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制署自自 6月 23日起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6月 24日我國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確診猴痘個案,為南部 20多歲本國籍男性,於今(2022)年 1月至 6月至德國就學,返國後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關於猴痘有那些我們需要了解認識的地方呢?

1.猴痘是一種「已知」的病毒

    早在 197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便發現首例感染猴痘病毒的個案,由於該病毒最早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被命名為「猴痘」。2017年在奈及利亞曾爆發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疫情。2018年 9月至 2022年 5月,在英國、以色列、新加坡、美國等 30多國亦陸續報告自非洲境外移入病例。

    2022年5月,英國衛生單位接獲兩例家庭群聚猴痘病例通報,病患並無旅遊史,也無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之接觸史,隨後歐洲與北美洲其他國家陸續通報確定病例。目前全球累計 50國報告至少 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德國、西班牙、法國及葡萄牙,亞洲目前除台灣以外,韓國與新加坡亦有境外移入病例。

2.猴痘病毒相對較不容易變異

    猴痘病毒是一種相對較大的DNA病毒,與新冠冠病毒或流感病毒等RNA病毒相比,變異速度較慢。這也意味著,一旦痊癒,患者對此病毒便有較長期的免疫力。

3.猴痘的臨床症狀通常較輕微

    猴痘症狀與天花相似,但病情較輕微,潛伏期約 5-21天,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發燒、畏寒、疲倦、頭痛、肌肉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通常於發燒一至三天後會出現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症狀可持續 14至 28天,致死率低於10%,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然而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猴痘病毒又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致死率約 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 1%。自 2022年5月這波疫情,目前經PCR確診之樣本均為西非分支猴痘病毒。

4.猴痘具有快速有效的檢測方法

    猴痘病毒可自病患發病期的皮膚水泡、咽喉擦拭檢體或結痂檢體分離,並不一定需要血液樣本。即時的PCR核酸檢測,不但可以檢測出猴痘病毒,還能夠分辨中非、西非兩種不同的分化支。

5.人傳人並不容易發生

    猴痘的主要傳播方式為人畜共通傳染,可透過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被咬傷或抓傷而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人傳人主要是透過長時間面對面飛沫傳染,或是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非密切接觸的人傳人風險很低。

6.有些人已經有一定程度免疫力

    猴痘病毒、天花病毒和牛痘病毒都屬於正痘病毒屬,用於預防天花的牛痘疫苗被證實可對猴痘產生 85%的防護力。台灣光復初期(1945年),天花曾一度嚴重流行,因此,自 1956年起全台民眾接種天花疫苗,台灣自1955年起就未曾再有天花病例發生。世界衛生組織(WHO)1980年宣布天花病毒完全根除,台灣亦自1979年起即停止牛痘接種,故該年以後出生之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目前疾管署已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

7.仍需「保持警覺」

    降低人畜共通傳染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非洲西部及中部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皆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

    出國民眾返國入境時如有任何疑似症狀(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主動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

 

相關資料:

  1. 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猴痘懶人包 http://travelmedicine.org.tw/upload/LazyBag/14.pdf

參考資料來源:

  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猴痘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G3A6nyt8JmqIUcUF5Pek6w
  2. Monkeypox in 2022—What Clinicians Need to Know JAMA. Published online June 13, 2022. doi:10.1001/jama.2022.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