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家對於失智症的認識增加,越來越多病友可以在早期認知症狀浮現時,尋求相關的醫療協助。然而,不論是對於患病的病友或是關心病友的家人,失智症的診斷往往帶來很大的心理衝擊。對於退化性疾病未知的恐懼,也是部分病友遲遲不願意就醫的原因。面對失智症,雖然除了矯正可逆性的病因之外,目前能改善認知障礙的藥物治療有限;但是在疾病的越早期發現、認識失智症,對於維持較好的認知狀態與生活功能都有很大的幫助。除了配合適當的藥物治療,有以下的一些方法,可以幫助病友和家屬更加積極地面對失智症,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1.確立診斷、釐清病因
當開始發現記憶力、專注力、與判斷力等等認知功能逐漸下降,往往第一個困擾我們的問題是:這究竟是不是正常的老化?我有沒有失智症?要回答這個問題,有一些自我檢測的量表,比如『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可以幫助大家初步釐清是否出現很可能超出一般隨著年齡增長相關的認知減退。接下來很重要的下一步,是到相關的門診進行諮詢與診療。門診的診療有幾個功能:
- (1)透過完整的病史詢問、神經學診察、與認知評估,區分病理性的認知減退與正常老化;
- (2)了解認知障礙影響的認知面向,以規劃合適的治療與介入;
- (3)確立病因,找出並改變可逆的病因、釐清退化性的病因。
對於大部分的病友而言,認知障礙是一個許多病因疊加而產生的結果,除了神經退化性病因(如阿茲海默氏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體失智症等等),病友的體能狀態、營養狀況、腦血管疾病等等,都或多或少影響認知的表現與進展的速度。因此,正確的釐清造成認知退化的原因,是擬定適合的治療計劃的基礎。在門診診療以前,不妨先初步整理相關的認知症狀:發生了什麼認知的困擾?有什麼事是以前做得到現在做不到了?這樣的改變大約有多久?此外,其他器官系統的慢性疾病、正在服用的藥物等等,如果能在門診前先做一些準備,可以幫助醫師更有效率地釐清病因。
2.了解失智症
盡可能地了解失智症,對於失智症的患者以及關心病友的家人來說,有許多好處:
- (1)了解自己的疾病、接下來可能發生的症狀、以及即將接受的治療,可以協助病友們積極參與失智症的追蹤與治療。失智症的治療不僅包含藥物治療,更包含許多生活調適、體能活動、人際互動模式調整等等多面向非藥物治療,這些治療往往需要依照每個病友不同的特質,調整並找尋最適當而能夠持續施行的模式,因此病友本身積極的參與是這些介入治療的基礎。
- (2)協助病友主動參與個人的生活、法律與理財、以及未來的長期照顧規劃。對於極輕度度與輕度的失智症患者,雖然事件記憶、工作記憶等等認知功能開始下降,病友們多半還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決能力—也就是決定自己重要的醫療與經濟法律決策的能力。因此在失智症的初期,盡可能的認識失智症,可以幫助病友和家人好好規劃未來的生活、醫療、與照顧模式。隨著病程進展,病友們會漸漸需要仰賴他人協助生活照顧與醫療、法律決策,這時候預先的規劃與討論就可以幫助照顧者理解與尊重病友的想法,也可以避免照顧的家人替患者做決定所引發的壓力與衝突。
- (3)和親近的朋友家人分享失智症的診斷。在自己準備好之後,和親近的家人或朋友分享自己患有失智症,是一件很不容易,但是很有幫助的事。讓親近的親友們知道自己的疾病,可以幫助親友理解病友在認知、情緒、與行為上發生的轉變,讓親近的朋友家人可以一起協助病友面對生活上的困難,而組成病友堅強的支持網絡。
3.安排生活,過得更加健康充實
失智症對於病友來說,雖然是令人困擾的疾病,但同時也是一個重新檢視生活安排與健康狀態的契機。重新安排生活的步調有幾層意義,除了藉由生活的調整來減少認知退化對日常生活造成的障礙,健康充實的生活對於減緩認知退化也有正面的效果。生活的安排可以掌握以下幾項原則,並依據病友們各自的興趣與喜好調整:
- (1)建立幾項規律的生活作息。規律的作息可以增加病友對於日常生活的掌握能力,可以設立幾項實際的、病友可以完成的常規事項,做為每天固定的活動。
- (2)規律的運動。規律的運動除了可以增強體能,在許多研究中都已被證實可以減緩認知退化的速度。運動的種類並沒有太大的限制,病友喜歡的、可以持之以恆的運動,就是最好的運動。
- (3)安排人際互動與適度的認知刺激。持續的人際互動是減緩認知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合適的課程、宗教團體、或娛樂團體等等,病友團體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4)放鬆情緒、抒發壓力的活動。除了面對和以往不太一樣的自己所造成的壓力,腦部的退化本身也會讓病友們更容易產生焦慮、憂鬱、躁動不安等等情緒。聽喜歡的音樂、唱歌、散步、做瑜伽、園藝活動等等,可以找找屬於自己放鬆情緒的活動。
- (5)一次做一件事,不要著急。放慢腳步、用比較寬裕的時間完成事情,即使一次沒辦法做好,常常換一個方式也可以把事情完成。
4.了解相關的社會資源
隨著社會大眾對於失智症的了解,失智症病友與家屬們在生活各方面遭遇到的困難也越來越被重視。近年來,不論政府或民間都有許多相關的社會資源與支持團體,可以幫助病友減少因為失智症造成的生活障礙。台灣失智症協會、各地區的失智據點、瑞智學堂、醫院社工師等等都有相關的資訊可以提供。好好的認識相關的社會資源,經常可以大大減少許多日常生活的不便。此外,病友團體也是一個不錯的管道,失智症的病友們經常會面臨相近的生活困擾,除了參考其他病友們的經驗與調適方式,互相的支持打氣也是病友團體很重要的功能之一。
非藥物的行為與生活調適,對失智症來說,有不亞於藥物治療的重要性。讓我們一起學習與失智症共存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