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失調是婦產科門診很常見的一個主訴,包含經血量太大或減少、異常的月經出血時間點、或是月經持續的天數太長或太短。子宮主要可分成內外兩層,薄的內層稱為子宮內膜,厚的外層稱為子宮肌層。每次月經週期開始,卵巢分泌荷爾蒙讓子宮內膜增厚,準備讓胚胎著床。排卵後 14天左右若無懷孕則月經來潮,子宮內膜剝落成為經血。一般而言,兩次月經間隔為 21至 35天,每次月經來 2至 7天內會排乾淨,每次月經週期的經血量小於 80毫升。

    異常陰部出血的源頭到底是不是「子宮」是很重要的問題,除了子宮之外,源頭可以是泌尿道、消化道、以及下生殖道(包含子宮頸、陰道、陰唇)。根據看到出血的時機點(排尿/便後、性行為後)、出血的量(子宮體相對子宮頸或陰道源頭的出血量比較多),加上評估伴隨症狀及身體檢查,通常就能確定出血的源頭。

原因

    能引起月經失調的原因很多,可以是局部骨盆腔的病灶、全身性的內分泌問題、或是和特定藥物的副作用有關,隨著年紀愈增長,子宮頸、子宮體或子宮內膜發生癌症的可能性也要考慮進去。依年齡分成五階段 (青春期前小女孩、青春期之青少女、育齡女性、接近更年期、更年期後),以下分別敘述各年齡層較常見的情況。

一、青春期前小女孩

    這時期任何下體出血都是異常的。常見的原因有外傷、陰道異物塞入(如玩具、衛生紙、硬幣)、陰部發炎或過敏(如乳液、沐浴乳、肥皂或感染)。另外,也要小心評估是否有兒童性虐待的狀況。

二、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女

    初經剛來數月至兩年內的青少女,因排卵的功能還不穩定,常見有不規則的月經來潮。通常不需治療,隨著時間青少女的荷爾蒙便會自動正常、有規則的排卵及月經。如果異常出血持續的時間超過兩年、或經血量太大,則建議接受進一步的評估,並要考慮是否有凝血功能的異常。此外,青少女也可以有如育齡女性月經失調的各種可能原因,於下段詳述。

三、育齡女性

    有性生活的育齡女性最簡單也最重要的就是先驗孕,懷孕相關的出血詳見早產預防或子宮外孕相關文章。排除懷孕後最常見的原因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瘜肉、子宮肌腺症、不規則排卵等。在接近排卵期前後那幾天,因為荷爾蒙有劇烈的變化,有時也會引起少量的出血,即所謂「排卵期出血」。在育齡女性,如同青少女初經剛來及接近更年期的時期一樣,也可能發生排卵不規則的情況,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容易發生。

    若排卵規則但經血量過大、或在兩次月經期期間(非月經期時間點)出血,常是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瘜肉、或子宮肌腺症的狀況。子宮肌瘤是子宮肌層長的良性腫塊、子宮內膜瘜肉是子宮內膜有部分過度生長而突向子宮腔、子宮肌腺症是子宮內膜組織生長進入了子宮肌層。以上三種情況也可以發生在排卵不規則的情境下,而有多重原因導致月經失調。

    此外,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子宮發炎或感染(如披衣菌、陰道滴蟲)也是可能原因。使用特定藥物(如抗凝血藥物、促進血液循環藥物、催經/調經/避孕藥/荷爾蒙用藥、子宮內避孕器)也要考慮。少數人服用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止吐藥、或某些身心科藥物,會有導致血中泌乳素過高的情形,而引起月經失調。先天或後天的凝血功能異常(如血小板低下、類血友病/溫韋伯氏疾病)或甲狀腺功能低下在經血量過大時也要評估。

四、接近更年期

    接近更年期前的幾年這段時間,排卵會變得相對不規則,通常卵巢仍會製造足夠雌激素,但黃體素的分泌減少。因此子宮內膜較易過度增厚,發生子宮內膜瘜肉、子宮內膜癌前病灶的機率上升,而增加了異常出血的情況。

五、更年期後

    更年期後卵巢不再分泌荷爾蒙,除額外使用更年期後荷爾蒙補充者可能會有週期性的月經之外,其他更年期後出血皆應視為異常而就醫。常見的原因有:陰道和子宮內膜萎縮、子宮內膜瘜肉、子宮肌瘤、子宮發炎、子宮內膜癌變、或使用抗凝血劑。

評估與檢查

    因月經失調就醫時,醫師通常會透過問診(年齡、藥物史)、評估異常出血的型態、嚴重程度、伴隨症狀,及身體檢查/內診(含子宮頸抹片),以確認出血的源頭及原因。如前所述,有性生活的育齡女性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先驗孕。抽血檢驗的項目包括全血球計數(確認貧血狀態、有無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甲狀腺功能、荷爾蒙狀態、肝腎功能等檢測。關於子宮體及子宮內膜的檢查,包含有子宮內膜組織採樣、超音波、子宮鏡檢查等。

    子宮內膜組織採樣能在門診不麻醉下執行,對於懷疑子宮內膜惡性病變高風險者(如45歲以上、肥胖、慢性不排卵患者、乳癌患者、使用Tamoxifen者等)是一個選擇,但因無麻醉下為避免引起子宮嚴重痙攣疼痛,可能只能採樣到一部分的子宮內膜組織,有時候必須考慮進一步接受麻醉下子宮內膜搔刮手術。

    經陰道超音波能夠將子宮體(有無子宮肌瘤、肌腺症)、子宮內膜(型態、厚度、有無瘜肉)以及卵巢在超音波下看的很清楚。更年期後的子宮內膜厚度若超過 4至 5毫米,應考慮子宮內膜採樣、子宮搔刮術或子宮鏡檢查。

    診斷式子宮鏡檢查是一個子宮異常出血時很好的門診檢查工具,直徑不到 5毫米的子宮內視鏡甚至能不破壞處女膜下做檢查,適合沒有性經驗的女性,也可用於排除青春期前小女孩是否有陰道異物。唯一要注意的是,如同胃鏡或大腸鏡檢查一樣,當出血量很大時內視鏡會無法清楚評估。因此最適合做子宮鏡檢查的時間點是月經剛乾淨的一週內,若排卵後才來檢查,因為整體的子宮內膜都已經進入分泌期,容易有局部增厚的子宮內膜,較易誤診為子宮內膜瘜肉,子宮肌瘤突出子宮壁的幅度也較不易精準評估。月經失調者,醫師可能處方短期荷爾蒙藥物、止血藥後,再安排檢查一次。更年期後的女性就任何時間都能檢查。

治療

    依照檢查評估找到的病因,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若因特定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則評估該藥物調整的可能性。若抽血檢查發現甲狀腺功能異常或泌乳素過高,則優先治療甲狀腺亢進或低下,或治療高泌乳素血症後,通常月經失調的問題會連帶恢復正常。若非上述幾類問題,也非發炎感染或癌症,常見可分為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兩大類。

一、藥物類治療

    醫師依照評估您有無規則排卵,會給予不同的藥物。若無規則排卵者,可給予 21天荷爾蒙用藥(或複方劑型的避孕藥)調經,讓月經規則並預防子宮內膜過度增生;也可以使用較短天數的黃體素來催經。若有規則排卵但經血量過多者,給予三週複方劑型的避孕藥也能減少失血過多,另外短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也有減少經血量、並減緩經痛的作用,搭配使用止血藥或子宮收縮藥也有一定的效果。具持續緩釋黃體素功能的子宮內避孕器(如子宮內投藥系統蜜蕊娜Mirena)能減少一半以上的經血量、減輕經痛,也是治療選擇之一。

二、手術類治療

    手術可以矯正異常的子宮構造,譬如說子宮肌瘤或子宮內膜瘜肉;再依照病灶大小、位置等面向選擇手術的途徑(手術式子宮鏡、腹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傳統開腹手術),及局部切除病灶(如肌瘤切除、瘜肉切除)或整個子宮切除(如全子宮切除、保留子宮頸的次全子宮切除);依照個人情況,醫師也會跟您討論子宮手術時,卵巢是否保留或一併切除較為恰當。此外,也有子宮動脈栓塞治療(介入性放射技術)可減少子宮血流、以減少月經出血量。

    若您讀完本文認為自己有月經失調的問題,建議就診,讓婦產科醫師評估後,給予您最適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