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兩歲了還不會說話,是俗稱的大隻雞慢啼嗎?」、「我家小孩都聽得懂對話,但是就是不願意開口講話」、「他說話總是卡卡的、不清晰,別人都聽不懂,該怎麼辦?」、「學校老師說孩子在學校都不講話,常常一個人在角落觀察其他同學玩耍」。
在治療室中常會有家長這樣提問,那到底什麼是語言障礙?
前言
「語言」是一種透過語音、聲音、文字、手勢動作及符號等系統,藉此讓人類可以表達自身想法及需求、進行社交互動、溝通交流並展露情感,也是孩子學習和與人溝通的重要管道。每個孩子在語言發展上雖然會有個別差異,開口說話的時間因人而異,不過大致能符合語言發展里程碑,有些孩子在透過充足的語言刺激及輸入後能自然習得語言,但根據統計,2 至 7歲的孩子中有 2.3~ 19%的語言障礙盛行率,而至少會有 5%的學齡兒童有明顯的語言問題。兒童語言障礙會影響到孩子的溝通能力,也會帶來學習、社交及人際關係的困難,所以及早發現,並輔以適當的早期療育及介入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一、語言障礙發生原因
廣義的語言障礙意指語言的理解、語言的使用及表達落後同齡發展水準。其成因廣泛且複雜,牽涉到先天生理條件及後天環境,同時可能涵蓋生理、心理、精神及環境等因素,包含:
- 先天性生理構造及腦部功能異常:身體疾病(消化、心血管、泌尿等系統問題)、染色體異常、代謝異常症候群(如:小胖威利症候群)、神經肌肉疾病(如:腦性麻痺)、水腦、視覺問題、聽力障礙等。
- 後天性損傷:意外傷害、接觸環境有毒物質
- 環境刺激及學習經驗不足
- 心理社會環境問題:不當的養育、家庭暴力等。
- 精神心智方面:自閉症類群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智能障礙、情緒行為障礙等。
- 照顧者方面:照顧者教養觀念及技巧、照顧者本身情緒及個性以及不同照顧者間的態度。
二、常見的兒童語言障礙及協助方法:
「語言」主要構成要素包含音韻、構詞、語意、語法及語用,特定的面向在發展上遇困難會導致不同的語言障礙樣貌,以下簡介常見兒童語言障礙:
1.語言發展遲緩:
正常的語言發展,依靠孩子正常的生理條件,以及充足的語言刺激、語言學習經驗的累積,孩子大致能在七至八個月時開始牙牙學語、一歲開始說第一個字詞並能遵訓簡單指令、一歲半至兩歲能學習使用詞彙組合(如:爸爸來、媽媽抱抱、喝ㄋㄟㄋㄟ)且聽懂兩個步驟的指令、三歲漸漸能運用語句表達、四至五歲後可以理解對話並使用複雜語句交談及說故事。
語言發展遲緩來自於生理缺陷及環境語言刺激不足,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孩子並未有以上異常,但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未定。語言發展遲緩的特徵包含:孩子聽懂的詞彙及指令不多、會說的詞彙少且語句較簡短,部分孩子同時合併有構音/音韻異常或其他語言障礙。若觀察到孩子在兩歲時仍未能使用有意義的詞彙或尚無法指認五官、三歲時還無法說出簡單短句(如:「我要抱抱」)、四歲說話口齒仍不清楚、五歲表達語句常不完整或結巴,則建議需尋求醫師及語言治療師做更詳細的語言評估及治療。學齡前孩子若有語言發展遲緩,因溝通能力受限,可能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及人際互動品質,也較可能在學齡階段出現學習障礙。因此,及早發現診斷、及早療育,同時增加環境中的語言刺激及輸入量,多創造溝通情境,輔以正確且適當的語言引導技巧,孩子的語言能力將會有顯著的成長。
2.構音/音韻異常:
說話不清晰、發音不標準,俗稱的「臭乳呆」(台語),也就是發音錯誤,如:太陽說成「慨牙」、草莓說成「討枚」。我們說話發音是藉由構音器官(如:嘴唇、牙齒、舌頭、上顎、軟顎)將發聲時的氣流做阻塞、摩擦等操弄變化,進而能夠發出人耳聽見的不同語音。在這過程中若其中一個環節有問題,讓發音的位置、方式及共鳴出現錯誤,皆會造成語音的錯誤。導致障礙的原因多元,包含器官結構上的缺損(如:唇顎裂、咬合不正)、口腔動作靈活協調度不佳、感官知覺異常(如:聽力障礙)、語音聽辨及辨別能力較弱、環境因素、語言發展遲緩及智力問題等。
一般來說,3 歲前的孩子確實會因為構音器官的不成熟,而出現語音錯誤,此種狀況稱為「發展性構音/音韻異常」,這類孩子會隨著年紀增長、語言發展進步,語音清晰度會隨之改善。若孩子的發音清晰度並未隨著年紀而提升,會建議需要語言治療師及醫師進一步評估,適當的治療黃金期在 4歲到孩子入小學之前,藉由語言治療,通常 6-12個月內孩子的語音清晰度可以有明顯的提升及改善。
3.語暢異常(口吃/言語不流暢):
說話不流利、斷續,也是俗稱的「結巴」。特徵為說話時語句中出現重複(如:我-我-我吃蘋果)、語音拉長(如:我----想要玩球)及語句中斷停頓(如:我昨天¬¬ -有去學校)的情形,嚴重者甚至會伴隨一些不自然的動作,如:眨眼、點/甩頭、聳肩、握拳、跺腳…等。有些孩子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通常在 2-4歲的階段,會有說話結巴的狀況,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還在學習將已習得的詞彙運用在語句中,並以口語的方式表達,隨著語言能力的進步,口吃的狀況會越來越改善。但部分孩子口吃的狀況持續,甚至頻率越來越高,若狀況持續半年以上,則建議進一步評估及接受語言治療,提升說話流暢度。
造成口吃的原因尚未有定論,且成因複雜難界定,目前學者們認為可能來自於遺傳、語言發展遲緩、神經系統異常(如:構音器官動作不協調、大腦功能不協調)、呼吸不順暢、環境壓力、心理因素(如:焦慮、害怕、緊繃)以及模仿及學習錯誤說話方式,以上等因素相互影響所致。
在觀察到孩子出現口吃情形時,除了讓語言治療師進一步評估及介入,在互動中也建議提供無壓力的對話環境、增加愉快的流暢說話經驗,放慢與孩子對話時的說話速度,也別中途打斷孩子說話或糾正其不流暢的行為,不要求孩子「慢慢說、想好了再說、不要急、再說一次」,避免進而讓孩子對說話產生更大的挫折及逃避心理,加重口吃嚴重度。
4.嗓音異常:
常見症狀包含,孩子說話聲音沙啞、有時容易說到一半沒有聲音,說話發聲吃力、喉嚨疼痛…等。通常源於錯誤的用聲習慣及聲帶過度濫用,例如:長期大聲說話、大吼大叫、時常大哭且每日水分攝取不足。若持續讓聲帶過度摩擦,導致聲帶及附近肌肉過度緊繃,容易會有聲帶水腫、聲帶結節(長繭)的問題。
透過耳鼻喉科醫師的會診治療,同時搭配語言治療師的指導,可以協助孩子找到並使用正確的發聲方式,除此之外養成及建立良好的發聲習慣,提醒孩子說話輕聲、拉近對話者間距離,盡可能不大吼叫及大哭,鼓勵孩子多喝水(每日 1500-2000c.c.)、避免攝取刺激性食物(酸辣口味食物、炸物、碳酸飲料),保持以上原則,孩子聲音上的問題便會有所改善。
結語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的發展速度,建議多仔細注意孩子的語言發展狀況,當觀察到孩子的語言發展與里程碑不相符時,可先觀察及等待約 3個月,若孩子能力有慢慢跟上及進步,則不須過度焦慮,但若差距持平或拉大,則應及早做適當的處理,可至兒童復健科進一步尋求醫師、語言治療師的專業評估及治療。多數語言障礙在即時的發現及療育後,都能有明顯的進步,因此「早期發現,早期療育」,以避免耽誤了孩子重要的黃金治療期。
兒童發展里程碑參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