細胞,不至於過度傷害正常組織,以達到治療癌症的目的。

    質子放射治療是新型的放射治療方式,利用質子射線來治療腫瘤。高能質子束進入體表後可在特定深度處釋放大部分能量,此特性稱為布拉格尖峰,使得質子能夠集中且精確地傳遞放射劑量至腫瘤部位,從而減少對鄰近正常組織的損害。隨著質子治療中心一間一間的開幕,臺灣有望成為全球質子治療設備最集中的國家。台大癌醫分院也建置了輻射科學暨質子治療中心,配置新式的質子筆尖式掃描技術,相較於傳統的質子技術,能夠提供更準確的質子治療效果,有助於提高臺灣質子治療的水平。質子治療因為發展的時間不如光子治療來的久,較缺乏長期、大型臨床試驗的追蹤結果,在現行台灣健保系統下是不予給付的,接受質子治療的病患也相對較少。

    放射治療的流程是精緻且個人化的。病人接受放射治療前,需與放射腫瘤專科醫師諮詢,由放射腫瘤科醫師評估是否符合適應症。流程一開始將為病人安排模擬定位攝影,根據治療部位製作專用的輔具及模具,確定治療中心點,並根據治療區域取得電腦斷層影像。接著,醫師將根據模擬定位攝影時的影像,勾劃腫瘤與治療區域,擬定放射治療計畫。最終,由放射師操作放射治療機器,為病人執行放射治療。病人在接受放射治療療程期間及完成治療後,皆需定期回放射腫瘤科醫師的門診,評估副作用與成效。

    關於肺癌的放射治療,放射治療可應用於各種期別的肺部腫瘤,搭配化療、標靶、免疫治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適合開刀的早期肺癌,進行根治性放射治療、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以替代外科手術。肺部腫瘤開完刀,根據病理報告評估復發危險因子,將接受輔助性放射治療。胸腔腫瘤同時合併淋巴轉移,將施行根治性同步放射化學治療。若影像檢查發現有轉移性病灶,包括骨轉移、腦轉移、肺轉移、肝轉移、腎上腺轉移、脾轉移等,皆可進行局部的放射治療。

    肺癌的放射治療,都是精緻化、個人化的設計。在胸腔腫瘤給予放射治療的同時,要保護重要組織,例如心、肺、食道、氣管、肝、脊髓、大動靜脈、冠狀動脈等。肺臟腫瘤會隨著呼吸起伏而上下移動,增加放射治療時的不準確性。常用的呼吸調控方式有分兩種,主動式呼吸調控—病人配合指令於吸飽氣後閉氣,波段式的於十秒的閉氣期間進行治療;被動式呼吸調控—病人使用腹部壓迫的特定輔具,減少呼吸起伏的幅度、或使用呼吸閘控系統監控呼吸,於特定呼吸期別進行治療。透過直線加速器附加的影像導引定位系統,可以在放射治療前,即時提供錐狀射束電腦斷層影像,透過影像融合技術,作精準的影像定位與治療位置修正。透過進步的放射治療計劃,可以精準投放放射劑量,提高肺腫瘤劑量,減少正常組織劑量,輔以呼吸調控、影像導引,肺癌的放射治療也比過去來的更精準,副作用更少,治療更安全有效。

    肺臟放射治療會有的副作用,分為急性反應、亞急性反應、及慢性反應。急性反應伴隨放射治療療程進行而產生,療程結束後休息數週即可恢復;放射性食道炎、放射性皮膚炎、疲倦等副作用的出現,伴隨著吞嚥困難、表皮破皮、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呼吸道咳、喘、痰等症狀,此時請盡量以軟流質飲食為主,醫師將開立止咳、化痰、消炎等藥物、及可塗抹的藥膏,以減輕症狀。出入公共場所請務必配戴口罩,回家後務必立即洗手,以減少細菌、病毒感染肺臟的機會。急性食道發炎時,常會有「吞不下去」、「吞下時會痛」的症狀,因此肺臟放射治療中的飲食,應以軟質、流質飲食為佳,同時避免會刺激黏膜的食物,太硬、太燙、太冰、太辛辣的食物都不適合。

    肺臟放射治療的亞急性反應,通常在療程結束後產生。根據統計,約有一成至三成的病人,於肺臟放射治療結束後的六個月內,出現亞急性放射性肺炎,病人出現乾咳、喘、發燒等症狀,這時請配合醫師的處方,使用口服類固醇或吸入性類固醇治療,輔以抗生素、止咳、化痰、消炎等藥物,治療數個禮拜可以改善、痊癒。

    肺臟放射治療的慢性反應,在放射治療療程結束後幾個月至幾年都可能發生,病人通常沒有顯著的症狀,僅在例行性的影像檢查時,觀察到肺臟小部分出現纖維化的情形;沒有症狀的病人不需要給予藥物治療,肺臟自行可以恢復,僅需定期觀察、追蹤。

    肺臟放射治療期間,有一些注意事項需特別留意。在接受放射治療當下,病人需維持穩定、平躺、不可以在治療床上隨意移動,否則射束將無法精準擊中腫瘤;因此無法維持穩定平躺的病人,將無法進行放射治療。放射治療室內皆備有氧氣,只要位置保持穩定,即使有使用氧氣的病人,也可以如期接受放射治療。肺癌病人根據肺部腫瘤的位置,可能壓迫氣管、支氣管,併發阻塞性肺炎,此時病人會出現咳嗽、痰、喘、感染、發燒等症狀,若生命徵象穩定,經醫師評估後也可以如期接受放射治療。

    在肺臟的放射治療期間及治療結束後的追蹤期,如何有效的咳嗽、將痰咳出,是很重要的。咳嗽對肺部的清潔很重要,請不要因為疼痛而不敢咳嗽。正確的觀念,應該是以腹部用力,請病人以腹部肌肉的力量咳嗽,才可以有效地將痰咳出,而避免只用喉嚨發出聲音。若病人覺得咳嗽時會痛,可以使用「抱枕咳嗽法」,坐起身,身體略向前彎,雙手抱住枕頭,將枕頭固定於胸口前方,再進行咳嗽。治療結束後的追蹤期,可使用誘發性肺活量計,透過簡單的訓練,幫助肺部擴張,使痰液容易咳出來,預防肺部塌陷,恢復肺活量,持之以恆,漸進式的讓肺臟恢復健康。

    肺癌的放射治療,仰賴病人與全體醫護人員相互配合,讓成效臻於完善。相信大家都能從放射治療中獲得助益,一起達到最好的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