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在歷史上,被認為是夷人才有的一塊肉,因此命名,當然後來我們知道胰臟是身體相當重要的器官,不是一塊肉這麼簡單而已。胰臟在身體中同時兼具內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內分泌調節體內血糖高低:進食後胰島素 (insulin) 增加降低血糖,將營養帶入細胞中利用;飢餓時血糖下降,昇糖素 (glucagon) 增加分解肝醣讓血糖維持穩定。而外分泌功能在食物消化期間,分泌消化酵素:胰蛋白酶 (Trypin)、脂解酶 (Lipase) 和胰澱粉酶 (Amylase) 等,幫助食物消化與吸收,若胰臟功能因疾病需切除或受損,就可能影響血糖調控及消化功能。
臨床研究指出,約有 95% 的胰臟癌病人,出現消化不良的情形,是癌症中營養風險最高的類型,在了解胰臟的功能之後,知道當血糖調控異常或是消化異常,改變營養素的代謝,可能會讓體重持續減輕,不利於治療,外加腫瘤分泌的發炎物質造成厭食,都可能會讓營養狀況雪上加霜,增加癌症惡病質 (cancer cachexia) 的發生,也增加死亡率。為了讓病友維持好體力和降低治療相關副作用,建議病友要注意血糖控制和留意消化情形,才能有效維持營養狀況,以下針對胰臟癌病友進行飲食建議:
1.自我營養評估:
體重可簡單評估營養狀況,建議每周測量一次,固定時間、固定體重機,若體重持續減輕,建議每日至少先補充一次點心,若是體重無法維持或有其他腸胃道問題,建議至營養師門診諮詢,治療期間能讓體重減輕越少越好。
2.監測血糖:
(1)血糖控制:常有病友認為得了癌症,癌症治療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所以現在不用在意血糖。前面說過,胰臟分泌胰島素,會把營養帶進細胞利用,若治療期間血糖過高,除了無法把營養帶入細胞中利用外,血液中高濃度的血糖,會讓營養連同水分一起排出體外,不利細胞復原,還會增加感染風險,因此糖尿病癌友的血糖控制依舊重要,建議還是要按照醫囑使用糖尿病藥物或胰島素,若進食狀況不佳,可適度放寬飲食限制,優先挑選蛋白質較高的食物作為點心來源。
(2)血糖監測:治療期間出現食慾不振或進食量減少,維持本來用藥可能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這時候自我血糖監測就很重要,在家建議要配合血糖量測,可避免血糖過高或過低造成的風險。
3.飲食調整:
(1)適量澱粉攝取:目前沒有研究證實,完全不吃澱粉可以對癌症的治療有幫助,適當的澱粉攝取,作為身體的基本能量需求,可以增加蛋白質的利用效率,若腸胃道消化功能正常,以全穀類食物 (如:十穀米、糙米、胚芽米等) 為優先選擇最佳,若是吃不習慣影響食慾,或腸胃道消化不良容易脹氣者,則可改吃白飯、麵條、蘿蔔糕、米粉等精緻澱粉,定時定量也可幫助血糖穩定。
(2)適量油脂攝取:油脂 1 公克可以產生 9 大卡,醣類和蛋白質 1 公克產生 4 大卡,若飲食中的油脂攝取過低,熱量容易不足造成體重減輕,建議使用好油,而非一昧低油,油脂可使用亞麻籽油、橄欖油、苦茶油、芥花油,若做完化學治療後,油膩食物吃不下,也可用堅果(粉)或堅果醬來增加油脂攝取。
中鏈脂肪酸:(1) 胰臟經手術切除或是功能異常的病友,出現脂肪消化不良,或脂肪瀉; (2) 進食量沒有改變,也沒有血糖控制不良的問題,體重卻持續減輕,以上都可能是油脂吸收不良的警訊,建議進食時可配合消化酵素使用。若使用消化酵素未改善,或是在進食油脂含量較高的食物後腹脹嚴重,建議少油飲食配合添加中鏈脂肪酸。中鏈脂肪酸身體可以快速利用,也減少對胰臟消化酵素的刺激,1公克的中鏈脂肪酸產生8.3大卡,可以有效補充熱量。中鏈脂肪酸來源指的不是椰子油,需從特殊的營養補充品補充,目前市售的中鏈脂肪酸產品有液態油和粉狀,可按照個人需求購買。
魚油: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魚油可以改善癌症造成的發炎,而一開始魚油添加至營養補充品的研究 (添加魚油的配方以下稱腫瘤配方),也是先從胰臟癌病友補充後,發現能穩定體重和減少肌肉的流失。目前相關文獻,在魚油的比例,以EPA : DHA 約 2:1 加入營養補充品效果最佳,且建議 EPA最好可以達到1500毫克 ~ 2000毫克,才具有穩定體重和減少肌肉流失的效果,EPA和DHA在體內的作用不完全相同,但也並非越多越好,過多可能會造成腸胃道耐受性不佳導致腹瀉,而降低效果。這些相關研究中也提醒,魚油的補充時間,至少需持續4-8周使用。腫瘤配方除了添加魚油外,也是高熱量、高蛋白質的營養品,如果進食量達到過去的 60-70%,蛋白質攝取不足的人,腫瘤配方是合適的補充來源,但若本身進食量少於 50%,即使使用腫瘤配方,可能也難以拉高需求量維持體重。腫瘤配方的使用,建議飲食能達到過去約 60-70% 的進食量,每日添加 1.5-2罐,持續 4-8週補充,可穩定體重和肌肉組織。但腫瘤配方中也含有不少簡單糖和醣類以及高量的蛋白質,若血糖控制不佳,或為慢性腎臟病的病友,也可以補充特殊疾病營養品搭配魚油。腫瘤配方價格很高,建議民眾應考慮經濟及飲食狀況來決定是否有需要。
(3)挑選好的蛋白質來源:治療期間需要高品質的蛋白質,豆、魚、蛋、肉都是好的來源,建議每餐至少要有手掌大的肉或魚,不喜歡吃肉或魚的人,可增加豆製品來源,好的蛋白質來源為黃豆、毛豆、黑豆及其製品,但豆類的特性容易脹氣且要吃到與肉類相同蛋白質量,在其製品上約需要 4-5倍的重量,腸胃道功能不好或是本身易脹氣,也可改挑選蛋白粉作為補充,市面上有很多蛋白粉的來源,挑選適口性佳的即可,若真的難以消化蛋白質,則建議挑選乳清蛋白作為替代不足的來源。
(4)控制水果攝取:治療期間因味覺改變,病友常覺得水果是唯一不會改變味道的食物,但過多水果易加速血糖上升,建議控制三餐飯後各一份水果即可 (一份水果約為一平碗或棒球大小、半根香蕉等),牙口正常,建議吃新鮮水果 (化療病人需去皮),若必須攝取果汁,一次原汁約為 100cc,最多一天兩次,且補充果汁就不要再吃水果。
(5)勇於嚐試食物:食慾不振是癌症病人常見的副作用之一,病人吃與不吃會讓生活品質差異極大,若不希望體重減輕影響治療,建議要勇於嚐試高熱量食物,國外研究發現在食物中添加香料:如迷迭香、義大利香料、咖哩等都能有效增加食慾。
(6)營養補充品:營養補充品建議在進食量剩下過去 75% 時,持續一周,也加不下其他點心時,就應該開始補充,可從一般均衡配方或是特殊疾病配方開始,若攝取量不到過去一半時,則應挑選濃縮配方補充,若攝取量可達到 60-70%,補充腫瘤配方才有效果。如果腸胃道不適或是進食量連過去的 1/3 都達不到,建議應到營養師門診評估,若希望在治療期間維持好的營養狀況,請不要排斥營養補充品的使用。
4.運動:
疾病和治療期間都會消耗大量蛋白質,不運動容易造成肌肉快速流失,只要體力允許都建議要運動,運動以走路為主,一天最好可以達到 35分鐘。但應注意過多的運動可能也會造成體重下降,每次運動超過一小時,應至少補充一次點心。
5.消化酵素使用:
若出現脂肪瀉或是灰白便或有腹脹、消化不良的狀況,宜配合醫師建議補充消化酵素。
6.促進食慾藥物
需固定服用 1-2 個月以上才會有明顯的效果,服用促進食慾藥物僅能增加身體脂肪,研究發現若搭配魚油及運動,可有效增加身體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