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最了解孩子的人

    父母是和小朋友相處時間最長、最了解孩子的人,也是他們最熟悉的照顧者,了解兒童的用藥基本知識,是家長的責任。

    我們需要清楚了解小朋友現在的體重。除了年齡、身高之外,體重是醫療人員最可以判斷小朋友身體發展程度的方式。拿到孩子的藥品,要知道這個藥的治療用途?作用為何?如何泡製、如何服用?治療天數?有症狀才吃,還是必須服用完整療程?服用藥物的注意事項、副作用,以及遇到時應如何處理,都是家長需要做的功課。

兒童和大人不一樣

    兒童不是大人的縮小版,幼兒的吸收、代謝、排除都和成人不同。舉例來說,小朋友的皮膚水分含量高、角質層較薄,所以穿透力較強,對於外用藥膏的吸收比成人高許多;嬰幼兒的胃排空和腸胃蠕動的時間較長,至6-8個月時才較接近成人,所以對於口服藥品的吸收也和成人不同;在代謝方面,兒童肝臟和腎臟的發育只有成人的 20-40%,也有些藥品在幼兒和成人的代謝路徑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兒童用藥的劑量、劑型、使用方式都需要醫師、藥師、和家長們謹慎注意。

兒童專用特殊製劑

    兒童使用藥物需要小心謹慎,因此將成人藥物使用在兒童身上是較不理想的狀況。成人藥物不只味苦,會讓小朋友排斥吃藥,藥物劑量上也不好掌握,幼兒劑量常常只需要成人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甚至更少,這時就不容易用切藥器均勻切割。

    常見將藥物用磨粉的方式給予孩童,但不是所有的藥物都適合磨粉。緩釋長效劑型,例如:專思達長效錠,需要緩慢釋放維持體內固定濃度,就需區分不同的劑量品項;成人治療心絞痛的硝化甘油舌下錠,也是無法磨粉的劑型之一,口服吞下、嚼碎或磨粉不僅藥效不佳,緊急時還可能有生命危險;有些藥品在酸性環境不穩定,所以外層包裹腸衣保護,讓藥品不被胃酸破壞,抵達小腸、十二指腸才好好吸收發揮作用,這類的腸溶錠也不適合磨粉;另外特殊的藥品像是化療藥、液態膠囊、刺激成分的藥物…等,都不應該磨碎服用。

    使用「兒童專用特殊製劑」是最理想的方式,台大醫院現有的兒童專用製劑就高達 292種,除了止痛退燒、抗組織胺、止咳的糖漿藥水,也有藥師專門調製的低劑量磨粉分包和糖漿製劑。有些抗生素的兒童製劑因藥物安定性的關係,需要家長在家中自行泡製及保存,當遇到這類型藥品時,家長需請教藥師、看衛教影片、衛教單張來學習如何使用及其特殊的保存方式。

給藥技巧

    新生兒或嬰兒,通常會使用糖漿藥水,且劑量較低。家長可準備小朋友專門的餵藥器、口服吸筒、有刻度的滴管或小量杯等,精準量取孩童需要的藥品劑量。量取時,眼睛要平視刻度與液面,才是準確的劑量。另外需注意,量取藥品的工具不可放入清洗奶瓶的消毒鍋一起清潔,久了會造成餵藥器上的刻度、體積不準確,餵藥器只需用清水沖一沖、晾乾即可。

    幼兒可以理解我們說話時,可以逐漸和小朋友溝通吃藥的目的,告訴他們為什麼要吃藥?試試給予孩子選擇權,想在哪裡吃藥?先吃哪顆?用什麼方式吃藥?也可在平時就讓孩子熟悉、練習服藥的工具,這些方式可以增加孩子服藥的意願。必要時,也可搭配少量的食物像是布丁、果凍、或糖漿飲料來掩蓋藥物的味道。

    大於 6歲的學齡兒童,要吞服錠劑或膠囊時,可將藥品放在孩童的「舌根」,在喝水服藥時方便吞藥,也比較不容易將藥品排斥吐出。若錠劑太大顆不好吞時,可準備藥錠切藥器將藥品切半分次吞服。學齡孩童常遇到換牙、牙齒鬆動的情況,不適合服用兒童常用的咀嚼錠,可向醫師詢問是否有替代的錠劑品項或藥物。有些特殊藥品可能造成牙齒染色,若遇到這類藥品,將藥品放在靠近舌根處並用吸管喝水服藥,可避免牙齒變色。

藥物和牛奶、果汁的交互作用

    家長常擔心餵孩子吃藥時,想搭配牛奶或果汁增加服藥意願,會不會影響藥品效果?

    不論是牛奶、奶粉、母奶裡都含有礦物質,常和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使藥效降低。對年紀小的嬰幼兒來說,牛奶是很重要的營養來源,若加入藥物使奶水味苦,可能會造成小朋友厭奶的情形。通常不建議將治療藥物和牛奶搭配服用。

    柚子、葡萄柚汁中有會干擾藥物酵素代謝的成分,千萬不可以和藥物併用!有少部分藥品會受到蘋果汁、柳橙汁的影響,通常會標示在藥品的說明或藥袋上,在搭配之前也可仔細閱讀說明。低果汁含量飲品是較安全的作法,也可搭配單純的糖漿、巧克力糖漿來服用藥物,較不會有交互作用的疑慮。

兒童藥物的保存

    一般藥品需避光、避濕、避熱,建議將藥品儲存在乾燥陰涼處,且放在兒童不易取得的地方。有些特殊製劑需冷藏,需根據藥袋或藥品說明指示儲存。

    兒童用藥常有個別特殊的劑量,醫療院所領回的藥品需將藥品和藥袋一同存放,才能清楚每個藥品個別的劑量、注意事項和保存方式。

    尚未開封的藥品,遵照藥品上的保存期限即可。錠劑、膠囊離開原包裝後容易受潮、效期變短,盡量在吃之前才打開拿出裸錠,而醫療院所分包的錠劑和膠囊使用期限為調劑日起算六個月;小兒磨粉分包,比起裸錠更容易受潮,台大醫院藥師調製磨粉分包上印有效期,醫療院所分包粉劑,建議以醫師開立天數內使用,不宜當作備藥。家長自行磨粉應在當次服藥前磨粉,也建議在當天內使用完畢,不建議預先磨好所有藥品。

    眼藥水、眼藥膏為避免細菌感染,在開封後一個月內使用,未用完仍應丟棄。栓劑則是存放在乾燥陰涼處,若是台灣夏天溫度高,一般也可放在冰箱儲存防止栓劑變軟。

兒童用藥常見問題

Q:小孩吃完藥又吐出來,需要再吃一次嗎?

    A:因為藥苦、情緒排斥,小孩在吃完藥常見吐藥的情形,是否要補吃,可由兩方面判斷。

  • 服藥後過了多久吐出?若是服完藥馬上就全部吐出來,可以再補服一次;若服藥30分鐘後才吐出,這時藥物大部分已有吸收,不需要再補服。
  • 此藥物的作用用途?如果是止痛退燒、止癢止咳等症狀緩解藥物,症狀沒有嚴重或緊急時,可視情況判斷是否要補服。若是強迫小朋友再次服藥,可能會增加孩子對藥物的抗拒,也可能增加過量副作用發生的機率。若是特殊藥品,或醫師、藥師指示需要服用完整療程的藥物(例如:抗生素),需要補服時就應補服。
Q:小孩生病,吃藥要吃多久?

    A:首先,我們得先了解這個藥物的適應症和作用。若是退燒止痛、止咳化痰、緩解鼻塞鼻水、止瀉等症狀緩解藥物,在症狀已得緩解時就不需持續服用。若是抗生素、抗病毒藥,或特殊治療的藥物,就必須遵照醫師和藥師的指示服用完整的療程。例如小兒常見的中耳炎,標準治療時程為十天;A型鏈球菌咽喉炎亦需服用抗生素十天;流行性感冒的標準抗病毒藥療程為五天…等,也可能因每個人病況不同而有不同的療程,請依照指示服用。

Q:不小心忘記吃藥怎麼辦?

    A:育兒難免會遇到忘記餵藥、孩子忘記服用藥物的情況,這時可以掌握「對半原則」,若是超過中間一半的時間才想起,就不要再補服;若是在中間一半的時間點之前想起,就可以馬上補服。舉實例試算:每六小時需服藥一次,早上7點吃完第一劑,下一次服藥時間應為下午 1點。掌握「對半原則」,一半的時間點為上午 10點,所以早上 8:30想起時可以補服,但上午 11:00想起時就不要補服了。切記不可一次吃兩個劑量,避免過量毒性及副作用的發生。

    症狀緩解藥物在忘記吃藥時可自行判斷是否一定要補服,而特殊藥品如抗生素、抗病毒、化療藥物,在能補服時就一定要補服來維持藥物治療效果。

Q:吃完藥發現孩子有異狀,應該怎麼辦?

    A:只要服用藥物就有機率發生副作用或出現過敏,可觀察孩子的身體反應。

    藥物過敏六大症狀為:

  1. (1)「疹」–皮膚紅疹、搔癢或水泡
  2. (2)「破」–口腔潰瘍
  3. (3)「痛」–喉嚨痛
  4. (4)「紅」–眼睛不適(紅腫、灼熱)
  5. (5)「腫」–眼睛、嘴唇腫
  6. (6)「燒」–發燒

    若孩子出現一個以上的過敏症狀時,請立即回診或就近諮詢醫療院所。

    不過也不用過度恐慌,藥物副作用列舉代表有較高機率發生,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副作用或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