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生因為腦中風,造成左邊肢體無力,住院復健數周後,已經可以拿著拐杖行走,但左側手腳力量仍較弱。因為疫情關係,他活動變少,也逐漸覺得左側動作越來越緊,家人協助做關節活動時,需要用比較大的力氣,尤其是左腳,踩地時腳板會不自主往內翻,如果沒有穿副木,幾乎無法踩平,好幾次差點扭傷。復健科醫師評估是肌肉張力異常上升,也就是中風後肢體痙攣(spasticity)。

    腦中風後的一年內,大約有二到四成的病人會出現肢體痙攣,出現的時間點可能在初期,也可能在數個月後才慢慢出現,在天氣冷、情緒緊張、身體疼痛、或想要快速活動時,肌肉張力有時會更強;痙攣強的病人,有時會伴隨手腕或腳踝不自主的肌陣攣(clonus),在輪椅上或用力時,腳板不自主抖動,造成肢體活動困難,此外,有些人因為緊繃、疼痛,關節活動困難,惡性循環的結果,可能造成關節攣縮、變形,妨礙病人的穿脫衣物、行走、睡眠等日常生活,生活品質因此下降,需要適度處理。

    要減少痙攣對於肢體的影響,要注意平日確實做好溫和的關節運動,不要用力拉扯,也要注意擺放位置。透過治療師的姿態訓練與復健活動,可以改善異常張力所導致的步態或動作。不是所有的痙攣都需要處理,因為有時張力反而可以協助支撐肢體姿勢。如果復健科醫師評估覺得需要進一步治療,最常使用的是口服抗痙攣藥物,通常從低劑量開始使用,慢慢調高到理想的劑量,缺點是無法作用在特定肌肉,此外,常見的副作用有嗜睡、無力。若要處理特定肌肉的痙攣,確認有效的是在肌肉注射A型肉毒桿菌毒素。

    肉毒桿菌素原本是致命性毒素,可以讓肌肉放鬆癱瘓,但使用稀釋過的小劑量,可用於美容、頭痛、多汗症或張力治療等多種臨床範圍。腦中風病人要接受施打前,醫師會了解有無禁忌症,比如懷孕、哺乳、有重症肌無力、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肌肉病變、呼吸系統疾病或服用特定藥物者;然後評估哪些肌肉或關節動作的張力比較強,以及影響活動的程度,再來選擇施打的肌肉。注射肉毒桿菌毒素時,大多使用超音波或者電刺激進行定位,讓注射部位更精準。注射後較常見的副作用為局部疼痛、出血瘀青,有時作用超過預期,反而造成無力,另外要注意少數個案報告會有擴散作用,出現鄰近注射部位、甚至離較遠的肌肉無力;還有要注意的是免疫原性,注射後因為抗體而減低效用,通常兩次注射相隔至少四個月,在最長注射間隔間給予最低有效劑量,以減少抗體產生。

    注射肉毒桿菌毒素後數天就可以觀察到效果,此時應該積極復健,誘發肢體動作、加強訓練動作技巧。此外,仍須持續進行適當的關節活動,才能使治療的效果發揮到最大。不管選擇何種治療,接受治療前,應該跟醫師討論治療的目標,比如要改善關節活動度、加強復健效果、矯正步態或減少穿脫衣物及清潔身體之阻礙等等,充分溝通各個選項的優缺點再決定。

    腦中風復健有如馬拉松,要能持續不懈。早期開始復健、接受完整復健需求評估,藉由復健團隊的專業協助、設定階段性目標,才能有更好的功能復原。

圖一、因為痙攣造成的上肢關節緊縮

圖二、因為痙攣造成的足踝內翻,踩地困難

圖三、打完肉毒桿菌素後可足踝內翻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