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簡稱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種由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 (簡稱新冠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疾病。

新冠肺炎的症狀,病程和致病機轉

    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播進入人體,當一個感染者咳嗽、打噴嚏、說話或呼吸時,會釋放含有病毒的飛沫,當他人吸入這些飛沫或接觸到被病毒污染的表面後,病毒進入他們的身體,導致感染。

    新冠病毒表面有突起的蛋白質,稱為刺突蛋白 (spike protein),這些刺突蛋白結合到人體細胞上的特定受體,稱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 2 (ACE2)。當病毒的刺突蛋白結合到細胞上的ACE2受體時,它們能夠進入細胞內部。這需要一個輔助因子,稱為轉化酶(transmembrane protease serine 2,TMPRSS2),它能夠切割病毒刺突蛋白,使其與細胞膜融合。一旦進入細胞內,病毒釋放其基因組,其中包含RNA(核糖核酸)。病毒利用細胞的機制,使用宿主細胞的酶和組織蛋白合成複製病毒所需的蛋白質和基因組。這些新的病毒成熟後,它們會離開宿主細胞,準備感染其他細胞。當新冠病毒感染人體時,免疫系統會被激活,以抵抗病毒的入侵。免疫系統會釋放炎症介質和細胞,以攻擊和清除病毒。然而,在一些患者中,免疫反應可能過度激活,導致病毒感染引起的嚴重病症。新冠病毒感染主要影響呼吸系統,特別是肺部。病毒感染導致肺炎和炎症反應,這可能導致肺組織受損和呼吸困難。此外,病毒也可能影響其他器官,包括心臟、腎臟、腦部和血管系統。

    其常見症狀包括發燒(通常是早期症狀之一),咳嗽 (可能是乾咳或有痰),呼吸困難 (有些人會感到呼吸急促或無法正常呼吸),疲倦 (感到無力或極度疲勞),肌肉或關節痛 (可能出現身體酸痛的感覺),喉嚨痛 (可能出現喉嚨痛或乾燥的感覺),頭痛 (可能出現頭痛或頭暈的症狀),嗅覺或味覺喪失 (某些感染者可能暫時喪失嗅覺或味覺),胸痛或壓迫感 (某些人可能感到胸部不適或壓迫感)。在嚴重病例中,可能出現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中風、心臟問題等嚴重併發症。

長新冠症候群

    又稱為新冠後遺症候群或新冠後症候群,指的是在COVID-19的急性階段過後,個體持續出現症狀或出現新的症狀,並持續存在數週或數月的狀態。這些症狀可能對個人的生活品質產生重大影響。這是一種以持續症狀和/或發病後 4週以上的延遲或長期併發症為特徵的綜合症 [2]。其病程持久且常常無法預測的疾病,即使是在初次感染時病情較輕微或無症狀的個體,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根據保守的估計,全世界約 10%的六億五千萬新冠肺炎感染者,即六千百萬人罹患長新冠症狀群。實際數目可能更多,因很多個案未被確認。目前預估其發生率在沒有住院患者約 10-30%,住院患者約 50-70%。各種年齡層都可發生,好發於 36-50歲 [3]。長新冠症狀可能影響多個身體系統,包括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等。具體症狀及其嚴重程度因人而異。一些常見的症狀包括持續疲勞、呼吸困難、腦霧、肌肉和關節疼痛等。造成長新冠症候群的原因相當複雜,可能的致病機轉包括因新冠病毒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化,急性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統失調和發炎性傷害,或者重症病程產生之後遺症。

定義

    不同的衛生組織,對長新冠症候群定義不一。下面列出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美國疾病預防及管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和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Brit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症狀對其定義為症狀持續或有新症狀發生在感染新冠病毒後三個月後,且症狀持續至少兩個月,且沒有其他的原因可以解釋。推估約 10-20%感染新冠病毒的民眾會罹患長新冠症候群 [4]

    美國疾病預防及管制中心則定義長新冠症候群為症狀持續或有新症狀發生在感染新冠病毒後四周,會影響多個器官,症狀會反反覆覆,甚至隨著時間惡化,亦可能在幾個月或年後嚴重至危及生命 [5]

    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定義認為大部分感染新冠病毒的民眾會在幾天或幾週後症狀改善或在 12週內痊癒。但有些民眾其症狀可能持續更久,此即為長新冠症候群 [6]

臨床症狀

    長新冠症候群可影響肺部系統,血球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和精神系統,腎臟器官,內分泌,腸胃和肝膽系統,皮膚和兒童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2, 3]

肺部系統

    最常見的症狀是喘,運動能力差,和缺氧。新冠肺炎存活者的影像學上,可觀察到有肺擴散功能 (diffusion capacity)減弱,限制性肺功能障礙 (restrictive pulmonary physiology),和肺部組織有毛玻璃狀及纖維化的改變,可解釋臨床的肺部症狀。所以若有臨床需要,可考慮在家裡準備血氧監測器,或由醫師安排肺功能和電腦斷層追蹤,以評估痊癒後肺部疾病和功能的改善或惡化 [2]

血球系統

    在回顧性研究中發現,罹患長新冠症候群者有血栓栓塞的發生率是低於5%。來自美國的單中心報告調查了163例出院後未接受血栓預防治療的患者,發現出院後30天內發生血栓形成的累積發生率為2.5%,包括肺動脈段栓塞、心腔內血栓、血栓形成的動靜脈瘤以及缺血性中風。這些事件的中位發生時間為出院後第23天。在同一研究中,出院後30天出血相關事件(主要與跌倒有關)的累積發生率為3.7% [2]。

心血管系統

    在 60天追蹤研究中,高達 20%的新冠肺炎的存活者仍有胸痛。在中國長新冠症候群研究中,經過 6個月追蹤中,持續心悸和胸痛分別發生在 9%和 5%的新冠肺炎病患。與疫情前期相比,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壓力導致心肌病的發生率增加 (分別為 7.8%相較於 1.5-1.8%),但這些病人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相似 [2]

神經和精神系統

    罹患長新冠症候群者可能會有病毒性慢性疲勞綜合症,表現為慢性乏力、廣泛肌肉痠痛、憂鬱症狀,以及無法獲得恢復感的睡眠等 [2]。另外,神經認知症狀亦是長新冠症候群的一大特点,包括感覺運動症狀、記憶力喪失、認知障礙、感覺異常、頭暈、平衡問題、對光和噪音敏感、嗅覺味覺喪失 (或幻覺) 、以及自主神經失調。通常導致日常生活受到影響。長新冠症候群的聽覺平衡表現包括耳鳴、聽力喪失,和眩暈 [3]

腎臟器官

    嚴重急性腎損傷需要洗腎的病人,佔所有住院病人的 5%,重症新冠肺炎的病人中的 20-31%,尤其是需要呼吸器輔助的嚴重感染者 [2]。在早期且短期追蹤的研究中,發現需要洗腎病患,在 28天後,或轉出加護病房時,有 27-64%不需要洗腎。在一新冠肺炎的中國後期研究中,6個月時腎功能 (用估計腎小球過濾率[eGFR]評估),其低於 90 ml/min/1.73m2 的病人 35%。其中 13%是急性新冠肺炎期間的腎功能正常,但後來發生eGFR下降的新發病例。有適當長期病患追蹤的研究顯示,需要洗腎治療嚴重急性腎損傷的病人,其死亡率高,60天的存活率只有 46%,但存活者腎功能恢復的比例可達 84% [2]

內分泌系統

    在原本未知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在其新冠肺炎症狀緩解數周至數月後觀察到發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罹患新冠肺炎後,原本有糖尿病惡化的嚴重程度,及發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傾向,會持續多久還不得而知。同樣地,新冠肺炎的呼吸道症狀緩解數周後,亞急性甲狀腺炎伴隨臨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案例也曾被報導。新冠肺炎也可能激發潛在的甲狀腺自體免疫反應,在臨床表現為新發生的橋本氏甲狀腺炎或葛瑞夫兹氏病 [2]

腸胃和肝膽系統

    新冠肺炎康復者未見顯著的腸胃道和肝膽後遺症報告。罹患新冠肺炎病人的糞便中,可偵測到病毒的時間較長。確診後可在糞便中檢測到病毒的時間,平均約  28天。呼吸道檢體陰轉後,還可持續在糞便中檢測到病毒,平均約 11天 [2]

    新冠肺炎有可能改變腸道微生物組 (microbiome),包括增加似機性感染菌種及減少有益共生菌。腸道微生物組可改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 (腸肺軸),這在流感和其他呼吸道感染中,已觀察到類似的狀況。在新冠肺炎中,這隻厭氧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已知與健康相關,其菌量與疾病嚴重度呈反相關。目前有研究在評估新冠肺炎對腸胃道系統的長期影響,包括後感染性腸躁症和消化不良 (NCT04691895) [2]

皮膚

    新冠肺炎皮膚表現在一收納 716位罹患新冠肺炎病人的國際研究中,64%在急性新冠肺炎症狀之後出現,15%則是同時出現。成人的皮膚表現,平均在呼吸道症狀後 7.9天出現。在一中國關於長新冠症候群的研究,6個月追蹤只有 3%病人有皮疹。主要皮膚方面的表現是落髮,約 20%病人有此情形。落髮可能歸因於病毒感染或壓力反應引起的毛囊週期突然落髮 [2]

兒童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MIS-C,也稱為與新冠病毒(SARS-CoV-2)暫時相關的兒科全身炎症綜合徵 (pediatric inflammatory multisystem syndrome temporally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PIMS-TS),定義為在 21歲以下(或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 19歲以下)的民眾中,若出現以下症狀即定義為MIS-C:發燒,發炎指數升高,多重器官功能障礙,現在或最近新冠病毒感染,且排除其他可能診斷 [2]。MIS-C的臨床表現包括發燒、腹痛、嘔吐、腹瀉、皮疹、黏膜病變、低血壓和心血管與神經系統受損。MIS-C的特徵與川崎病重疊,川崎病為急性兒童中型血管炎。但是,相較於川崎病,MIS-C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有明顯的不同。川崎病 80%發生在 5歲以下兒童,主要發生在亞洲人,而MIS-C病人通常大於 7歲,年齡範圍更廣,好發於非洲、非裔加勒比和西班牙語裔為主。MIS-C和川崎病冠狀動脈瘤及擴張的發生率相近 (分別為 20%和 25%)。MIS-C的神經系統併發症,如頭痛、意識狀態改變、腦病、腦神經麻痺、中風、癲癇、反射減弱,和肌肉無力,似乎比川崎病更常見。MIS-C一統合分析其恢復率為 91.1%,死亡率為 3.5%。

門診照顧

    跨團隊,多專科的合作對於在新冠肺炎門診為急性新冠肺炎康復者提供整合門診照顧至關重要。根據資源,可考慮優先為高風險的後期新冠肺炎康復者服務,定義為在急性新冠肺炎期間病情嚴重和/或需要在加護病房治療的人群,老年人及有並發症(原有呼吸系統疾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器官移植後或活動性癌症)的人群。

預防

    預防長新冠徵候群的最佳方法是預防感染新冠病毒 [1]。符合條件的人應儘快接種新冠肺炎疫苗,除了預 防感染,也可以幫助保護身邊的人。減緩新冠肺炎傳播的重要方法包 含正確佩戴口罩、與非同住者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避免人多和通風不 良的室內空間、增加洗手頻率,並注意咳嗽禮節與環境清潔消毒等。 倘若尚未完整接種疫苗,更需要積極保護自己和他人免於感染新冠肺 炎,進而避免產生 長新冠徵候群。

參考文獻
  1.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新冠肺炎(COVID-19)染疫康復者指引. https://www.cdc.gov.tw/File/Get/yW1cH8BEHxFpk0XvS5H8_A
  2. Nalbandian A, Sehgal K, Gupta A, et al.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Nat Med. 2021; 27(4):601-615.
  3. Davis HE, McMorkell L, Vogel JM, Topol EJ. Long COVID: major findings, mechanisms and recommendations. Nat Rev Microbiol 2023; 21(3):133-146.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ost COVID-19 condition (Long COVID), 7 December 2022. https://www.who.int/europe/news-room/fact-sheets/item/post-covid-19-condition#:~:text=Definition,months%20with%20no%20other%20explanation.
  5.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Long COVID or Post-COVID Conditions. Updated July 20, 2023.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long-term-effects/index.html#:~:text=Long%20COVID%20is%20broadly%20defined,after%20initial%20COVID%2D19%20infection.
  6. Brit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Long-term effects of COVID-19 (long COVID). https://www.nhs.uk/conditions/covid-19/long-term-effects-of-covid-19-long-co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