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時段的電視廣告常見這些片段:『吃麻辣鍋、喝酒,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喝咖啡、吃甜點、用力,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相信這樣的景象在生活中並不罕見,廣告確實傳達了一些訊息:當出現這些症狀時,應該懷疑自己是否有胃食道逆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的問題。胃食道逆流疾病一般都是以生活飲食調整與藥物治療為主,當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時,又擔心外科治療侵入性太高,內視鏡治療就成為可以思考的選項。

胃食道逆流疾病定義

    胃食道逆流意指胃中的內容物向上逆流到食道。在一般生理狀態下,少量的胃內容物逆流至食道屬於正常許可的範圍:通常在餐後發生、時間短暫且不會造成症狀、幾乎不會在睡眠時出現。然而有些人的逆流情形十分頻繁且嚴重,造成不適的感受、甚至組織病變,這就成為了一種「疾病」。因此胃食道逆流「疾病」必須符合以下的定義:有不適的症狀,或者造成其他併發症,例如食道的黏膜傷害、發炎。

胃食道逆流疾病成因

    為什麼正常人只會在餐後少量逆流,而有些人卻會發展成疾病?這就必須了解胃食道逆流的兩大成因:解剖構造異常,以及腹壓過高造成的下食道括約肌功能失常。

    食道和胃交接的地方由下食道括約肌把關,也就是賁門所在的位置。下食道括約肌通常處於緊閉的收縮狀態,使這個交界處保持較高的壓力,防止胃內容物逆流而上。而若對人體進行透視,則會發現橫膈膜剛好位於交界處,即解剖學上的橫膈膜食道裂孔,將食道和胃分隔為上下兩部分。

    有些患者的解剖構造出現異常,導致下食道括約肌、甚至部分胃體位移到橫膈膜食道裂孔之上的胸腔,因此減少了對胃酸逆流抑制的功能,這就是所謂的「食道裂孔疝氣」。

    正常的下食道括約肌通常處於緊縮狀態,只有在進食或嘔吐時打開;但當腹壓升高時,有可能造成它不正常地開啟。例如短時間內暴食、肥胖者腹部過多的脂肪組織、胃蠕動差導致消化不良無法順利排空,都會造成胃酸逆流。不同的成因,也分別指向了不同治療的適應症。

胃食道逆流疾病診斷

    胃食道逆流疾病常見的主觀不適症狀種類繁多,包含:

  1. 胸口灼熱感(即俗稱的火燒心)
  2. 胃酸逆流,常伴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殘渣(即溢赤酸)

    前兩項為符合診斷標準的典型症狀,另外尚有:

  3. 吞嚥困難及吞嚥疼痛
  4. 胸痛(和心絞痛症狀易被混淆,需當心)
  5. 喉嚨痛
  6. 喉嚨卡卡、異物感
  7. 慢性咳嗽
  8. 氣喘惡化
  9. 長期酸性侵蝕牙齒

    還有一些可能相關但證據較不明確的疾病,如咽炎、鼻竇炎、肺纖維化、中耳炎等。除了典型症狀以外的其餘不適感,也可能是由其他疾病所引發,例如胸痛就需要和心絞痛等心臟疾病做詳細的鑑別診斷,所以出現這些症狀時切勿自行判定為胃食道逆流引發,應及早就醫,由醫師詳細檢查後確認病因。

胃食道逆流疾病檢查

    有些民眾對內視鏡檢查十分恐懼,因此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疑似症狀時可能會自行買藥服用。其實胃食道逆流的治療開始之前,並非所有人都需要經過胃鏡檢查;而是如同前面提及的,典型症狀即可初步診斷、進入治療階段。因此,在初次就診時,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必須和醫師詳細討論。

    目前最常用來診斷胃食道逆流疾病的檢查為上消化道內視鏡,也就是俗稱的照胃鏡。相較於其他檢查來說,優點包括:

  1. 偵測食道病狀、嚴重程度與範圍,如巴瑞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糜爛性食道炎
  2. 排除上消化道有惡性腫瘤的可能
  3. 術中可依醫師評估執行生檢切片,進一步進行病理檢驗或細菌培養

    另一項重要但較少使用的檢查為「食道酸鹼值監測」,一般用於經藥物治療後仍持續有症狀的病患身上、或是準備進行手術前的確認。傳統上使用細管將偵測儀器置入食道中,會進行 24小時的監測,紀錄是否有胃酸逆流、逆流次數等資訊。近年來也發展出膠囊型式的監測儀,減少置放管子的不適感,更可以記錄長達 96小時的數據。

胃食道逆流疾病流行病學

    胃食道逆流疾病的盛行率在世界各國幾乎都有逐年上升的跡象。或許是因為近年來生活型態的改變、日趨西化的飲食習慣、以及肥胖者增加的關係,台灣也無法自外於這樣的趨勢。近年來某些醫學中心針對健檢民眾的調查數據,盛行率可能超過20%以上;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在 2020年最新的統計,甚至高達40%,相較於2010年以前約15%的數據,可說是快速成長。越來越多的患病人口,也促使各種治療方式逐年推陳出新,針對治療的研究也持續更新發表。

生活飲食調整與藥物治療

    治療的第一步是生活型態改變和飲食調整,包含:

  1. 過重者需減重
  2. 睡覺時墊高床頭,約需墊高六至八吋,多墊一顆枕頭沒有效果
  3. 避免暴飲暴食
  4. 戒掉宵夜的習慣,盡量不要在睡前三至四小時內進食
  5. 餐後保持直立狀態
  6. 減少刺激性的飲食,含咖啡因的食物(茶、咖啡)、巧克力、辛辣物、甜食、高油或含高脂肪的食物、碳酸飲料、薄荷成分食品、過酸的食物
  7. 戒菸、戒酒
  8. 避免太緊身的衣著

    藥物治療依照能否抑制胃酸分泌,可區分為兩大類。無法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以制酸劑為首,藥品中含有金屬鹽類,能夠中和胃酸,藥效作用快,但維持的時間較短。通常制酸劑會作為藥物治療的第一線用藥,在症狀輕微且發作次數少的病患身上能達到不錯的療效。另一類藥物 Sucralfate為表面附著劑,在酸性環境中會和胃中的鹽酸產生反應,產生附著的效果,可保護消化道黏膜減少傷害,也有促進傷處癒合的效果。

    能夠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主要有兩個類型:

1.組織胺阻斷劑(H2-receptor antagonist 或 H2-blocker)

藥效作用較制酸劑慢,但能維持更長時間,對於減少症狀的嚴重度和頻次都有良好效果。然而,針對較嚴重的糜爛性食道炎幫助有限。

2.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

如果逆流的症狀嚴重或頻率極高,或是使用其他藥物一段時間後未能有效改善,以及有糜爛性食道炎的患者,通常就會考慮投予此藥。藥物的作用除了緩解症狀之外,也能使發炎的食道慢慢癒合。使用上需注意盡可能於每日第一餐前三十分鐘服用,且需固定使用一段時間,而非有不適感時才服藥。雖然藥效對大多數患者來說十分顯著,但部分文獻顯示長期服用可能會造成某些副作用,例如腎臟疾患、骨質疏鬆、低血鎂等問題。

    從上所述,可知藥物種類繁多,適合使用的適應症、劑量調整的細節、停藥的時間點都需要經過醫師的詳細診斷及分析。因此切勿自行購藥長期服用,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外科治療

    有些患者對藥物治療的反應不佳,或者只要一停藥、減藥就嚴重復發;另外少數人可能糜爛性食道炎合併有食道狹窄、巴瑞氏食道、食道橫膈疝氣、消化道潰瘍等,如果出現這些狀況,可能要考慮接受外科治療。

    尼氏 360度胃底完全包埋法(Nissen complete fundoplication)或稱胃底折疊術,為自早期手術問世以來的標準療法;而自從腹腔鏡技術發展成熟,使用微創施行尼氏手術已成為外科治療胃食道逆流的黃金準則。此外,也有胃底局部折疊的手術,像是Hill手術只做前壁包埋、Toupet手術是270度的後壁包埋、Dor手術則為180度的前壁包埋等等。

    除了這些胃底折疊術以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於2012年也認可了磁珠括約肌強化術(Magnetic Sphincter Augmentation)作為一種治療方式。透過腹腔鏡的微創手法,在下食道括約肌放置一個磁性環,輔助加強括約肌的收縮功能。優點是不改變原有的解剖構造,和傳統手術相比施作時間短且侵入性低。

    胃底折疊術作為發展較早的術式,歷來累積的數據顯示效果卓越,針對改善症狀及減少藥物的使用來說都有極大助益。然而,國外長期統計發現術後仍有約四分之一的病人需服用PPI、部分患者需再次進行手術,且手術的副作用較多較大、侵入性強,這些都使得病患容易聞之卻步。

內視鏡治療

    近年來胃食道逆流的內科治療發展方興未艾,包括:

1. 熱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Stretta system是最常被使用的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透過熱能傳導到下食道括約肌,讓肌肉受熱後產生肥大、發炎、纖維化的作用,使括約肌緊縮,減少胃酸逆流。優點是施作時間短,不需住院,不影響後續的其他治療(比如外科手術),相較於其他的內視鏡治療有較多的安全性和效果研究。

2. 經口胃袋折疊術(Transoral incisionless fundoplication, TIF)

    經口胃袋折疊術的概念與外科胃袋折疊手術相似,差異在於器械經口進入,不會在身上留下傷痕。透過內視鏡即時影像,器械將胃底頂起包覆食道下端,再將兩者固定在一起,增加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研究顯示對於症狀改善及減少PPI的使用都有不錯成果。相較於熱射頻燒灼術來說,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同時治療輕度的食道裂孔疝氣;手術時間短暫、侵略性低、副作用輕微、不影響後續外科治療,也是其優勢。

    雖然這項治療可以同時治療輕度的食道裂孔疝氣和輕度的糜爛性食道炎病患,但不建議用於高度發炎或高度疝氣的患者身上,患者如有巴瑞氏食道或癌前病變等病理變化,也不建議施行此術式。

3. 抗逆流黏膜切除術(Anti- reflux mucosectomy, ARMS)

    這項治療透過內視鏡切除賁門區域淺層粘膜,因切除後的傷疤造成組織緊縮,達到減少胃酸逆流的效果。 2020年最新的發表是用熱燒灼淺層粘膜替代原本的切除,稱為抗逆流黏膜燒灼術(Anti-reflux mucosal ablation, ARMA),相對切除來說更為安全、消化道穿孔等副作用也較少。

    相較於外科手術,內科的內視鏡治療相對侵略性較低、治療耗時較短暫,但在療效和維持時間的統計數據上可能稍遜於外科治療;這些都有賴未來更多經驗的累計分析。受限於術式,內視鏡治療在選擇適合的病患時也需較嚴謹。

結語

    基於日趨增加的患病人口和盛行率,胃食道逆流疾患已成為值得重視的國民健康議題。它不僅會造成不適的症狀,使生活品質下降,更可能合併其他問題,例如食道發炎、潰瘍、狹窄,巴瑞氏食道等組織病理變化,甚至可能造成癌前病變和引發癌症產生。雖然治療的選項相當多元,除了藥物與外科手術外、內科的內視鏡治療在近年來快速發展,成為改善患者症狀與生活品質的新選擇;因此,當出現警訊時宜及早就醫,與專科醫師詳加討論接下來的治療細節,方為健康安全之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