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致病機轉
- 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會反覆發作。
- 主要與遺傳基因有關,是由一群基因群控制,每個過敏的人遺傳到的基因數量不同,所以過敏症狀就算是雙胞胎或親手足也不會相同。
- 一旦被診斷出氣喘,即使你幾乎沒有症狀,仍然隨時有可能發生急性惡化發作。氣喘是慢性病無法被治癒,但只要配合醫囑氣喘是可以被控制。
- 疾病症狀的表現 : 可逆性氣流阻滯病變。
- 必須有過敏原或刺激物(環境因素)刺激之後才會發病。
氣喘的誘發因子
外因性氣喘:接觸外在過敏原(這些過敏原含有蛋白質的成分,可以透過抽血得知),經過免疫系統作用產生發炎物質侵犯氣管產生一連串的症狀。 過敏原因人而異,有動物(如:蟑螂、貓、狗) 、灰塵、黴菌、花粉等,其中塵蹣為最常見。
內因性氣喘:刺激物直接侵犯氣管的黏膜及組織,此類刺激物(無法由抽血得知)。 氣管黏膜經常接受刺激後會造成支氣管痙攣,常見原因如胃食道逆流、肺部感染、感冒、心理壓力、運動、吸入刺激物(煙)、冷空氣。
不管原因是什麼,氣管都已經變的敏感易受刺激容易產生氣喘的症狀,所以在治療上已經沒有不同,而且也都會因彼此的原因造成氣喘發作, 所以任何可能造成氣喘發作的因素全部都要避免。
氣喘常見的症狀
- 呼吸困難:無法喘口氣,或是無法將氣從肺部吐乾淨的感覺。
- 胸悶:感覺像是有人擠壓或是坐在你的胸口上。
- 慢性咳嗽:氣喘病人通常夜晚咳嗽較嚴重,導致難以入眠(與腎上腺素分泌有關)、
- 喘鳴:是呼吸時有如同吹口哨般的高頻咻咻聲。
典型的氣喘症狀不會一直持續、會間隔一段時間反覆發作,發作時不一定三種症狀全部出現。症狀通常由運動、大笑、過敏原、冷空氣引起,病毒感染常會引發症狀惡化。就筆者臨床經驗來看,大部分的病人氣喘表現的症狀是「咳嗽不會好」及「常反覆感冒」。感冒及氣喘臨床症狀很相似,許多人會混淆不清把氣喘當感冒治療,反而延誤治療,以下表格教你區分感冒與氣喘的不同 :
差異 | 感冒 | 氣喘 |
---|---|---|
誘發因子 | 上呼吸道細菌或病毒感染 | 過敏原刺激造成 |
症狀 | 喉嚨痛、發燒、咳嗽、鼻塞、流鼻水和打噴嚏,另有可能出現四肢痠痛、拉肚子等症狀 | 間歇性呼吸困難、咳嗽、喘鳴及胸悶(下呼吸道症狀明顯) |
分泌物 | 黃、黃綠色黏稠 | 白色、透明泡沫狀 |
好發時間 | 一整天都不會停 | 在夜間或清晨特別容易發生 |
病程 | 約 1~2週之內痊癒 | 過敏原及發炎反應還存在就會一直持續 |
氣喘的治療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氣喘不是感染的問題,而是因為環境的改變及刺激造成的發炎,所以不是吃抗生素或是用感冒藥來治療,長期治療的藥物選項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 控制型藥物:用於規律的維持性治療。此類藥物含吸入型類固醇,可消除呼吸道發炎、控制症狀,並降低未來發生急性惡化以及肺功能降低等風險。
- 緩解(救急)藥物:此類藥物含乙二型交感神經興奮劑,作為出現突發症狀時(包括氣喘惡化或急性惡化期間),視需要使用的緩解藥物。
- 嚴重氣喘病人的附加治療,例如:高劑量 ICS-LABA、加上長效抗膽鹼藥物、Azithromycin、或是生物製劑anti-IgE、anti-IL5/5R、anti-IL4R。
別誤會吸入性類固醇
許多病人聽到需要使用類固醇治療便擔心長期使用可能會變胖、月亮臉、骨質疏鬆的副作用,口服類固醇吃進胃裡會傷胃且會透過腸胃吸收後影響全身,長期服用口服類固醇的確可能產生以上的問題。但吸入型類固醇是將藥物透過吸入器的設計,把藥物分解成細小的分子隨著深吸氣的動作吸入氣管及肺部,並配合後面閉氣5-10秒讓藥物附著在氣管的黏膜,降低呼吸道黏膜層發炎現象及放鬆氣管上緊縮的平滑肌,吸藥的過程沒有吞進肚子裡的動作,所以不用分吃飯前後,也不需要跟平常使用的口服藥或保健食品分開使用。
吸入型類固醇劑量很低,口服一顆類固醇的劑量為 5mg,換算成吸入型藥物的單位為 5000mcg,目前國內吸入型類固醇最低劑量一口為 92 mcg,若一天只吸一口,等於吸 50天才會等於一顆口服類固醇,所以使用吸入型類固醇並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也不會變胖,使用吸入型藥物就像在敏感的呼吸道擦藥,是最簡單且最沒有副作用的方式來控制疾病。病人並非一輩子都要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停藥時間要看病人控制的狀況,當病情穩定經過醫師判斷後會告知減藥或停藥,不要自行調整,否則更容易造成急性發作,增加整體的用藥量。氣喘病不會因用藥越來越嚴重,反而是沒有好好用藥控制病情,讓支氣管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傷害。吸入型類固醇沒有全身型的副作用,但可能出現聲音沙啞、嘴乾、口腔內破皮或有念珠菌的感染,因此吸完藥後要立刻漱口至少3次(最好可以仰起頭來漱到喉嚨,但如果容易嗆到就不需要),並且慢慢地喝 300CC的溫開水,若有平常要吃的口服藥或保健食品可以同時使用。
不同於口服類固醇可以接近百分之百完全吸收,吸入型類固醇往往只能有1/3到1/5的吸收率,所以必須具備良好的操作技巧。吸入器使用技巧差會使肺部的藥物沉積率不佳,進而導致氣喘難以控制,增加急性發作風險及不良事件,如果需要了解自己的吸入型藥物正確的操作方式,可上網搜尋「台大影音網」→「護理部」→「氣喘衛教」,選取自己的藥物用藥影片。
過敏原與環境控制及日常生活自我照護
氣喘是因為有過敏體質加上環境的刺激引發氣喘的過度反應,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基因,所以除了好好用藥物治療外,非藥物治療也很重要如:過敏原與環境控制可減少刺激的來源降低發炎反應,有助於改善氣喘的控制並且減少藥物的使用量,這些非藥物處置包含:
處置/介入 | 建議內容 |
---|---|
戒菸 |
|
體能活動 |
|
鑑別職業性氣喘 |
|
避免誘發氣喘之藥物 |
|
健康飲食 |
|
避免室內外過敏原/ 空氣汙染 |
|
減重 |
|
過敏原 | 優先建議的方法(證據力較強) | 可考慮的其他方法 |
塵螨 |
|
|
寵物 |
|
|
蟑螂 |
|
|
鼠類 |
|
|
黴菌 |
|
其他影響氣喘控制的疾病
過敏性鼻炎、胃食道逆流或是情緒壓力問題
以下是成人GINA氣喘評估表,請視自己的症狀勾選來評估自己氣喘控制的狀況
氣喘症狀控制 | 症狀控制程度 | |
每週出現超過兩次的日間氣喘症狀 | 是 □ 否 □ | 控制良好:以上皆無 部分控制:一至兩項 控制不良:三至四項 |
因為氣喘而在夜間醒來 | 是 □ 否 □ | |
使用超過兩次的緩解型藥物來緩解症狀 | 是 □ 否 □ | |
因為氣喘使活動受到限制 | 是 □ 否 □ |
大家都想知道氣喘會不會好?
兒童氣喘病人:會隨著年紀增加症狀會遞減,主要與內分泌、神經、免疫系統成熟有關。 根據調查這些病人有 1/3會長期緩解,1/3症狀會大幅改善且急性發作次數會減少, 另有 1/3症狀持續到成年。(能長期緩解的前提是病情穩定的病人)
老年人氣喘:目前國內沒有大型統計,但國外的小型研究調查了804位65歲以上氣喘老人, 在經過7年半的追蹤結果發現,即使經過治療,大多數仍有咳嗽及多痰的現象, 只有不到20%的老人在追蹤期間症狀完全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