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本身會造成體內傾向分解代謝,造成癌症病友在熱量、蛋白質等營養素的消耗比一般人快速,加上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無論是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等,皆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例如:消化道潰瘍 (口、喉、食道)、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這些副作用可能造成癌友出現食慾不振、進食量減少及情緒不佳的狀況,這些都會導致癌友在治療期間發生營養不良、肌肉大量流失、體重減輕等現象,甚至嚴重影響治療效果或療程被迫中斷。因此,在癌症治療期間,正確的「營養支持」才能讓身體有足夠的耐受力,支撐接下來的癌症療程,讓療程不中斷。

建議:癌症治療期間關鍵在於「體力」的保持,而正確的「營養支持」才能讓身體有足夠的耐受力。

    癌症治療期間,由於疾病本身與治療過程皆會增加體內能量與蛋白質的損耗,因此,在營養支持計畫應著重在高蛋白與足夠熱量上,並且運用攝食技巧與營養補充以增加癌症病友的進食量。

    增加蛋白質的攝取可維持病人的體力、讓免疫系統正常發揮功能、維持理想體重和減少肌肉組織損耗的問題。根據歐洲腸道靜脈營養學會 2021年癌症病友指南建議,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 1.0-1.5公克。而蛋白質的來源則建議一半以上須來自「優質蛋白質」。圖1. 107年新版「每日飲食指南」中,紫色區塊中的食物,即豆、魚、蛋、肉類食物,如:豆腐、豆干、豆花、魚肉、豬肉、牛肉、雞肉及各式蛋的料理等,另外,藍色區塊的乳品類,如:牛奶、起司及優格等,皆可提供高生物價的蛋白質,生物價越高則代表蛋白質品質越好,也較能被人體吸收與利用,對病友來說是很推薦的食物選擇。

    「高蛋白質飲食之前,更重要的是每天需攝取足夠的熱量」,因為,熱量攝取足夠,蛋白質才能有效的被身體利用,如:合成耗損的細胞、增長肌肉、恢復體力等。多少熱量的攝取才足夠呢?根據歐洲腸道靜脈營養學會 2021年癌症病友指南建議,每公斤體重給予 25-30大卡,例如:建議體重為 50公斤,則每日建議攝取 1500大卡的食物。參考圖1的「每日飲食指南」,黃色區塊的全榖雜糧類與紅色區塊的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都是我們重要的熱量來源,即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米飯、粥品、麵食、饅頭及麵包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澱粉類食物,以及烹調用油便是熱量的最佳來源。

圖1. 107年新版「每日飲食指南」

建議:癌症治療期間的飲食對策著重在「高蛋白與足夠熱量」,用以維持體重、保持病人的體力。

蛋白質需求=體重 x 1.0~1.5 克/公斤

熱量需求=體重 x 25~35 大卡/公斤

食物種類選擇參考107年新版「每日飲食指南」

    癌症惡病質會讓癌症病友的存活率下降,癌統計結果顯示有 20 % 以上的病人死於惡病質,而非腫瘤本身。什麼是癌症惡病質呢?惡病質是多重因素所造成的症候群。癌症惡病質指的是人體的腫瘤 (癌細胞) 引起身體釋放大量發炎物質,造成體內代謝紊亂,再加上食物攝取量減少,使體內「分解作用」速度大於「合成作用」,進而引發癌症病友發生一連串不適現象,如:厭食、肌肉和脂肪組織的耗損、體重減輕、全身無力等症狀,另外病友也常出現疼痛、呼吸急促、憂鬱或疲勞等身心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圖2)。

圖2. 癌症惡病質是多重因素所造成的症候群

 

    針對惡病質的治療,除了針對不適症狀使用藥物加以緩解外,需要合併營養支持策略,才可有效控制。營養支持策略除了前面提到的高蛋白與足夠熱量外,需搭配攝食技巧以增加進食量:

  1. 少量多餐:除了三正餐外,在餐與餐之間補充點心,以彌補正餐攝取不足的部分。推薦一份供應量可同時提供充足熱量與蛋白質的食物,如:肉包、水煎包、加料的豆花(如花生豆花、粉圓豆花等)、牛奶麥片、麵包+豆漿、蒸蛋、奶酪等。
  2. 攝取順序以高營養密度、高熱量的食物先吃:先吃飯+豆、魚、蛋、肉類,蔬菜與水果次之,最後才喝湯 (甚至可不吃)。
  3. 利用勾芡,可增加熱量攝取也能增加滑潤口感,增加進食意願,如燴飯、濃湯類等。
  4. 提供不需太過咀嚼的食物,如粥品、麵食、豆腐、蒸蛋、魚肉或煮的軟爛的滷肉。提供粥品時可加入油脂以增加熱量攝取;另外,乾麵優於湯麵,可提供更多的熱量。
  5. 提供病人喜愛的食物:治療期的飲食不強調「天天五蔬果」、「少油少鹽飲食」等健康飲食觀念,而是在高蛋白高熱量的飲食原則下,挑選病人喜愛的食物,增加病人進食意願才是最重要的。
  6. 選擇體積小而蛋白質、熱量高的食物,如蛋糕+牛奶。
  7. 提供口服營養補充品。

建議:癌症惡病質是一種多重因素造成體內代謝紊亂的綜合症狀,也是導致將近四分之一病友死亡的原因。在營養支持策略上,須採取高蛋白與足夠熱量的飲食原則,搭配相關攝食技巧以增加進食量,提升病友的體力。

    在臨床上,常發現有些病人會聽別人說、群組分享或自行上網找資料,因而特別只吃某幾樣食物或拒絕攝取某類食物,這些都會造成營養不均衡、增加營養不良的機率。其實,多樣化的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才是最正確的做法,例如米飯、麵食、燕麥片、薏仁、馬鈴薯、地瓜、玉米等全榖雜糧類,提供豐富的碳水化合物,是我們重要的熱量來源,用以維持身體正常功能所需;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提供濃縮的熱量,一克的油脂可提供9大卡的熱量,在提供相同熱量的前提下,油脂是所有食物種類中體積最小的,非常適合攝取量減少的癌症病友;而豆魚蛋肉類與乳品類能夠提供優質蛋白質,補充癌症治療期間的損耗、維持肌肉量;適量的蔬菜類與水果類食物,提供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與植化素,可維持正常生理機能。

    癌症治療期間,當病友尚未發生嚴重營養不良時,建議即早開始規劃營養支持計畫,在高熱量高蛋白的飲食原則下,搭配攝食技巧均衡攝取各種類食物。根據歐洲腸道靜脈營養學會 2021年癌症病友指南建議,當病友攝取不足,飲食無法有效達到營養目標時,可以適時地給予富含蛋白質和熱量的食物和液體,即口服營養補充品,以協助病友改善營養狀況。

    我們應該將「營養支持」視為一個療程,切勿自行在網路或通訊軟體上蒐集相關資料,良莠不齊、似是而非的資訊充斥其中,一般人往往無法正確判斷。建議病人或家屬,在確診後可多利用營養門診,尋求專業營養師為其現行狀況制定個人化的飲食計畫,作為接下來抗癌計畫的飲食依據,在食物準備上也能獲得明確的方向。

建議:我們應該將「營養支持」視為一個療程,切勿自行在網路或通訊軟體上蒐集相關資料。搭配營養師給予的飲食計畫,適時調整飲食內容或補充口服營養補充品,以改善病人營養狀況,幫助病人保持體力接受癌症相關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