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歲王婆婆,平日有高血壓、心臟病及睡眠障礙,固定服用許多藥物,最近三個月被家人發現跌倒二次,雖然都僅有局部擦傷並無大創傷,但自己和家人都很擔心,害怕會再跌倒甚至撞到頭或骨折。經醫師評估後,發現王婆婆因右側肢體較僵硬,且雙膝因疼痛許久且已變形,導致步態異常,需轉介神經科及骨科醫師,進一步做帕金森氏症及退化性關節炎評估。理學檢查亦發現心跳較慢,也安排二十四小時心電圖檢查是否有明顯心律不整。此外,因服用藥物較多又有些鎮靜安眠藥物,醫師也與王婆婆討論希望能減少部分藥物。同時醫師也和家人討論,鼓勵王婆婆實行一些居家就可做的增進肌力及平衡感運動。

    像王婆婆這樣的銀髮族跌倒及步態異常相當常見,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例如頭部外傷及嚴重骨折,甚至可能導致失能或死亡。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 2017年的調查中,大約每 6位長者就有一位在過去一年曾發生過跌倒,而約每12位長者,就有一位曾經因跌倒而就醫。若能儘量找出可能原因進行適當治療,並和醫療多專業團隊配合進行復健運動及環境改造,將能有效減低跌倒的發生。以下將分醫療專業評估及個人自我防跌兩部分來介紹。

醫療專業評估

    為了找出跌倒可能的原因,醫師會先評估跌倒是在什麼狀況發生的,常用的評估口訣例如有SPLATT

  1. Symptom:跌倒時的症狀, 例如若在跌倒前出現暈眩甚至失去意識,常會有需要進一步心臟或神經系統的檢查。
  2. Prior fall:這次跌倒之前有無其他跌倒的情形,以及之前跌倒的狀況。
  3. Location:發生跌倒的位置。
  4. Activities during falls:跌倒時在做什麼活動。
  5. Time:發生跌倒的時間。
  6. Trauma:有無因此次跌倒發生的任何外傷。

    在詢問病史後,接著會進行理學檢查等評估,主要在看有無跌倒可預防或治療的危險因子,例如 :

  1. 步態:有沒有可能有神經系統或骨關節等相關疾病造成步態異常,是否能平穩的從坐姿站起來,行走一直線或是雙腳側開站有無步態異常,通常也會進行肌力及平衡感檢測,例如起身行走測試或是 30秒坐站測試。
  2. 視力異常
  3. 生命徵象:例如心跳過慢或是有無姿勢性低血壓。
  4. 認知功能:有無失智症的徵兆。
  5. 情緒面向:是否有憂鬱或焦慮症的可能。
  6. 藥物:有無多重藥物或是容易造成跌倒的藥物。
  7. 生活的環境中有無容易導致跌倒的因子

    經過完整評估後,會根據可能的因子進行治療或轉介適當專科醫師,同時可安排多專業團隊進一步的介入訓練及環境改造。

個人自我防跌

    跌倒常是多重原因所造成,除了藉由醫療多專業團隊的評估及建議,個人自我防護及訓練更是重要。國民健康署所提倡的「防跌三部曲」值得長輩們落實於生活中:

1.首部曲:由自己做到規律運動、遵循醫囑用藥。

    有許多的復健運動不僅可由多專業復健團隊協助,更可以有在家自己執行的運動。尤其是若被醫療專業人員發現有步態異常、肌少症或是平衡感不佳,常需運動營養同時介入改善。國民健康署所出版的「長者防跌妙招手冊」或是許多不多專業團隊所拍攝的防跌運動影片,其中均包含有柔軟度訓練、平衡感訓練及肌力訓練,都是長輩們可在家自行運動的。

2.二部曲:從環境改善居家安全、照明防滑。

    可以善用居家環境檢核表,看看家中容易滑倒之處例如浴室、廁所及臥房等處有無需要增加扶手,長者也要多熟悉扶手的使用。而地板、燈光、樓梯及踏墊等也要注意有無需改善的地方。

3.三部曲:外出須注意穿著合身、善用步行輔具。

    根據醫師評估的身體功能,選擇適合的穿著及輔具,例如使用具有防滑鞋底的鞋子等,並可試著利用雨傘、單腳拐杖或四腳拐杖等做為步行輔具,將可有效避免跌倒。

 

    長者跌倒不僅容易受傷,也會與長期失能有關,會使長者的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影響。藉由適當的醫療專業評估及個人自我防護,增進防跌的健康識能,將能使長輩擁有更美好的銀髮族生活。

 

參考資料:

  1. 老人防跌工作手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中華民國110年2月初版。
  2. 長者防跌妙招手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中華民國110年2月第五版
  3. Prevention of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D. A. Ganz and N. K. Latham. N Engl J Med 2020 Vol. 382 Issue 8 Pages 734-7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