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腺是人體調節體溫重要的器官,也受到交感神經的調控,因此熱及緊張都會引起排汗的異常,當排汗增加,影響到日常生活,就算是疾病,需要治療。多汗症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根據不同的統計,約有千分之六到百分之一的人口有此問題。研究指出東亞人如漢族因為 EDAR370A 的特有的基因變異,汗腺密度較其他人高約 15%,因此更容易有多汗問題。

    多汗症可以是局部或是廣泛性的,也可以是原發性,也就是體質性,或是後天因為荷爾蒙或藥物、疾病及手術而引起。常見的局部多汗症會侵犯手掌、腳底、腋下、鼠蹊及顏面(尤其額頭、頭皮)。研究指出手腳多汗症以男性居多,而不少有家族史,其中有家族史者發作年齡較早。全身性多汗症的常見病因則是大腦皮質性多汗症,與情緒性有關、下視丘性出汗(體溫調節)性出汗,另外還有脊椎性出汗,在脊椎受傷後產生。全身性多汗,也可能是荷爾蒙失衡或反應全身健康狀態,例如藥物、高血壓、淋巴腺瘤、糖尿病、肺結核,應積極尋求醫療處理。

    局部多汗,主要是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以常見的手部局部多汗症,以胸腔內視鏡交感神經幹截斷術,算是台灣獨步全球的治療。多汗症的內視鏡手術,雖早在一九七八年被提出,但至九○年代才逐漸在台灣為普及,造福了不少嚴重多汗症患者,然而超過三分之一會產生中度或嚴重代償性多汗,十分難處理,近期有醫師嘗試用神經移植方式,但長期效果仍待觀察。因此相關交感神經幹截斷術的治療,醫師漸趨保守。因此較為輕微的局部多汗患者,可以先嘗試其他皮膚導向治療,依照嚴重度,可以從市售的止汗劑,若無效則可嘗試離子導入法(只限手腳),手術刮除、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或酒精、以及微波燒灼術,不過除了離子導入法,其他目前都無健保給付。皮膚導向治療,止汗劑,離子導入及肉毒桿菌素局部注射,都是屬於暫時性治療,達到足夠療效後,止汗劑至少一周要一次塗抹,肉毒桿菌素則理想狀態可以到將近一年(視嚴重度及注射量而異),但多數約持續半年,至於離子導入則約每周仍需一次維持。

    至於國內無許可症的治療,包括過 2018美國FDA也核准新的止汗濕巾,含有 2.4% glycopyrronium tosylate,使用對象是 9歲以上多汗患者,以及居家用離子導入機器,需要持診斷書向海外購買。多數非嚴重局部多汗患者可以對上述治療有不錯療效,但患者仍可能因嫌麻煩、費用高或是沒有時間配合,而需要更積極療程。

    對於腋下多汗症,局部手術刮除,如果技術純熟,約可去除 8成汗腺,復發率約為 5%,也是可以嘗試的方式,副作用主為出血及暫時性脫皮,復原期約為 7-10天。10年前國內衛署也核准了非侵入性微波熱能多汗症治療系統,透過微波讓水分子產生熱能,破壞汗腺,達到消除腋下多汗的問題。治療一次根據文獻可減少約8成出汗量,多數醫院及不少診所都有引進,有逐漸取代傳統多汗手術的趨勢,可視為手術的替代療法,但對於合併狐臭的患者,本機器並未取得相關許可症。但手術或是微波熱能治療只適用於腋下多汗症,其他局部多汗症仍需藉助前面所說的暫時性治療。

    至於全身性多汗症,由於成因複雜,需要先探討有無可矯正之病理因素,如甲狀腺亢進、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低血糖、痛風、腦下垂體亢進↓下視丘病變、停經、肥胖,或是藥物,如酒精、阿斯匹靈、胰島素、抗憂鬱症藥物、propanolol等。如果找不到原因,則只能針對症狀治療,嘗試labetalol、clonidine、benztropine、cyproheptadine等藥。理論上所有抗乙烯膽鹼藥物都可以嘗試,但因要達到療效幾乎都會產生明顯的副作用如口乾、眼乾、排尿困難,因此實際患者接收度不高。

    多汗症的成因複雜,治療選擇雖多,但目前的醫療及商業保險爭議也不小,一些治療國內仍未完備,有設立多汗特別門診的醫院相當少。建議患者在治療前要多方了解,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