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家對於失智症的認識增加,越來越多病友可以在早期認知症狀浮現時,尋求相關的醫療協助。然而,不論是對於患病的病友或是關心病友的家人,失智症的診斷往往帶來很大的心理衝擊。對於退化性疾病未知的恐懼,也是部分病友遲遲不願意就醫的原因。面對失智症,雖然除了矯正可逆性的病因之外,目前能改善認知障礙的藥物治療有限;但是在疾病的越早期發現、認識失智症,對於維持較好的認知狀態與生活功能都有很大的幫助。除了配合適當的藥物治療,有以下的一些方法,可以幫助病友和家屬更加積極地面對失智症,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1.確立診斷、釐清病因

    當開始發現記憶力、專注力、與判斷力等等認知功能逐漸下降,往往第一個困擾我們的問題是:這究竟是不是正常的老化?我有沒有失智症?要回答這個問題,有一些自我檢測的量表,比如『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可以幫助大家初步釐清是否出現很可能超出一般隨著年齡增長相關的認知減退。接下來很重要的下一步,是到相關的門診進行諮詢與診療。門診的診療有幾個功能:

    對於大部分的病友而言,認知障礙是一個許多病因疊加而產生的結果,除了神經退化性病因(如阿茲海默氏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體失智症等等),病友的體能狀態、營養狀況、腦血管疾病等等,都或多或少影響認知的表現與進展的速度。因此,正確的釐清造成認知退化的原因,是擬定適合的治療計劃的基礎。在門診診療以前,不妨先初步整理相關的認知症狀:發生了什麼認知的困擾?有什麼事是以前做得到現在做不到了?這樣的改變大約有多久?此外,其他器官系統的慢性疾病、正在服用的藥物等等,如果能在門診前先做一些準備,可以幫助醫師更有效率地釐清病因。

2.了解失智症

    盡可能地了解失智症,對於失智症的患者以及關心病友的家人來說,有許多好處:

3.安排生活,過得更加健康充實

    失智症對於病友來說,雖然是令人困擾的疾病,但同時也是一個重新檢視生活安排與健康狀態的契機。重新安排生活的步調有幾層意義,除了藉由生活的調整來減少認知退化對日常生活造成的障礙,健康充實的生活對於減緩認知退化也有正面的效果。生活的安排可以掌握以下幾項原則,並依據病友們各自的興趣與喜好調整:

4.了解相關的社會資源

    隨著社會大眾對於失智症的了解,失智症病友與家屬們在生活各方面遭遇到的困難也越來越被重視。近年來,不論政府或民間都有許多相關的社會資源與支持團體,可以幫助病友減少因為失智症造成的生活障礙。台灣失智症協會、各地區的失智據點、瑞智學堂、醫院社工師等等都有相關的資訊可以提供。好好的認識相關的社會資源,經常可以大大減少許多日常生活的不便。此外,病友團體也是一個不錯的管道,失智症的病友們經常會面臨相近的生活困擾,除了參考其他病友們的經驗與調適方式,互相的支持打氣也是病友團體很重要的功能之一。

 

    非藥物的行為與生活調適,對失智症來說,有不亞於藥物治療的重要性。讓我們一起學習與失智症共存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