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台灣衛政單位統計,癌症幾十年來持續蟬聯台灣民眾十大死因榜首。女性乳癌則為女性癌症的發生率及新增個案數第一名。然而,現代醫學治療及照護觀念的進步,各種癌症的存活率有顯的進步。相較於確診癌症=宣判死刑般的早期刻板印象,現在患者從診斷罹癌的那一刻起,面對的不再是立即死亡的威脅,而是如何背負著癌症及治療後之傷痕,要如何返回她期待的日常生活的一場康復抗戰。人的生命不僅有時間長度這一個維度,抗癌治療的成功,相信不僅是戰勝癌症存活,而是活出有品質的生命。生命的質量來自生活品質和身心功能。越來越多癌友關心:「如何活得有品質? 如何恢復功能?」
以下,跟大家破立幾個乳癌術後的復健觀念與運動
術後追蹤很重要,醫師不是只有看傷口
在台灣醫療、公衛、及癌症治療團隊的努力下,台灣女性乳癌五年存活率已近九成,是世界一流的水準。乳癌的治療,依個別患者的病情需求,可能涵蓋手術切除腫瘤組織、前哨或腋下淋巴結的廓清、術後合併的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免疫治療、甚至重建手術等等。在經歷了上述許多治療後,大家可能覺得:「我受夠了。」 每次回診看報告的心理焦慮及慢性壓力,讓有些患者對回診追蹤產生心裡抗拒。
然而,灰塵並不會因妳轉過頭去不看、不理而不存在或消失。聖嚴法師面對煩惱的智慧:「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一樣也適用於癌症後的復健。癌友們回診或接受復健治療的期待是好好處理它,接著才能放下它,回到我們想要過的生活中。所以我們需要正視癌症治療後的各種併發症。
眾多醫學證據及權威機構的醫療建議患者按期程回診,讓醫師進行評估。在外科、(放射)腫瘤科、及復健科的門診中,醫療團隊所關注及處理的,並不只是手術後的傷口或化、放療後的各項指數,一些治療併發症的預防、衛教、處理治療、追蹤,更是落實在每次的回診中。
乳癌手術後要盡早肩膀活動,關係到後續治療及顯著影響生活品質
眾多醫學文獻顯示:約有 50%的癌友在手術後會遇到肩膀活動度下降以及上肢的功能受限。肩膀打不開除了造成疼痛,生活功能受限,更甚者會影響到後續放射線治療的規劃。肩膀疼痛、打不開可能的成因很多,諸如:神經病變、軟組織攣縮、胸臂肌群過緊或纖維化、腋索症候群、肩關節病變、旋轉袖肌腱群病變等等。醫師診察的目是找出最可能的原因(可能不只一個),並加以處理,安排合適的藥物治療、介入治療或復健治療。
大規模隨機的醫學臨床試驗顯示:越早期進行手術後的治療性肩膀運動,比起延遲(手術完一週後)的肩膀運動,對未來肩膀的功能有顯著的正向幫助。雖然可能短期稍稍增加引流管引流的量或引流管置放的時間,但好處顯然大過可能風險。而上面所謂的早期,就是手術後第一天便開始。一般而言進程如下:
- 術後1-3天:肩膀建議可做到前屈(往前舉起)45度,外展(打開 )45度,內轉(摸肚子)及外轉(背手)則不限制活動角度。
- 術後4-6天,肩膀建議已可做到前屈 90度,外展 45度,內轉外轉依然無限制。
- 術後1週或已拔除引流管後,則可不用限制肩膀活動角度。
- 一般成人肩膀可以做到前屈 180度,外展 180度,內轉 90度、外轉 90度。
目前原則上建議:若在術後摸到腋下索狀物或疼痛、術後 3-4週肩膀活動度仍沒有恢復到開刀前的活動度、或預計未來要追加區域放射線治療,宜與您的醫師溝通,視個人情況轉介或尋求復健專科醫師及癌症復健團隊的協助。
乳癌術後一些合併症,並非只能接受,而是可以好好復健處理
乳癌癌友在術後不同階段,可能遇到的重點照護議題不同,雖然可能遇到的議題眾多,但並非一定都會發生,也有程度輕重之別,所以還是建議秉持「謹慎樂觀、有疑問便諮詢」的原則。
- 剛手術後到幾個月:傷口疼痛、手術疤痕疼痛沾黏、局部淋巴腫或血腫、患側上肢-胸廓麻木疼痛、肩膀功能受限、軟組織沾黏等。
- 亞急性期:肌筋膜疼痛、胸廓-肩關節障礙、淋巴水腫、放射線治療期間/後皮膚/軟組織問題、化療相關血液/神經/腸胃問題、掉髮等。
- 追蹤期及全身性:賀爾蒙治療的肌肉關節病變、心血管併發症及心肺功能退化、記憶認知障礙、癌因性疲勞、性功能障礙、生育議題、骨質疏鬆症、情緒障礙、生活功能障礙、返回職場問題等。
還是要強調上述一些問題不一定會發生,但需要癌友與醫療團隊一起注意,料敵機先,早期處理,避免累積成大問題,影響生活品質及康復之路。
淋巴水腫-許多以前被當理所當然的觀念是過時的
現代醫學的可貴,是用理性的科學證據引導制定治療方案,所以現代醫學才會一直進步。例如:放血療法曾在18-19世紀大行其道,幾乎號稱治百病,甚至出現在醫學教科書紀載上。在經歷現代證據醫學的不斷更正及驗證,現代醫學中的放血僅能用在很特定的血液病治療。在現代的國民教育水準下,有哪個人再宣稱放血治百病,妳我應該都不會再當真! 歷史小故事是: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記錄因為要治療喉嚨痛,被放血超過 3公升而逝世。
當代的醫學準則可能會被後續新的醫學證據更正,這不代表前人錯,只代表我們的科學、醫學在進步。一些淋巴水腫的照護觀念也是。
淋巴水腫-腫久了就不是水
淋巴水腫成因於淋巴系統的回收功能跟不上組織淋巴液產生的量。不論是淋巴液產生過多,或淋巴回收、運送功能不足,都會導致過多淋巴液堆積在組織中,造成肢體水腫。
淋巴水腫是有活性的。持續的淋巴水腫,除了造成不舒服和不佳的外觀以外,還會造成水腫區域軟組織的變性以及(不好的)組織增生堆積:組織發炎、皮膚角質細胞過度增生、纖維細胞過度增生纖維化、皮下脂肪增生、肌肉筋膜變厚、細胞外組織堆積、淋巴管硬化等等。總而言之,水腫的狀態持續越久,組織變性的越厲害,腫大的體積就越來越不是水,而是不正常的增生軟組織,所以就很難再回復以往的狀態。所以淋巴水腫的治療原則跟教小孩生活習慣的養成很像:早一點用心好好教,不要等到定型了再處理,那就事倍功半了。
早期要注意有無水腫;長期要注意避免危險因子
醫學統計顯示:乳癌術後淋巴水腫的發生與否,與是否有淋巴轉移、腋下淋巴結的手術方式、術後是否合併放射線治療、本身體重過重(BMI> 30kg/m2)、以及是否有傷口相關的併發症最相關。一般而言,前哨淋巴結摘除手術後淋巴水腫發生率為 5-10%;而腋下淋巴結清除的發生率則是 15-25%。相關區域的放射線治療會增加幾倍的風險,肥胖的人則比體型標準的人多了 2-3倍的風險。
即使我們的淋巴系統因為癌症或癌症治療受到一些損傷,不代表失去全部的功能。就像手邊零用錢可能沒有以前多,但是精打細算一番,日子還是可以過得不用太受限制。淋巴水腫也一樣,基本上就是減少淋巴產生、促進淋巴回收。口訣就是:冷熱乾溼要適中、防曬防蟲顧指甲。
- 皮膚保護:適量擦乳液保持皮膚濕潤,最好的時間點是洗澡後皮膚帶有濕潤性。做家事、弄花草要戴手套,避免刮傷或外傷。曬傷會嚴重惡化水腫,尤其台灣的夏天豔陽高照,要積極防曬。可以用薄外套或防曬產品。若有甲溝炎或富貴手等一定要治療,皮膚或指甲附近的傷口造成的感染,不但惡化淋巴水腫,更會近一步破壞已經受傷了淋巴系統,造成未來更容易再惡化。
- 患肢局部熱敷、深部按摩、蒸氣浴、溫泉浴、日光浴等等都會導致血管擴張而增加淋巴液產生,原則上建議避免。但是台灣溫泉多,若是乳癌患者沒有下肢或其他禁忌症的話,泡泡腳或是下半身溫泉浴(患側上肢則不浸入) 15分鐘以內的話,一些觀察性研究倒是顯示無妨。
- 避免穿著袖口或腋下過緊的衣服。避免掛包包在患側前肢,建議使用雙肩包。建議患側肢體避免配戴戒指、手鐲等缺乏彈性的飾品,避免因水腫難取下造成肢體缺血或惡化水腫。
- 近年新的醫療證據及癌症照護準則顯示:乳癌術後的患肢在搭飛機、抽血、量血壓、做監護下的肌力訓練,與患肢淋巴水腫的發生或惡化沒有關連性。原則上醫療人員在抽血、量血壓等措施上還是會盡量避開患肢。搭飛機或登高山( 2500公尺以上)是否要穿戴壓力織品,需要對個別癌友當時的淋巴水腫狀況,進行風險評估,建議與相關專科醫師討論。
患側手若水腫狀況穩定,原則上不但可以用,運動更有好處
越來越多的醫學證據支持乳癌患者積極參與運動,因為運動會為大家帶來許多好處,增進功能及生活品質。這些運動,也涵蓋患側上肢的肌力訓練。近年在不同醫學文獻上顯示:甚至是針對患肢的最大肌力測試或監護下拿啞鈴肌力訓練,不但對上肢功能、肌肉量等有正向幫助,也不會增加淋巴水腫的發生。我們理應揚棄的舊觀念:這隻手要好好保護,不可以拿超過 2-3公斤的東西。
理想上完整的運動項目包含了有氧運動、肌力訓練、和柔軟伸展運動
- 有氧運動:原則上是涉及大塊肌肉群、規律性、會喘、會流汗的運動.例如:慢跑、游泳、飛輪、有氧舞蹈、健行等。建議每週做 3-5次,累積中強度運動量每週 150分鐘或高強度運動量每週 75分鐘。可以依個人狀況慢慢增加強度。多數的有氧運動不需要常規性穿戴壓力織品。
- 肌力訓練:包含軀幹及上下肢體的大肌群荷重訓練。例如:深蹲、仰臥起坐、伏立挺身等.建議每組大肌肉群做 8-12下,做 1-3組,每週做 2-3次,每次肌力訓練間隔 48小時,強度以不造成隔天生活嚴重受限為原則。建議在醫療評估過後、運動專業人員指導下,從低重量開始、和緩重量的增加進程的原則,依個人適應狀況及肢體狀況慢慢增加強度。過程中可能需要配戴壓力織品。
- 柔軟伸展運動:包含軀幹及上下肢體的大關節的拉筋運動,一次拉筋伸展的活動的時間建議約在 30秒(約 5個呼吸),同部位重複 2-4次.每週建議至少 2-3次,每天也無妨。原則避免在身體很冷的時候拉筋,所以洗完溫水澡後是個不錯的時間點(別忘記同時的皮膚照顧)。
限於篇幅限制,以上幾個觀念與癌友分享。還是要強調,越來越多醫學證據顯示良好規律的運動習慣不單能促進健康,增進體能,減少未來許多疾病的發生(尤其心血管疾病),也讓人身心平衡.
癌症復健希望提升病患生活品質及功能、減少併發症,進而讓大家在治療後得到的第二段人生,活出有品質、更精采的生活。雖然國外癌症復健的濫觴可追溯至超過50年前,但在國內的發展上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希望台灣的癌症存活者(癌友)照護,能讓癌友更加安心地綻放屬於自己的絢爛。
參考文獻:
- 107年癌症登記報告,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109年12月
- 108年度死因統計,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110年2月
-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guideline –Breast cancer, ver.2021.2
-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guideline –Survivorship, ver.2021.1
-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guideline –Cancer–related fatigue, ver.2021.1
- American Cancer Society/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breast cancer survivorship care guideline, 2016, Clin Oncol 34:61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