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癌根據發生位置,約略可分為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多為鱗狀上皮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其他部位尚有鼻腔、鼻竇癌、唾腺癌等,組織型態較多樣。而鼻咽癌因組織型態、成因、腫瘤特性較特殊,雖非一般學術上所指的頭頸癌,然在診療上仍由頭頸癌團隊醫師診療,故歸類為廣義的頭頸部惡性腫瘤。
根據 2019年國民健康署統計,口腔、口咽及下咽癌的發生率,每十萬人口約有 7500人,為男性好發癌症第 3名。在治療方面,頭頸癌常需多科治療,包含手術、放射治療、全身性藥物治療等。本文將著重在頭頸癌病友放射治療與照護的介紹。
什麼是放射治療?
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但並非用電去治療,而是利用直線加速器產生高能X光照射腫瘤的治療,台語X光稱為「電光」,故一般民眾常將放射線治療稱做電療。頭頸癌放療療程多為傳統分次放射治療,也就是每天一次,一次 10-30分鐘(視劑量大小),一週五天(周一至周五)。例如鼻咽癌,總劑量 7000 cGy (or 70 Gy),一次劑量 212 cGy,分成 33次治療,治療時間 6-7周。
頭頸癌病患何時需要放射治療呢? 大致上會分成 3 種情況:
- 治癒性放療。以放療為主要治療,例如鼻咽癌、或是口咽癌、喉癌、下咽癌等不想手術而利用放射治療做器官保留。治癒性放療劑量約 6000-7000cGy,約 25-35次。
- 術後輔助性放療。手術之後進行的放射治療,為手術的輔助治療。例如口腔癌、口咽癌、喉癌、下咽癌、唾腺癌,術後病理報告有危險因子,如較晚期的原發腫瘤與淋巴結、神經血管浸潤、邊緣不乾淨/太窄、淋巴結外莢膜侵犯等,病患可考慮進行術後輔助性放療。原則上希望術後 6周內開始治療,劑量約 6000-7000cGy,約 30-35次。
- 緩解性放療。用於晚期腫瘤或轉移時的症狀控制,如放射線治療緩解出血、疼痛等。
放射治療的流程大致上是怎麼樣的呢?
一旦醫師評估治療的適應症,向病患解說放療的流程、好處、副作用後,就會進入放射治療的流程。第一步是要進行電腦斷層模擬定位(simulation)。電腦斷層模擬定位時首先會將病人擺好治療的固定位置,同時利用熱塑性塑膠,將病人的頭頸部罩住固定後,抓出治療的中心點,之後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掃描後的影像會上傳到治療計劃系統,醫師會進行輪廓勾畫,根據腫瘤影像、特性,將要照射的標的圈選出來,同時也會將正常組織標記出來。完成標記的影像、決定照射的劑量與次數後,會交給醫學物理師進行治療計劃設計。醫學物理師將設計好的治療計畫交給醫師評估後,病人即可正式開始放射治療。
刀光劍影: 放射治療新技術
新式的頭頸癌放射治療技術,利用直線加速器的光子治療,大致上可分為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ntensity Modulation Radiation Therapy, IMRT),或是弧形放射治療(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VMAT有些人亦稱為Rapid Arc (銳速刀)。IMRT為多角度照射,然每個角度為在固定定點上直線加速器進行放射線強度調控;VMAT則為進階版的IMRT,直線加速器的機頭可以邊旋轉邊進行放射線強度調控,較IMRT可提供更佳的腫瘤包覆率,以及降低正常組織劑量。
一些特殊機種的直線加速器,則結合VMAT和影像導引放射治療(Image-Guided Radiotherapy, IGRT),如螺旋刀(Tomotherapy)和Halcyon (好神刀)等,這些刀其實是技術或是機器的名稱。影像導引放射治療就是每天治療前,利用直線加速器上配備的電腦斷層,掃一組治療當天的影像,將此影像和模擬定位時的影像比對,進而校正治療位置,位置正確後才開始治療。
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及照顧
頭頸癌放射治療的副作用,有急性即和中長期副作用。急性期副作用例如黏膜炎,皮膚炎,會在放療開始後第 2-3周慢慢出現,直到放療結束後達到高峰,治療結束後仍需 2-3周的時間才會復原。放射線黏膜炎非常疼痛 ! 多數病人會需要類嗎啡甚至嗎啡等級的止痛藥,部分甚至會到進食困難體重嚴重降低,需要放置鼻胃管。照護上除了配合醫師使用止痛藥外,也須使用軟毛牙刷或是海綿棒清潔口腔,或是用生理食鹽水漱口。病友亦可服用營養補充品增加營養和黏膜修復,目前也有許多放療用的口腔照顧產品稍稍降低黏膜不適。放射線皮膚炎照護上,必須注意不要摩擦皮膚、曬太陽,要保持通風,必要時可使用皮膚藥膏但須避免過度清潔。另外,亦有放療皮膚護理產品可減緩不適。
中期副作用則包含口乾、味覺改變、照射範圍內落髮等,口乾、味覺改變在治療開始 2-3周漸漸出現,甚至到放療結束後好幾個月、半年、一年才逐漸改善。部分病人則因為唾腺劑量較高,口乾症狀可能會伴隨終身。嚴重口乾的病人可以試試看對於刺激口水生成的藥物反應如何,或是採取保守作法自行多喝水就好。放射治療引起的落髮,則是在放療結束後半年至一年內,新髮自己會慢慢長出來。
而放療的長期副作用,如肌肉纖維化、吞嚥障礙等,則是於放療結束後好幾年的時間內,慢慢形成,會越來越明顯。所以頭頸癌放療結束後,病友們一定要記得每天都要進行復健動作,進行張嘴、轉頭、吞嚥的復健。其他少見但較嚴重的長期副作用還包含,牙齒脆弱或斷裂、骨壞死、腦壞死、血管狹窄等。為了預防骨壞死,頭頸癌放療前必須經牙科評估,有問題的牙齒在放療前須預防性拔除。同時放療後一般建議3年內不能拔牙或植牙,也建議病友們定期在牙科追蹤進行牙齒保健。骨壞死輕微者可保守治療,加強口腔清潔和塗抹藥膏;合併感染者需使用抗生素;嚴重者可考慮高壓氧或手術治療。放射性腦壞死則會產生頭痛、記憶力低下等症狀,輕微者可保守觀察,嚴重者可考慮藥物治療或是高壓氧療法。放療引起的頭頸部血管狹窄,則是慢性無聲殺手,病患放療結束後須注意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血管危險因子,同時配合頸動脈超音波追蹤血管狹窄程度,當狹窄嚴重時可考慮支架放置。
其他副作用像是淋巴水腫,病患會覺得下巴浮浮腫腫的,淋巴水腫處理上可按摩促進引流。部分病人會有甲狀腺機能低下,則適量補充甲狀腺素即可。較靠近耳朵的腫瘤照射後有可能產生中耳積水或聽力下降,中耳積水可以直接抽掉或是放置耳導管,聽神經受損致聽力下降則視狀況可考慮配戴助聽器。
質子治療新武器
頭頸癌光子放射治療,造成的種種副作用,對於病人整體生活品質影響甚大。隨著科技進步,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引進最新放射治療技術: 筆尖式掃描質子治療,搭配電腦斷層影像導引技術,可以大幅減少頭頸癌放射治療的副作用! 質子為帶單一正電荷的粒子,利用質子布拉格峰的物理特性,在進入人體後特定深度才會大量釋放出放射劑量,可以達到精準照射腫瘤,並且大幅降低腫瘤周圍正常組織劑量。頭頸癌質子治療,可以明顯降低放射線黏膜炎的範圍和嚴重度,病患進行光子治療需要大量嗎啡,質子治療可以使用低劑量嗎啡甚至是只需要輕度止痛藥即可。對於口乾、味覺的影響,相較於光子治療也可以大幅改善。
結語
頭頸癌放射治療漫長且辛苦,放射治療後須長期追蹤復健,需要病患、家人、醫療人員,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