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偉從小就是個貼心可愛的孩子,只是動作總比其他孩子慢一些,也很容易跌倒。上了幼兒園後,老師發現小偉與小朋友一起追逐遊戲時不但常常跌倒,跑步速度也比較慢,容易喊累,不喜歡參與競賽型的活動;收拾玩具時也常常不小心打翻東西,因此建議家長就醫。接受早療評估後才知道原來小偉是因為「發展性協調障礙」造成動作不靈活,影響他的生活與學習。

甚麼是「發展性協調障礙」?

    發展性協調障礙(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以下簡稱 DCD)是指兒童在執行或學習需要協調性的動作技巧明顯較同齡兒童困難,並且因此影響到日常生活中活動功能和/或學業表現。在診斷時也需要排除可能有類似症狀的其他疾病。DCD的發生率在5-11歲兒童約為5-6%,其中男生的發生率較高。造成DCD的確切成因尚不明確,危險因子有早產、極低出生體重、獨立行走發展較晚等,也可能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學習障礙形成共病。需要經由醫師檢查與接受發展評估以確認診斷。值得家長們注意的是,DCD雖然屬於輕症,但容易被輕忽,若未處理,相關的動作及心理社會影響可能一直持續到成年。

    DCD在日常生活參與的部分,有以下特徵:

  1. 動作不靈活,常常撞到東西或是打翻東西。
  2. 動作技巧困難,在粗大動作尤其是平衡表現明顯較差,而精細動作例如寫字也常出現困難。
  3. 特定動作技巧發展較同齡兒童慢,例如騎腳踏車、丟接球等。
  4. 動作能力通常比其他發展領域如認知,語言來得差。
  5. 學習新動作有困難。
  6. 對於需要一直轉換動作的任務有困難,像是球類運動、跳繩等。
  7. 需要雙側身體協調的動作較困難,像是使用剪刀、交互跳躍等。
  8. 無法同時在動作速度和準確度間取得平衡。動作任務常超過預設時間,或是一旦動作速度加快,準確度就會下降。

    以上症狀可能造成孩子在運動、遊戲、自我照顧、書寫學習的困難,進而導致抗壓性與自我價值較低、對於有困難的活動缺乏動機,也比較容易憂鬱和焦慮。

如果我擔心孩子可能有發展性協調障礙,該怎麼做?

一、盡早就醫,確認診斷與接受早期介入

    如果在生活中,家長或老師整熟悉孩子的大人發現孩子出現前述的特徵,並影響到日常生活,可先至有提供早期療育評估與介入服務的醫療院所接受檢查與評估。評估時專業人員會進行動作觀察、相關動作發展測驗、平衡和協調評估等收集有關兒童運動和協調能力的資訊。

    若孩子確定有DCD診斷,便需要早期介入。醫療團隊會根據評估結果,訂定屬於孩子的個別化介入計劃。介入時強調以日常活動為基礎,也就是以增進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作為目標;訓練時也需將練習融入在日常的活動中。研究證據顯示,這樣的介入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孩子體適能和動作任務的表現,也是臨床上推薦的作法。

    介入內容則包含有氧、敏捷度、肌力、平衡、柔軟度、反應速度、手眼協調、各類球類運動技巧、以及握筆、使用剪刀等精細動作相關技巧。訓練方法則常採用任務導向訓練和過程導向訓練。過程導向訓練強調的是分析執行活動所需或以身體功能為改善目標以達到動作技巧,像是動作知覺訓練和平衡訓練等。而任務導向訓練強調特定任務的活動參與,不只可以改善動作技巧,也同時可以改善認知、情緒和人際社會表現。介入時若能結合兩種訓練,比起單一訓練可以更有效地改善DCD孩子的表現。

二、將練習活動融入作息中,給予孩子環境支持與練習機會

    家長和老師等照顧者的支持,與專業人員一同合作,提供豐富練習機會與環境,是協助DCD孩子進步的不二法門。照顧者需要了解孩子的目標,並想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增加孩子練習的機會。例如,若目標是減少孩子跑步時的跌倒次數,在療育時家長也學習到運用具體口令提醒把腳抬高,以及練習快步跨過障礙物是有效的練習方法;便可把這樣的訊息分享給學校老師,在學校跑操場時以同樣口令提醒孩子,或在學校與家中玩類似障礙賽的遊戲增加孩子快步跨過障礙的經驗,確保一周至少有 3-5次的練習機會。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足夠的練習量,並以正確的方式練習,自然可產生更多更好的進步。

 

    早期介入對於患有DCD的孩子非常重要;經由個別化的介入計畫與足量的練習,可以讓孩子在生活功能上有所進步。更重要的是,周遭的人能理解與鼓勵孩子,在練習中讓孩子產生成就感,進而對自己有信心,也能讓人格發展更為健全。請與我們一起,協助孩子克服發展性協調障礙,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陳麗秋、張薰文、廖華芳。發展性協調障礙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廖華芳主編。小兒物理治療學。第四版。台北:禾楓書局有限公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