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蜿蜒起伏,高山層疊不絕,僅是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峰就擁有268座,使其成為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之一的國家。其中,百岳之冠玉山主峰高達 3,952公尺,傲視群雄,不僅是東北亞最高峰,更位列全球第27高峰,被視為許多台灣人心中的夢幻聖地,是最接近天際的存在。隨著疫情趨緩,國內旅遊熱潮崛起,前往玉山已成為眾多旅客的夢想。然而,要踏上這片高山領域,不僅需躍過週末中籤率僅一成的排雲山莊,更應具備充足的體力,以及避免高山症等隱憂……」
登山不容易,高山症如影隨形
在高山地區,除了溫度下降和紫外線增加的挑戰外,前往海拔 2,000公尺以上的區域,特別是 2,500公尺以上,健康人可能因身體難以適應缺氧而面臨高海拔疾病的風險。以下簡要介紹五種常見的高海拔疾病,包括高海拔頭痛、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肺水腫、中樞性睡眠呼吸中止。
1.高海拔頭痛(High-altitude headache)
最常見的高海拔疾病之一是高海拔頭痛,其主要原因是腦部缺氧,導致類似偏頭痛的頭痛感,甚至可能演變成彌漫性頭痛。此症狀通常在海拔 2,500公尺以上以及抵達高海拔地區的 4至 24小時內出現,若持續進行登山活動,可能會加劇症狀。
2.急性高山症(Acute mountain sickness)
進展至高海拔頭痛的下一階段是急性高山症,症狀不僅包括頭痛,還有厭食、噁心、嘔吐、嗜睡、頭暈等表現。這些症狀通常在海拔 2,500公尺以上出現,大多數在抵達高海拔地區後的 1至 2天內顯現。然而,若能在 2至 3天內慢慢適應高海拔環境,或許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3.高海拔腦水腫(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
由急性高山症進展而來的更嚴重階段為高海拔腦水腫,其早期症狀包括急性高山症的徵兆,再加上腦部病變,如意識改變、步態不穩、甚至昏迷,並且較少見局部神經學症狀。此症狀在出現後的 24小時內可能致命,因此迫切需要立即下降至較低高度並尋求醫療治療。儘管在海拔 3,500公尺以下較為罕見,但常與高海拔肺水腫同時發生,在抵達高海拔地區的最初幾天內出現。
4.高海拔肺水腫(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高海拔肺水腫是由於肺部嚴重缺氧引起的病症,其早期症狀包括在活動時更加喘、表現下降以及乾咳。隨著病情進展,後期症狀則包括休息時仍然喘、發紺、粉紅色泡沫痰、呼吸困難和胸悶等。這些症狀的表現可隨著時間而變化。由於高海拔肺水腫的致死率最高,一旦發現早期症狀,應立即下降至較低高度並尋求醫療治療。雖然在海拔 3,000公尺以下相對少見,但多數在到達海拔高度 2至 4天後發生。
5.中樞性睡眠呼吸中止(Central sleep apnea)
中樞性睡眠呼吸中止是一種常見現象,其症狀包括睡眠品質差、睡醒時感到恐慌。在海拔 2,500公尺以上,這種情況相當普遍,有可能在抵達高海拔地區後的當晚就開始出現,並可能持續至離開高海拔地區為止。
我的體力很好,會不會發生高海拔疾病?
只要未妥善安排登山行程,在身體未充分適應的情況下爬升至海拔 2,500公尺以上的區域,不論是新手或老手、體力好壞,甚至是平時非常健康的成年人,都有可能在登山過程中出現高海拔疾病的風險!以下為幾點危險因子:
- 快速攀升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其定義包括在 1天內上升到大於海拔 2,800公尺,或者在已超過 3,000公尺的海拔後每天上升超過 500公尺。
- 在高海拔地區參與劇烈的活動。
- 年輕(50歲以下)。
- 平時居住在低海拔地區。
- 曾經有高海拔疾病的經歷。
- 嚴重或無法控制的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動脈高壓患者,嚴重心衰竭、不穩定型心絞痛,高危險的孕婦(如多胞胎、妊娠糖尿病、子癇前症與子癇症),控制不佳的癲癇患者、鐮狀細胞貧血等患者,均不建議前往海拔 2,500公尺以上的地區旅遊。
我該如何預防高海拔疾病?
在台灣,由於高山近在咫尺,搭車半天內就能輕易達到海拔 2,000公尺的地區。然而,許多登山計畫僅有 3至 4天的行程,有些人甚至將計畫緊湊至 1至 2天。然而,短時間內快速爬升至 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不僅會迅速消耗體力,也容易引發高海拔疾病。那要如何預防高海拔疾病呢?
1.謹慎規劃爬升速度
預防高海拔疾病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是避免快速上升高度。建議在海拔 2,000至 3,000公尺的地區待上 1至 2天,使身體有足夠的時間適應高山環境。當海拔超過 3,000公尺後,每天的睡眠高度應控制在不超過 500公尺的區域,同時每 3至 4天應安排休息日,至少在相同睡眠高度連續度過 2晚。此外,隨著睡眠高度每增加 1,000公尺,最好多花 1天時間適應。
2.提早練習體能、適應高海拔環境
登山前應持續進行體能訓練,確保身體處於良好狀態,同時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在這段時間內,也可進行輕度的登山活動,有助於身體更好地適應即將面臨的挑戰。尤其對於登 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建議在出發前的 30天內安排至少停留 2天以上於海拔 2,750公尺以上的地區。
3.前往旅遊醫學門診諮詢
若患有慢性疾病或無法避免快速爬升(計畫至海拔 3,000公尺以上且每日爬升超過 500公尺),強烈建議咨詢旅遊醫學門診醫師的建議。在快速爬升的情況下,考慮使用藥物來促進身體適應是一種選擇,例如使用 acetazolamide(丹木斯)或 Dexamethasone(類固醇)來預防急性高山症。此外,一些傳統的預防方法,如中國的紅景天或南美的古柯葉,雖然可供嘗試,但不建議替代正規的藥物治療。
4.登山時的預防措施
- 在登山前必須確保有完善的急難救助計畫。登山隊伍中至少應該有一名熟悉高山症知識並了解路況的隊員。若有高海拔疾病的症狀發生,絕對不能讓患者獨自下山。必須隨時保持聯絡,確保在發生緊急情況時能夠快速而有效地進行救援。
- 於高山地區盡量減少劇烈、高耗氧的活動。
- 保持身體溫暖,確保衣物保持乾燥,因為低體溫可能加重高海拔疾病的症狀。
- 禁止吸菸,吸菸會減少肺部獲得氧氣的能力。
- 嚴禁飲酒、服用鎮靜劑或安眠藥,以免抑制呼吸中樞及缺氧換氣反應。
- 在高山地區,飲食應盡量選擇高碳水化合物、低脂的食物,這有助於增加體內二氧化碳,提高呼吸速率。同時,應避免食用會產生氣體的食物,如大豆、碳酸飲料等。
- 攀爬 4,000公尺以上高山的旅行者,建議攜帶氧氣瓶、攜帶型加壓袋等裝備,同時應事先了解途中山屋或營地的設施,以確保應對高海拔環境的需求。
自己或旅伴發生高海拔疾病該如何處理?
所有前往高海拔地區的旅客都應該首先了解一點:降低高度是治療高海拔疾病最有效的方式!絕對不要將患有高海拔疾病的狀態帶到更高且更難救援的地方。對於任何發生高海拔疾病的旅客,切勿獨自在營地休息或獨行下山,至少應由一位擁有基本醫療知識且熟悉路況的隊員陪同。
雖然透過使用藥物、加壓袋、穩定供應氧氣等方式能夠緩解甚至治癒高海拔疾病的症狀,但一般民眾並無專業高山醫療背景,可能難以準確評估病況的嚴重程度。因此建議遵循以下處理方式:
- 急性高山症(AMS):無論症狀輕微與否,都不應該前往更高且難以下撤或救援的地方過夜。若在相同高度休息或用藥治療後症狀未改善,應迅速降低高度。夜晚氣壓較白天低,因此患者在白天症狀可能會暫時性減輕,但並不表示身體已適應此高度。若旅客僅在此高度短暫停留而不打算過夜,可使用止痛藥、氧氣瓶等暫時緩解不適症狀。
- 高海拔腦水腫(HACE)、高海拔肺水腫(HAPE):應立即降低高度。雖然藥物、供應氧氣等可作為為患者爭取救援時間的手段,但絕對應迅速下降至少 500∼1,000公尺。
藥物名稱 | 用途 | 劑量與使用方式 | 禁忌症 | 常見副作用 |
Acetazolamide
(丹木斯) |
預防 急性高山症 高海拔腦水腫 (第一線用藥) |
成人125 mg 兒童2.5mg/kg 每 12小時 1次,在爬高前一天開始服用, 直到最高處後再繼續使用 2天。 |
曾過敏、對磺胺類過敏、蠶豆症、孕婦、肝腎功能不全者。 | 利尿、手指麻木、噁心、耳鳴等。 |
治療急性高山症 | 成人 250mg 兒童 5mg/kg 每 12小時 1次 |
|||
Dexamethasone (類固醇) |
預防 急性高山症 高海拔腦水腫 (第二線用藥) |
2 mg每 6小時 1次或 4 mg每 12小時 1次 | 精神疾患、消化道潰瘍、腎功能不全者, 另外不宜作為兒童及糖尿病患者預防用藥物。 |
口乾舌燥、喝多、尿多, 長期或大量服用則可能出現腸胃不適、四肢浮腫等。 |
治療急性高山症 | 4 mg每 6小時 1次 | |||
治療高海拔腦水腫 | 成人給予 1次 8mg, 後每 6小時 4 mg 兒童 0.15mg/kg (至多 4mg),每 6小時 1次 |
|||
Nifedipine SR
(高血壓用藥) |
預防及治療
高海拔肺水腫 |
30 mg每 12小時 1次 | 曾過敏者。 | 頭痛、低血壓、下肢水腫。 |
Tadalafil
(犀利士) |
預防
高海拔肺水腫 |
10 mg每 12小時1次 | 曾過敏者, 另外不可與硝酸鹽藥物及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併用。 |
頭痛、消化不良、肌肉疼痛。 |
Sildenafil (威而鋼) |
預防
高海拔肺水腫 |
50 mg每 8小時 1次 | 頭暈或頭痛、視力間題、低血壓 | |
Salmeterol (氣管擴張劑) |
輔助預防
高海拔肺水腫 |
12小時吸入 1次 125 μg | 不應單獨使用。 | 血壓下降、心悸。 |
減低高度 | 若發生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應立即降低至少 500∼1,000公尺,或持續下降直到症狀緩解。對於高海拔頭痛或急性高山症,應在相同高度休息後,若症狀未有緩解,亦應立即降低高度。 |
氧氣治療 | 使用氧氣製造機、攜帶型加壓袋、連續正壓呼吸器,或者高壓氧艙,是在高山地區應對高海拔疾病的一些輔助性裝備。這些工具有助於提供額外的氧氣,以緩解缺氧引起的不適症狀。 |
結語
登山是一項非常健康且能磨練心志的活動。在上山前,充足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包括行程的擬定、體能訓練、選擇適合的登山裝備等,精心的籌劃和充分的預備工作可以提高成功完成目標的機會,同時在山上遇到緊急情況時也更能應對。此外,無論是預防還是治療,都應在登山前仔細了解高海拔疾病的症狀,並在需要時尋求醫療協助。當感覺到「吹冷風吹到頭痛」、「走路步伐不穩」或「休息一陣子後仍會喘」等症狀時,應該及時警覺並趕快下山,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身體健康永遠是首要考量,有時候事情未必一定要馬上完成,「山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