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阿,我的膝蓋和手腕好痛啊!都腫起來了!該怎麼辦啊?!」70多歲的阿婆在診間抱怨著。經過醫師的詳盡檢查後,醫師最終下了診斷「這個是假性痛風喔!」。阿婆和家人一臉錯愕:「醫師啊!痛風就痛風,還有分真的還是假的喔!?」。假性痛風是什麼呢?跟「真」痛風有甚麼不同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所謂的假性痛風是指關節的軟骨上有焦磷酸鈣結晶沉積,並且進一步誘發急性發炎疼痛的狀況。發炎的主要表現包括關節呈現紅、腫、熱、痛等症狀,也可能出現關節內的積液。和一般常聽到的痛風性關節炎不同,痛風性關節炎雖然也是在關節內有結晶堆積,但痛風性關節炎的結晶是由尿酸沉澱而成,故在病因上有著根本的差異。因此,假性痛風和尿酸與飲食沒有決定性的關係,其表現與好發族群也不太一樣。假性痛風好發於六十歲以上的年長族群,男女比例相當,且常在手腕、膝蓋與腳踝等位置發作,但很少出現在痛風性關節炎常見的大腳趾關節。痛風性關節炎的首次發作則較常出現在年輕男性或停經後的女性。痛風性關節炎常影響大腳趾、膝蓋等處,慢性發炎時可以出現在身體各個關節,並會有痛風石。
雖然在好發族群和影響關節的部位有所不同,但臨床上仍然不易區分假性痛風和痛風性關節炎。診斷上目前有兩個較為可靠的方式,一個是抽取關節內的積液後,以偏光顯微鏡評估關節液內是否有焦磷酸鈣結晶或是尿酸結晶的存在,為目前診斷的黃金標準。另外一個則是透過x光或超音波評估結晶在軟骨堆積的位置做區分,假性痛風的焦磷酸鈣結晶較常堆積在軟骨內部、成片狀堆積。痛風性關節炎的尿酸結晶則較常堆積在軟骨表面、成線狀堆積。這兩種判斷方式雖然敏感度有限,但卻有極高的特異性,故為診斷的重要參考。
促進焦磷酸鈣結晶堆積、並進一步發炎而造成假性痛風的原因主要包括:原發性(最為常見,和年紀有關,一般發生在五十歲之後)、退化性關節炎或創傷、家族性(三十歲左右就可能發生)、透析治療相關、藥物與次發性(如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或關節內積血)等等原因。此外,急性的醫療狀況,如感染或心血管事件也可能誘發假性痛風的發作。隨著焦磷酸鈣結晶在關節內的堆積,關節也可能出現慢性的退化狀況。好發的關節位置跟退化性關節炎類似,常見於掌指關節、手腕、手肘、肩關節與髖關節。
針對假性痛風,目前主流的處置以假性痛風發作時的舒緩急性發炎為主,常用的藥物包括以非類固醇消炎藥為主,口服類固醇也可以考慮。若需要考慮局部治療,抽取關節液可以舒緩症狀,直接在發炎的關節內注射類固醇來控制發炎也是有效的治療方式。關於預防,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或藥物等原因明確的情形可以以藥物或手術介入處理外,也可以考慮使用低劑量的秋水仙素來減少假性痛風的發作。對於頑固慢性的假性痛風,免疫抑制劑可能也會有一些幫忙。倘若關節已經被嚴重破壞,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可以考慮滑膜切除、人工關節置換等手術治療。由於病因的不同,假性痛風跟痛風性關節炎在治療上最大的不同在於不需要吃降尿酸的藥物作為長期治療。
從以上的說明大家應該可以了解,不管是「假性」痛風、還是「真的」痛風性關節炎,關節都確實在疾病過程中發炎並受到破壞。因此如果有相關症狀,都應該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以尋求合適的治療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