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以及醫學的進步,很多傳統疾病都得到了相應解答,然而癌症,卻成為了所有疾病之首,威脅著國人的健康。在眾多癌症之中,肺癌佔有一個獨特的地位,以下將針對肺癌以及放射治療在肺癌的應用,為大家做介紹。

肺癌是什麼?

    肺癌是一種肺部的原發腫瘤,可能影響到肺部本身、縱膈腔及頸部淋巴、肋膜等處,也容易轉移到骨頭、腦、腎上腺。肺癌可能與抽菸或特定空氣汙染暴露有關,但也有一大部分沒有抽菸或空汙暴露史的族群,因為基因突變的影響而得到肺癌,此類型的肺癌特別好發於亞洲女性。

    若腫瘤生長於肺,不一定會有症狀,若有症狀可能以咳血、咳嗽、喘來表現,若腫瘤壓迫到喉返神經、臂神經、上腔靜脈等處,可能會產生聲音沙啞、上臂麻痛、頸部水腫。轉移性肺癌則根據轉移的部位有不同症狀;骨轉移會產生如骨頭疼痛、骨折;腦轉移會產生嘔吐、肢體無力、神經功能受損。

    肺癌在台灣一直是十大癌症的前幾名,也是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一名,好發於中老年人,發病年齡中位數約落在 65歲,以男性居多,腺癌為最常見的組織型態。而肺癌最特別的點是約莫有一半的病患,在診斷時已經是轉移癌,也就是俗稱的第四期癌症,使得其治療更困難,更具挑戰性。

什麼是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癌症治療重要的一環,在所有癌症病患中,約有一半的患者會需要接受放射治療。放射治療是一個種非侵入性的治療,利用醫用直線加速器產生X光,針對腫瘤部位給予高能量照射來治療腫瘤。多數的根治性放射治療是分次治療,其原理是利用腫瘤細胞較正常組織對於低劑量放射線更敏感更容易被放射線破壞,使用低劑量放射線重複多次治療,殺死腫瘤細胞,卻不至於過度傷害正常組織,以達到治療癌症的目的。

    病患接受放射治療前,需要接受放射腫瘤科醫師評估適應症。預定要來接受放射治療的病患,會接受模擬定位攝影;也就是根據治療的部位,製作專用的輔具,確定治療中心點,並根據確定要治療的區域再做一個小範圍的電腦斷層影像。醫師會根據模擬定位攝影取得的影像,勾劃出腫瘤的部位,確定要治療的區域以及要保護的器官,制定治療計劃與劑量。接下來會由醫學物理師計算出實際給予放射線的角度和劑量分布,由醫師確認後,最終由放射師操作放射治療儀器,幫病患執行每天的放射治療。

    治療肺部腫瘤的困難度,在於肺腫瘤會隨著呼吸移動,增加治療的不準確性,使腫瘤無法接受到原本預定的治療劑量,也增加周遭肺部組織的損傷。近十年來放射治療搭配的各種技術逐步完善,讓這個問題得以被克服。最常搭配的兩種技術是呼吸調控以及影像導引。呼吸調控指的是在治療前及治療中,監測或者控制呼吸時腫瘤的移動程度,來減少放射治療因為腫瘤移動所產生的誤差。常用的方式有主動式(病人配合呼吸或閉氣)以及被動式(使用特定輔具監控病人呼吸)兩種。影像導引則是在病人治療前,在直線加速器的機台,進行影像驗證,確保位置與模擬定位時相符,減少擺位造成的位置誤差。透過呼吸調控、影像導引,以及放射治療計劃設計的進步,肺腫瘤的放射治療也比過去來的更精準、副作用更少、更安全。

放射治療在肺癌的角色

    放射治療對於肺癌的治療成效佳。前段介紹的分次放射治療,會應用於無法手術的第三期肺癌病患,做根治性的照射,治療療程約一個半月。少部分開完刀的病患,也會針對術後部位,進行術後放射治療。不適合開刀的早期肺癌(無淋巴轉移)病患,也可使用根治性放療來替代手術。針對早期肺癌的根治性放療,使用的技術是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SBRT)。不同於長療程的分次放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次數較少,常見次數是 3-5次。這樣的方式是一種非侵入性,卻有類似手術效果的消融性治療,一次給予非常大的劑量(約是傳統治療的 5-6倍),在很短的療程內給完所有放射劑量。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能治療的範圍較小,不適用太大的腫瘤,而且對於呼吸調控、影像導引,機器精準度、醫師經驗的要求都比較高;但若能使用得當,對於早期肺癌的控制率,不亞於標準的手術治療。

    質子放射治療是一種新型的放射治療方式,不是用光子射線(X光),而是用質子來治療腫瘤。質子的物理特性特殊,在穿透體表到達腫瘤部位時,會放出所有劑量,在身體其他正常組織的累積劑量,會比現行的光子治療來的少,可以達到減少特定部位(如心、肺、脊髓)的劑量累積,藉此減少治療相關副作用。然而目前質子治療因為發展時間不如光子久,較缺乏長期、大型臨床試驗的追蹤結果,現行台灣健保也不予給付,因此接受質子治療的病患也相對較少。

    沒有最好的治療方式,只有最適合的治療規劃。各種放射治療的進步扎根於對病患的助益,在接受放射治療前,宜與主治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以期達到最好的成效。

肺癌放射治療的相關注意事項

    臨床上最常碰到幾個治療上的問題,在這邊和大家分享。

  1. 怎樣的情況完全不能接受放射治療?
    完全無法維持穩定平躺(太痛、太喘)十分鐘的病患,會無法接受放射治療。多半可以用藥物、氧氣、定位輔具等共同解決這個問題。
  2. 有在使用氧氣能不能做放射治療?
    可以,治療室皆備有氧氣,只要在使用氧氣時病患能保持穩定,即可接受治療。插管、氣切使用呼吸器的病患會視特定狀況安排。
  3. 發燒能不能進行放射治療?
    肺癌病患時常併發阻塞性肺炎,若因為腫瘤堵塞氣道引起之感染發燒,但生命徵象穩定,仍建議繼續進行放射治療。
  4. 一定要一週治療五次?不能只做三次?或只做一次?
    如果進行傳統分次放射治療的病患,療程拖的太長會影響治療效果,建議病患在體力許可下仍要天天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5. 治療中有什麼可以吃不能吃?
    放射治療不比化療,對免疫力及血球的影響較小,只要能維持營養充足,並無特定飲食禁忌,若食慾正常、體重穩定,也不需補充特定營養品,正常飲食即可。

肺癌放射治療的副作用

    肺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的常見副作用分成急性、亞急性跟慢性。急性副作用是治療中到治療完的幾個星期內發生,最常見的是皮膚炎及食道炎。皮膚炎及食道炎其實都是自己會逐漸修復的副作用,若症狀不嚴重,不使用任何藥物也是可以的。急性副作用的控制首重營養補充,若體力維持良好,體重沒有下降,急性副作用只要療程結束後都會自行復原。若症狀較明顯,建議搭配一些飲習慣調整(吃軟質、流質的食物或補充流質營養品),以及藥物輔助(皮膚炎的外擦藥膏、食道炎的消炎止痛口服藥物等)。切忌自行購買坊間保養品自行使用,如要使用額外保養或保健食品請與醫師討論。

    肺部放射治療的亞急性副作用最常見是放射性肺炎,好發時間為放射治療完 2-6個月,約有 20%病患會有症狀。常見症狀如咳嗽、喘、發燒等,表現會與一般感冒類似,僅有少數病患會進展到第三級以上的放射性肺炎,需使用氧氣輔助。放射性肺炎無較好預防方式,其發生機率與照射的劑量、範圍,病患年紀以及搭配使用的全身性藥物有關。接受肺癌放射治療的病患,醫師皆會提醒術後注意肺炎的表現,如有發生放射性肺炎,早期介入,適當使用類固醇治療,大多數都能完全恢復。

    肺癌放射治療的慢性副作用包括肺部纖維化、氣管塌陷、肌肉纖維化等,發生機率不高,但一旦發生有可能是永久性的,不易復原。放射腫瘤科醫師在規劃放射治療時,會盡可能將慢性副作用的機率減到最低,並且與病患解釋,取得治療效果與副作用之間的平衡。

 

    肺癌被稱為台灣人的國病,隨著對疾病的了解以及治療的發展,肺癌的控制也比過往來的成功。放射治療在肺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相關的資訊卻不多,希望本文能提供病友及民眾,對於肺癌放射治療初步的認識,讓大家能更了解這個癌症治療的利器。

 

  楊醫師有為病友與民眾錄製同名影片 放射治療在肺癌的角色, 歡迎自行點閱聆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