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的張太太,在生完小孩後逐漸發現自己在打噴嚏、咳嗽、大笑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漏尿在內褲上,造成她越不想出門,成天悶悶不樂。看診的時候,被診斷為尿失禁,並被建議練習凱格爾運動……
什麼是尿失禁?
尿失禁,常常是未被診斷或是未被治療的,症狀為失去對膀胱的控制,無法經意識控制來排尿。根據統計,約有百分之二十五至四十五的女性受尿失禁所苦,且 3/4的尿失禁婦女並沒有和相關醫療人員討論過此問題,原因通常為「太尷尬、沒有時間」。保守治療通常以調整生活模式(如減重、飲食調整、便祕的處理、戒菸)、骨盆底肌運動或輔以抗膽鹼製劑為主,雖然大多數患者在治療後症狀會有所改善,但有些女性還是無法完全不失禁。通常會進行保守治療六週至六個月,才去考慮進行更進階的手術治療。
什麼是凱格爾運動?
凱格爾運動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骨盆底肌運動的一種,由 1948年一位美國的婦科醫生凱格爾所發明,主要可以治癒或是改善或預防膀胱膨出、直腸膨出、壓力性尿失禁(腹部壓力增加時,患者會不自主排出尿液)和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在感覺到強烈的尿意後,短暫的時間內,就會不自主地尿出來),也能協助大便失禁或是骨盆腔器官脫垂的患者。透過骨盆底肌的鍛煉,能夠提供尿道一個外擋板,給予一個外在壓力來抑制逼尿肌收縮。
但是某些情況下,不建議進行凱格爾運動:如,因分娩造成的較為嚴重的傷害,就必須等軟組織先恢復再進行。凱格爾運動還可能使患有骨盆肌筋膜疼痛綜合徵(因骨盆肌肉和周圍組織的異常,造成性交疼痛或膀胱問題)的人的症狀惡化。因此還是建議找物理治療師來執行相關訓練。
什麼是骨盆底肌?
骨盆底肌主要由提肛肌 (恥骨直腸肌、恥骨尾骨肌和髂尾骨肌) 以及尾骨肌組成,這些肌肉像一個吊床一樣從下面支撐著我們的骨盆器官,包含膀胱、直腸、子宮,男生和女生都有,在膀胱和腸道控制占很重要的角色。恥骨直腸肌在肛門直腸交界處形成吊帶。通過收縮恥骨直腸肌,泌尿生殖裂孔在體力活動時閉合。恥骨尾骨肌從恥骨延伸到尾骨,髂尾肌是肛提肌的最外側部分。它們形成稱為提肌板的平板,有助於穩定盆腔器官。像身體中任何其他肌肉一樣,它們可能會受傷或變弱。受傷的因素包括懷孕、陰道分娩、肥胖和某些類型的手術,而正常老化,本身也會使這些肌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弱。
如何執行凱格爾運動?
首先,要來練習骨盆底肌出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做出憋尿的動作,或是可以想像以尿道口為軸心,周圍肌肉如帳篷般往尿道口往內往上收緊。趴著或是躺平雙腳屈放地面會比較容易學會。這個動作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在不使用腹部、臀部或大腿肌肉的情況下收縮骨盆底肌。學會單獨收縮後,就可依以下三步驟進行。
- 收縮:縮緊骨盆底肌。
- 停留:維持收縮情況 8~10 秒。(一開始可能很難持續這麼久,但隨著練習時間增長就能慢慢增加時間)
- 放鬆:完全放鬆骨盆底肌。
此運動的劑量因人而異,基本劑量通常建議 8~12次收縮為一組,每組持續 8 ~10秒,每天執行 3次 3組。患者應嘗試每天這樣做,並持續至少 15~20週。也可練習調整收縮速度,快速收縮可訓練骨盆底肌以適應咳嗽和大笑時突然增加的腹內壓,緩慢的收縮則有助於加強肌肉。凱格爾運動也可和生物回饋機器和電療結合使用來提高治療效果,如結合會陰收縮計等特定設備來進行阻力訓練是一種選擇。
執行此運動最大的要點就是患者必須要花足夠的時間,持之以恆,大量且重複的練習才能夠有效果。並且必須要用對肌肉(文獻發現百分之三十的女性無法正確做出),多數人剛開始收縮會用肚子、大腿的肌肉甚至是閉氣來幫忙出力,建議在學會骨盆底肌單獨收縮後,練習放鬆其他不應出力的肌肉,因用到錯誤肌肉可能造成腹部過多的壓力反而加劇尿失禁。另外,不建議在上廁所時練習,以免導致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