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肌腱炎,會好嗎? 網球肘,怎麼辦? 足底筋膜炎,要治療多久? 相信很多朋友心中有類似的問題。身體隨著日復一日的使用,難免累積疲勞及傷病,耗損似乎是難以避免的事。不只是年紀漸長伴隨的筋骨退化,在現代文明的生活型態裡,不少年輕朋友也開始有很多這類的筋骨疼痛問題。

    由於組織反覆受力引發的傷害累積、修復的能力最終跟不上耗損的速度造成組織退化的問題,統稱為過度使用症(Overuse syndrome)。最常見的例子像是退化性關節炎和慢性肌腱炎,雖然名稱中都有”炎”這個字,實際上這些疾病在患部並沒有”紅、腫、熱、痛”的急性發炎反應,比較常見的是健康的組織被生長不好、脆弱的、功能差的組織取代了。這是什麼意思呢? 退化病變比較像是房屋老舊、沒有良好巷弄規畫的古老社區,充斥著不規則的改建和擁塞的交通。

    這些疾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患部的血液循環不足、修復能力極差,一但受傷往往需要數周甚至數月的修復時間,甚至常常沒有完全復原而造成反覆疼痛。所謂 ”增生療法” 就是利用各種刺激物或藥物來幫助這些修復能力極差部位的修復。從最早的物理、化學刺激物,到現在受歡迎的高濃度葡萄糖和自體血小板,目的都是促進組織的自我修復功能。

增生療法為什麼可以促進組織的修復?

    高濃度葡萄糖和自體血小板有不同的作用原理,高濃度葡萄糖是利用溶液的高滲透壓造成局部組織輕微的發炎。那為什麼發炎可以讓組織修復呢? 身體的組織受傷後自然就會產生發炎反應,增加受傷部位的血流,並且增加局部血管的通透性,因為血流帶來大量的血球可以清除受傷組織、分泌生長因子、進而刺激後續的組織再生;也可以加速代謝物清除、提供更多氧氣和營養,幫助後續受傷部位的修復。所以可以說,發炎是啟動組織修復的前置作業,先把老舊的房子拆了,才能蓋新大樓。

    相較於高濃度葡萄糖的”破壞性建設”,是以誘發發炎來重新啟動身體的修補機制,自體血小板是直接把富含生長因子的血小板打到受傷的部位,直接刺激組織的生長和修復反應。由於我們的血液當中血小板濃度不高,並含有其他無法幫助修復反應的血球,因此在注射自體血小板前會先做離心處理,以分離出高濃度的血小板。這些分離血小板的技術和耗材,是造成自體血小板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哪些疾病可以用增生療法來治療?

    瞭解了增生療法的原理,就可以知道增生療法比較適合用在慢性的退化問題,而不是急性受傷的情形。回顧過去研究發現,增生療法的療效最有科學證據的是用於退化性關節炎 (特別是膝關節退化以及手部關節退化) 以及慢性肌腱病變 (例如網球肘和阿基里氏肌腱病變),另外在脊椎關節退化及韌帶鬆弛引起的下背痛也有不錯的療效。

增生治療怎麼進行?

    增生療法治療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幾種: 針對退化性關節炎,最常用的方式通常會在關節周圍的肌腱或韌帶附著在骨頭的位置進行注射,目的是幫助肌腱韌帶變得更強壯、讓關節更穩定,所以一般會做多點注射; 第二種是直接注射到關節腔裡,這種情形大部分是使用自體血小板,目的是刺激關節內部構造再生。第三種是針對受傷的肌腱、韌帶或纖維軟骨,可以直接注射在裂傷或局部病變的地方。要決定注射的位置,醫師常常會以理學檢查搭配影像檢查,例如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來找出需要治療的地方。注射時,也可以用超音波導引做更精準的定位注射。

    由於組織退化病變的修復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因此增生療法通常需要在病變的組織做重複的注射,一般而言每隔 2-4週可以進行一次治療,總共需要進行 3-5次療程,也可能因病情需要做更多療程的施打。

增生治療有沒有什麼副作用?

    一般而言,增生治療是相當安全的,高濃度葡萄糖非化學藥品,自體血小板來自自身的血液,所以注射液本身不會引起過敏或不良反應。可能的併發症來自注射本身,有局部出血、感染的可能,或是誤傷周圍組織的情形,但使用超音波導引定位注射下,發生這種情形的機會已經非常低。

要打高濃度葡萄糖還是自體血小板?

    到底要選擇高濃度葡萄糖還是自體血小板可能是許多人最大的疑問。簡單來說,高濃度葡萄糖便宜、方便、有不錯的療效,也就是俗稱的 ”CP值”很高,可以作為第一線治療的嘗試或較多部位同時治療的選項。而自體血小板價格昂貴、需先抽血,而因為富含生長因子,理論上有更好的組織修復效果,適合急需回到運動場上的運動員,或使用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後覺得有幫助,但還想要更好療效的朋友。要注意的是,自體血小板的濃度及其內含生長因子的濃度都會因自身年齡和健康狀況而異,而不同廠牌的離心結果也不一樣。

    其實,"正確選擇施打的部位"和"正確注射到目標"往往才是影響注射後療效的關鍵因素。也就是說,增生療法前,醫師必須做完整的理學檢查,搭配必要的影像檢查,找出病灶所在,並判斷需注射的點,才能讓增生療法發揮最好的療效。

怎麼又痛了,打針為什麼沒有效?

    增生療法只是啟動了修復的開關,組織修復還需要漫長的過程。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出病灶的背後元凶,例如,是不是長期姿勢不良讓關節過度受力? 是不是運動的動作不正確所以常常受傷? 避免組織的不當受力與過度使用,可以讓組織有充分的時間休息和復原。

    最後,不要忽略了運動訓練的重要性,肌力與柔軟度不足常常是引發組織受傷的原因。例如,小腿過於緊繃常常導致足底筋膜不當受力,容易引起足底筋膜炎;又例如,臀部肌力不足可能導致走動時骨盆不穩定,進而引起髖關節炎。要治療這些問題,就需要按部就班、持之以恆的運動訓練,改善硬梆梆的筋骨、建立強壯的肌力才能讓您遠離慢性疼痛的困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