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你看!這一對一對的,是不是蛇的眼睛?」

    「這個繞身體一整圈,是不是就會死了?」

    「醫生!我得這個皮蛇,是不是要去斬一斬?」

    以上,是很常在診間聽到的對話,顯示了民眾對於這個疾病的關心,同時也顯示了對於這個疾病,可以有更進一步認識的空間。

帶狀疱疹的成因

    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俗稱為皮蛇,顧名思義彷彿像一條纏在皮膚上的蛇。帶狀疱疹的成因乃是因為之前曾感染過水痘(varicella),水痘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感染後會躲藏在人體的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中,當我們的免疫力變差時,水痘病毒便伺機而動,從神經節中再度活化起來,沿著脊神經或腦感覺神經來到該神經所掌管的皮膚部位,此皮膚部位稱為該神經的皮節(dermatome),皮節多半呈現長條帶狀的排列且左右對稱,因此帶狀疱疹的發生絕大多數上只在身體的單側,且多半只在某個皮節,呈現出典型帶狀分布的樣貌。然而,少數情形下當帶狀疱疹除分布在單一皮節之外,還四散至身體各處時,便稱為散佈性帶狀疱疹(disseminated herpes zoster),此時多半代表患者當時的免疫力可能特別低下。

     台灣自民國93年1月1日起,針對年滿一歲之幼兒施打水痘疫苗,自此水痘的發生率便明顯下降;水痘疫苗為一活性減毒疫苗,因此施打水痘疫苗者,日後還是有機會產生帶狀疱疹,只是據研究顯示,施打水痘疫苗者發生帶狀疱疹的機率較自然感染水痘者來得低。

帶狀疱疹的症狀

    帶狀疱疹的症狀可分為神經症狀及皮膚表徵兩部分;神經症狀可以早於皮膚表徵或者兩者同時出現,皮膚表徵先出現的則是較少。神經症狀主要是在身上某個皮節出現痛、刺、麻、癢等異於平常的感覺,當其發生早於皮膚表徵時常會被誤認為是內臟器官或關節肌肉等部分的問題,直到皮膚表徵出現才豁然開朗。

    皮膚表徵則是以群聚的紅疹與小水泡為主,分布於身體單側的某個皮節,這些表徵多半在出現後的5至7天發至頂峰,之後逐漸好轉,約2至3周的時間會經歷結痂、脫落、痊癒等過程,而逐漸康復。一般而言,神經症狀的痊癒會較皮膚表徵稍晚,也有部分病人可能發展成疱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造成生活上莫大的困擾。

    發生在某些皮節的帶狀疱疹需要特別小心,包含:(一) 三叉神經第一分支(First branch of trigeminal nerve, V1),皮疹發在單側上眼皮、額頭、頭皮、及鼻子等處,三叉神經第一分支所掌管的區域,這個區域的帶狀疱疹須小心合併帶狀疱疹病毒眼症(herpes zoster ophthalmicus),導致角膜損傷甚至視力減損;(二) 第二薦椎神經(sacral spinal nerve 2, S2),皮疹發生在生殖器、臀部等處第二薦椎神經管轄之範圍,此處的帶狀疱疹可能合併排泄上的困難;(三) 皮疹發在耳朵及耳周,通常皮疹為數不多,此處的帶狀疱疹影響顏面神經(facial nerve),稱為雷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 herpes zoster oticus),症狀上會有同側顏面偏癱,且可能出現耳鳴、眩暈、甚至聽力受損等症狀。

帶狀疱疹的治療

    帶狀疱疹的處置中,最重要的便是及早治療。現在已有數種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包括acyclovir、valacyclovir、famciclovir等;抗病毒藥物主要的作用是抑制病毒的複製增生,而非直接殺死病毒,在皮疹出現的初期儘早使用,有助於病程的縮短與病況的減輕。

    皮疹的照護也同樣重要。一般而言,需要溫和輕柔的清理患處,盡量不要使水泡破裂,破裂的水泡常會形成明顯的傷口,除了可能於日後造成顯眼的疤痕之外,也可能引發後續的傷口細菌感染,使得病況更加複雜、不易處理。皮膚水泡中存有病毒,若是不曾感染過水痘或是不曾施打過水痘疫苗者,有可能在接觸到水泡液時被傳染而長水痘,因此患病時,盡量避免接觸不曾感染過水痘或是不曾施打過水痘疫苗的人(如一歲以下之嬰孩);通常水泡結痂之後,便不太再具有傳染力了。在皮疹照護上,以水泡為主的階段與以結痂為主的階段,皮膚科醫師常會使用不同的外用藥品來幫助病況的改善,可儘早就醫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治。

    疼痛控制在整體帶狀疱疹的治療,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適時使用止痛藥物緩解疼痛,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睡眠狀況、與進食情形,有了適當的休息、充分的睡眠、與足夠的營養,將有利於病況整體的改善與恢復。

帶狀疱疹的預防

    所有的疾病皆是如此:「預防勝於治療。」帶狀疱疹自然也是同樣的情形。帶狀疱疹的發生如前所述是因為免疫力下降時,病毒伺機從體內再度活化起來所致;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持續規律的生活作息、攝取均衡的日常飲食、進行適度的運動鍛鍊、排解沉重的身心壓力等,一般認為有助於免疫系統功能的正常維持,有助於減少帶狀疱疹的發生。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人的免疫力也會逐漸下降,因此年紀也是促使帶狀疱疹發作的原因之一。目前已知帶狀疱疹發作的危險因子有以下所列幾項:50歲以上之成人、曾發生過帶狀疱疹者、及患有可能導致免疫低下疾患者,包括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癌症、及其他會使用免疫抑制藥物治療的疾病等。在這些情況下,多半需要更有效的預防方式。

    疫苗施打,是現在預防帶狀疱疹最有效的方法。現行的帶狀疱疹疫苗有兩種,分別是較早期的活性減毒疫苗和較新的非活性基因重組疫苗。活性減毒疫苗,僅須施打一劑,可減少約百分之五十的帶狀疱疹發生率,但因為其為具有活性之疫苗,對明確患有免疫功能不全或免疫低下情況之患者,便不適合施打;非活性基因重組疫苗,為較晚近才上市之疫苗,前期大規模研究顯示可降低帶狀疱疹發生率達百分之九十,須施打兩劑,兩劑間隔二至六個月,因其不具有病毒活性,相較於傳統活性減毒疫苗而言,較為安全,因此目前疾病管制署建議50歲以上成人以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或免疫功能低下者,不論之前是否有水痘或帶狀疱疹病史,可考慮施打非活性基因重組疫苗。

結語

    帶狀疱疹,在門診很常見,常讓民眾聞之色變。的確,這個疾病會造成患者一段時間身心上的不適、甚至痛苦,也有可能在少數帶狀疱疹患者會出現併發症或長期的後遺症。然而,也不須過於恐慌,現今對於帶狀疱疹已有良好的預防之方法,可以大幅減少帶狀疱疹發生的機會,倘若不幸發生,也已有療效不錯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止痛藥物及外用藥品可以使用,幫助患者及早控制疾病、緩解不適、縮短病程。因此,鼓勵大家保持樂觀的心情、採取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帶狀疱疹將不會是生活中的可怕夢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