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台灣夏季氣候高溫且濕度高,全球氣候暖化的情形下,春季跟秋季出現濕熱的天氣也時有所聞。對於一些長時間於戶外工作的職業,例如食品外送、營造業、道路舉牌、外牆清洗及修繕、柏油鋪設及鄰接道路作業等人員,更是需要防範高氣溫造成的身體影響。

熱危害相關疾病的類型

種類 常見症狀
熱疹(Heat rash) 皮膚出現紅色腫塊,外觀似紅色水泡或疱疹。經常出現於頸部、上胸部或皮膚皺摺處。
熱痙攣(Heat cramp) 肢體肌肉呈現局部抽筋現象,通常發生在腹部、手臂或腿部。
熱水腫(Heat edema) 手腳水腫,一般暴露在熱環境後數天內發生。
熱暈厥(Heat syncope) 長時間站立或從坐姿/臥姿起身會有頭痛、頭暈或昏厥症狀。年長者最為常見。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身體溫度正常或微幅升高但低於 40度,易發生於年長、具高血壓病史者。症狀有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大量出汗、皮膚濕冷、無力倦怠、臉色蒼白、心跳加快、姿勢性低血壓。
熱中暑/休克(Heat stroke) 體溫超過 40度,明顯神經系統症狀如行為異常、幻覺、意識模糊不清、精神混亂(分不清時間、地點和人物)、激動、焦慮。生命徵象不穩,如呼吸困難、昏迷。會皮膚無汗及乾燥發紅。若不處理會有生命危險,須立即就醫治療。

造成熱危害的因素

    熱危害相關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人體面對熱壓力(heat stress)所產生的生理反應,當人體來不及適應熱壓力時就會產生不適。影響人體與環境熱量交換有很多因素,包含環境因素及人體的因素,如下:

  1. 環境溫度、濕度、風速及陽光輻射狀況:工作環境的溫度、濕度及陽光輻射狀況增加會使得熱容易累積於人體,一般而言環境風速增加則可減少熱量累積。
  2. 人體代謝狀況,包含工作的勞動狀況、藥物、身體疾病狀況:工作的體力負荷越高身體產生的熱也會增加,會增加熱危害的風險。使用的藥物若影響排汗功能或體溫調節,也會增加熱危害的風險。肥胖、年齡較高、心血管疾病會使人體對熱的適應能力降低,進而增加熱危害的風險。
  3. 衣著狀況,包含防護衣物的使用狀況:工作若需穿著不透風或厚重的防護服,則會增加熱危害的風險。

預防措施

    預防措施包含教育訓練、工作現場預防措施實行、勞工個人健康管理。員工教育訓練項目包含熱工作環境的辨識、熱危害相關疾病的辨識、如何執行預防措施及警急情境之演練。關於熱環境的辨識,可參考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https://hiosha.osha.gov.tw/content/info/index.aspx),網站中建置使用中央氣象局發布之溫度及相對濕度資訊,預測作業現場對應之熱指數值,可讓勞工及雇主依循其風險等級採取對應措施。若是工作現場有實際量測溫度及相對濕度,則可更加了解工作環境實際之熱危害狀況。

 

    對於工作現場狀況有足夠了解,就可依現場狀況執行各類預防措施,工作現場可執行之預防措施如下:

類型 實施措施
降低勞工暴露溫度 風扇、遮陽、水霧灑水降溫。
現場巡視勞工作業情形 專人定時巡視,提醒現場作業人員水分鹽分補充,辨識身體不適者。
提供適當之休息場所 有遮陽且有空調或良好通風處,裝置飲水設備或提供適當之飲料,如清涼之飲用水或含電解質飲料(10至15度且不含酒精成分)。食鹽或鹽糖備用。
提供適當工作服裝 淺色、寬鬆、具良好吸濕性、透氣性、耐磨且穿著舒適之工作服,及通風良好之帽子或頭盔。
於作業場所提供勞工充足飲用水及電解質 飲水頻率建議為每15至20分鐘一次,每次飲水150至200毫升,且需規律定期執行,而非感到口渴才補充。若醫囑有鹽分攝取限制之勞工,雇主應另諮詢醫師之建議,採取其他管理措施。
調整勞工熱適應能力 對於未曾於高氣溫環境下作業之新進勞工或已有高氣溫環境作業經驗之勞工,應視勞工原有之熱適應狀態及體適能狀況,適當調配其熱適應及熱暴露時間。
調整勞工作業時間 適當分配勞工作息時間,並減少其連續作業時間,避免於高溫時段從事相關作業。調整作業時段,如將作業移至清晨或傍晚等進行,以降低勞工熱暴露危害。增加人力協助作業,調節作業速率。

 

    勞工個人健康管理也不可少,維持自身的健康狀態可提高身理對熱的耐受性,減少熱危害的風險,可執行的措施如下:

類型 實施措施
適當選配作業勞工 勞工體適能及疾病狀況評估,並依評估結果適當安排工作。配合接受一般勞工體格檢查或定期健康檢查,以確認體適能狀況。
實施勞工個人自主健康管理 保持正常生活作息、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及充足睡眠,且不可於作業前及作業期間飲用含酒精性飲料等事項。有身體不適之情形者,應即通知作業夥伴以利採取因應措施。
確認作業勞工身體健康狀況 配置足夠之體溫及血壓量測裝置,並於作業前及作業期間,指派專人定期確認作業勞工之身體健康狀況。採團隊作業(至少2人一組),作業期間應隨時互相照應。

 

參考文獻: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勞動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