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國100年至今,我國的十大死因皆為同樣的十種原因,因此,這十種病因也是民眾最有警戒心的疾病;然而這些死因中,卻沒有本文的主題:「髖部骨折」這一項,相較於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十大死因的疾病,骨折似乎相對較單純,為什麼髖部骨折會被稱為老人的隱形殺手呢?

    根據台大醫院發表的研究顯示,台灣罹患髖部骨折的老年病患短期(一年內)死亡率為 12%,長期(一至五年)死亡率為25%,死亡風險皆為未骨折病患的 2-3倍。髖部骨折造成的死亡並不是骨折直接造成,老年病患在髖部骨折後可能因長期臥床或行動力減弱導致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褥瘡等併發症,而老年人的抵抗力較差,這些疾病容易進展成致死的肺炎、敗血症等疾病,雖然直接的死因不是髖部骨折,也不會被列入死因的統計,但是髖部骨折正是隱藏在後面的真正殺手!

    髖關節是連接軀幹及下肢的重要關節,雖老年病患的麻醉風險較高,除了特殊情況外,髖部骨折的病患仍然建議要接受手術,以減少病患臥床的比例,降低後續併發症的機率。即使病患逃過死亡危機,仍有近四成的病患無法恢復受傷前獨力行走的能力,近八成的病患喪失部分日常生活的行動能力,對病患的影響非常大。因此,若能提早預防髖部骨折的發生,勢必能大幅增加老年病患的生活品質。

    老年病患髖部骨折大部分都是於平地滑倒或跌倒造成,而骨質疏鬆症正是低能量受傷卻能造成如此嚴重後果的原因。相較於高血壓、糖尿病這些十大死因清楚列出的疾病,國人對骨質疏鬆症的警戒心較為不足,甚至許多人不知道骨質疏鬆症如同其他疾病,是有藥物可以治療的。大約三分之一的台灣婦女及五分之一的台灣男性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骨質疏鬆症骨折(包含脊椎體、髖部或腕部之骨折),風險非常高;研究卻顯示,大於 50歲的台灣人,每千人僅有不到百人接受骨質疏鬆正式檢查。目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建議 65 歲以上的婦女或 70 歲以上男性接受正式的骨密度檢查,有風險因子的患者則需要更早接受檢查。建議年老病患必須到相關門診評估骨密度、相關風險因子及未來骨折風險,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接受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研究顯示,治療需一年以上(最好持續三年以上)才能真正達到減少骨折風險的效果,且接受治療後不應在未跟醫師討論的狀況下隨便停藥,以避免骨量快速流失。

    除了藥物治療外,適當的鈣質及維生素D補充也很重要,美國骨質疏鬆症基金會(NOF)和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建議,50 歲 以上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飲食鈣量 1200 毫克(包括鈣片補充劑量)和維生素D 800 至 1000 國際單位(international units, IU),可由市面販售的鈣片補充,或食用富含鈣質的食物如豆類、深綠色蔬菜、芝麻、金針、海藻、海帶、香菇、小魚干、頭髮菜、堅果類等。

    除了保密(保持骨密度)外,「防跌」也是很重要的課題,年老者規律的運動可增強肌力、改善平衡功能,減少跌倒的機會。適合年長者維持肌力的運動包括快步行走、太極拳、球拍類運動、游泳、做體操等,但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運動強度及時間,以避免其他疾病的惡化,例如退化性關節炎、肩部旋轉肌斷裂等問題。另外還要減少個人跌倒的環境風險,例如住家安裝扶手、走道照明設備及防跌設施;有肌力減退的情形則應使用適當的輔具幫助行動;若服用其他慢性病的長期用藥有頭暈的情形,應跟醫師充分討論,調整藥物。

    由以上可知髖部骨折絕對是年長者的隱形殺手,要避開這位殺手必須多管齊下,養成良好的生活及運動習慣,避免跌倒,適當的治療骨質疏鬆症是不可或缺的,期待看過這篇文章的長輩們能更重視自己的骨骼健康,一起跟髖部骨折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