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五十肩?

    五十肩的醫學正式名稱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病因是肩部關節囊發炎並沾黏所致,據統計約每一百人會有 2至 5人受此疾病困擾。台灣俗稱「五十肩」的「五十」是因為好發於五十歲上下而得名,又名冰凍肩(Frozen Shoulder),中國常叫做肩周炎,一般可分為「原發性」(Primary)及「次發性」(Secondary)兩種。

    原發性五十肩較常見,好發於 45歲至 65歲間,但四十歲以下或七十歲以上也偶而會見到,原因不明;次發性五十肩則與肩部外傷、手術、化療、中風等引起關節活動度下降所致。我們這邊談的主要是原發性的五十肩。

五十肩的症状

    五十肩初始症狀不明確,常常只是在活動到較大角度時肩膀覺得疼痛,不動或小動時就不痛,因此常被認為是扭到或肌腱炎。它的角度限制是慢慢的,逐漸增加,初期病人常說好像某個動作扭到很痛、拿電蚊拍打蚊子、伸出手取東西時,常會突然劇痛,睡覺時不能睡痛的那邊,但是休息休息避免拉到就還好,症狀不是太明確,因此,許多人會忍耐疼痛,到了沾黏很厲害時才來求診。

    五十肩的主要症狀有三,分別為「活動疼痛」、「角度受限」以及「睡眠壓痛」。

五十肩的分期

    五十肩依症狀一般分為四期,分別為「發炎期」、「沾黏期」,「冰凍期」與「解凍期」,五十肩的疾病期程因人而異,從幾個月至數年都有。

發炎期:疼痛不卡

    關節囊發炎後產生疼痛,但活動角度並無特別限制,這期常會被患者認為是「過度活動」而不敢多動,反而增加沾黏。

沾黏期:又痛又卡

    這時期的特色是逐漸「卡住」,即使是外力協助,亦無法將肩關節外轉、內轉及外展,再加上成肩部的周邊肌肉也會緊縮疼痛,此時期會逐漸有生活上的困擾,像是無法梳頭、穿內衣等問題,情況嚴重時會影像睡眠。

冰凍期:不痛但卡

    此時期因為關節囊的沾黏已經很嚴重,發炎反應下降,疼痛會下降,但生活上的困擾會相當明顯,做動作時角度末端還是會疼痛。

解凍期:關節角度限制逐漸減少

    這時期沾黏會漸漸解除,許多人會完全好起來,但也有許多人留一一輩子的部分關節角度限制,這時期常在一年至兩年後才到來。

    病人最常來求診的是第二期的「沾黏期」,也有病人忍很久到「冰凍期」才來。

五十肩怎麼辦?

    五十肩有治療沒治療差很多,而且常需要藥物與物理治療,必須就醫。

醫師如何診斷五十肩?

    有經驗的醫師根據臨床表現與理學檢查,就可正確推測五十肩的發生,但常會加上影像檢查,如 X 光、超音波等,來排除其他肩部疾病的可能。少數情況要加上核磁共振掃描,特別時懷疑有次發性五十肩情況時,例如關節炎、關節唇或肱骨頭本身問題時。

五十肩要如何治療?

  1.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肩部疼痛超過兩周就應該就醫,在五十肩的初期,如「發炎期」或「沾黏期」早期發現,藥物治療通常效果相當不錯,物理治療也不用長期就會恢復正常。
  2. 五十肩藥物治療的抗發炎部分很重要,口服藥物需要使用數周,常會加上超音波導引關節內類固醇注射,阻止沾黏進行,並有效減少疼痛,病人才能接受接下來必要的物理治療。
  3. 物理治療中的徒手治療與運動治療常是必要,光光熱敷、電療這些止痛的儀器治療,是不夠阻止五十肩惡化的,特別是有明顯沾黏時。
  4. 關節沾黏厲害,或是物理治療一段時間後,關節角度仍有限制,治療效果到達瓶頸時,建議接受超音波導引關節擴張術(Ultrasound-guided intraarticular hydrodilatation),以協助改善沾黏狀況。
  5. 五十肩的物理治療不是在醫院做就夠了,每天回家都要複習治療師教導的動作,進步才會快。但要小心,過度活動有可能加重發炎與沾黏,要配合治療師的指導循序漸進。
  6. 五十肩的發炎與沾黏都有可能反覆,需要門診追蹤一段時間。

最後提醒

    「五十肩」是 一種不明原因引起的肩關節疼痛攣縮,雖不會致人於死,但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工作與生活起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最重要的。安排適當的藥物、注射與物理治療,治癒率很高,因此我們奉勸有肩痛的朋友,疼痛超過兩周就要就醫,千萬不要忍痛拖,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最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