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氣候變遷影響,這些年的烈焰當頭,從過往盛夏時分,默默臂展到了晚春和初秋,尋常在夏季發生的皮膚疾病,也揮汗如雨地搭上便車在一旁虎視眈眈。
臺灣地屬亞熱帶氣候,高溫多對流雨的季節,悶熱潮濕的醞釀,是許多生物活動的高峰,對我們的肌膚也可能導致多樣的皮膚疾病。這裏我們挑幾個常見的夏季皮膚疾病來為大家介紹。
一、汗疹
在持續高溫又悶熱的狀態下,由於大量持久的出汗,一旦汗水排泄不夠順暢,汗管的開口堵塞,就容易造成汗疹。這些微小透明的皮疹,好發於有衣物覆蓋的身體區域,以頸部、前胸後背、臀部及腋窩居多,隨臨床狀況不同而會有水皰、紅丘疹或小膿皰的表現。這個狀況在嬰幼兒及小朋友尤其常見,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童,症狀容易更嚴重,因此若流汗較多,可以用冷毛巾或紙巾儘快擦拭身上的汗水,保持皮膚乾爽之餘也降低皮表溫度,隨後保持通風及降低室溫,狀況就能有所改善。
二、曬傷
登山或逐浪是許多人夏季戶外活動的首選,但如果沒作好防曬措施,皮膚很容易曬傷或曬黑,正午時刻的外出或長時間曝曬尤其得小心。如果產生曬傷,症狀輕微者皮膚發紅或是產生搔癢,嚴重者皮膚會刺痛甚至起水皰脫皮;然而,因為這些症狀有時會延遲數小時才出現,高昂興致之餘就容易不慎輕忽。適切的防曬是預防的不二法門,選用足夠防曬係數的防曬乳,在外出前三十分鐘就先塗抹均勻,中途別忘了再適時補強;其他如陽傘、帽子或長袖衣物,也都能達到遮蔽的效果,進一步保護你的肌膚接受過多陽光的熱情。
三、股癬/體癬/足癬
高溫潮濕是黴菌最喜愛的繁殖環境,特別是在衣物包覆較緊密的跨下(腹股溝)、臀部、皮膚皺摺處及雙腳最容易發生。股癬和體癬常常呈環狀遠心性擴大且伴隨癢感,若沒有適當治療,常會在痊癒後留下色素沈澱;足癬,俗稱香港腳,嚴重時可能產生趾縫糜爛及脫皮,或是出現足側邊緣的水皰。由於病灶容易被誤認為溼疹,如果治療方向錯誤自行購藥塗抹,結果適得其反,反而容易讓患部更擴大泛紅。儘可能保持通風乾爽的環境,穿著較寬鬆且吸汗易乾的衣服,縮短鞋子包覆的時間,都是可以預防黴菌騷擾的方式,一旦出現病灶,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幫助做正確的診斷及治療,才能真正的事半功倍。
四、蚊蟲叮咬
夏季是蚊蚋叢生的季節,不管在室內或是到戶外運動散步,路過樹下或是草叢都很可能被這些不速之客襲擊。叮咬的當下症狀不一,但蚊蟲留在皮膚上的唾液引起過敏反應,是隨後引起局部紅疹或小水皰的主因。惡名昭彰的蟲子往常以小黑蚊與跳蚤居多,近期新聞熱議的禽蟎也摩拳擦掌,有時毛毛蟲或隱翅蟲也要出來參一腳,因發炎反應更劇烈,特稱為「毛毛蟲皮膚炎」。外出活動時,正確的使用防蚊用品或衣著保護,若遇到較大型的蟲體,以揮落取代拍打壓碎,減少其體液引發強烈的刺激反應;返家後適當的清潔及保養;若症狀超過可自行處理的範疇,就及時尋求醫療協助,才是減少蚊蟲滋擾的良方撇步。
五、汗斑
這種常見於青年男女的身上的皮膚病,是由一種名為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的表皮黴菌感染造成。以衣服覆蓋的部位,前胸後背最為常見,大量流汗後常會使感染範圍更加擴大。患處有時呈褐色,有時灰白色,流汗時呈紅褐色,表面會有米糠般的微細皮屑,因為這些臨床的表現,所以又有「變色糠疹」之稱。汗水淋漓之後,趕緊擦乾身體、適當更換衣物來維持身體清爽,可以減少病灶恣意擴張,更重要的是適切的診斷及治療,除了緩解這一次的侵襲,進一步也能減少復發機率。
熱情奔放的夏天是適合累積愉快回憶的。適切的預防及保養,有病灶時及早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幫助,讓肌膚問題別來叨擾,還你一個開心美麗的夏日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