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常有抽血檢查的機會,不知道您是否曾在抽血檢查後被告知有貧血呢? 什麼是貧血? 貧血是指我們的身體沒有足夠的血紅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成年男性血液中血紅素含量小於 13g/dl(每公合 13公克)、非懷孕的成年女性血紅素小於 12g/dl(每公合 12公克)即為貧血。血紅素是一種蛋白質,存在我們的紅血球當中。它攜帶氧氣,經由血液循環將其輸送到我們全身。如果血紅素不足,我們的身體組織或器官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就會產生貧血的症狀。
貧血的症狀可能非常輕微而不會讓人察覺。這種情形常見於輕微貧血者或是血紅素下降速度較慢者。但隨著血紅素逐漸減少,通常會出現症狀。像是容易疲倦、掉髮、注意力不集中、頭痛、頭暈、心悸、喘、眼瞼與唇色蒼白或臉色發黃。尤其活動時頭暈、心悸和喘會更加明顯。這些症狀可能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比如說,過去可以一下子爬三層樓,現在爬一、兩層樓,就需要休息;或走路走快一點,會頭暈或氣喘,甚至有胸悶、手腳冰冷的症狀。
貧血常見症狀 |
---|
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 |
頭痛、頭暈 |
掉髮變多 |
眼瞼與唇色蒼白 |
臉色發黃 |
心悸、喘、胸悶 |
手腳冰冷 |
依據貧血產生的原因,可分成三大類:
- 失血造成的貧血。
- 紅血球生成減少或有缺陷引起的貧血。又可以概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 (1)骨髓和造血幹細胞自身的疾病
- (2)淋巴癌或其他癌症有骨髓侵犯
- (3)某些藥物、感染、以及金屬離子中毒或缺乏
- (4)血紅素生成相關的疾病
- (5)缺鐵性貧血
- (6)維生素缺乏性貧血
- (7)與其他慢性疾病相關的貧血
- 紅血球異常破壞引起的貧血。
由上可知貧血的可能原因非常多,從單純的造血營養缺乏到嚴重的骨髓疾病與惡性腫瘤都有。診斷時需要依據病患的症狀、疾病史、家族史、飲食習慣與使用藥物著手,並配合身體檢查以及血液、尿液、糞便的檢驗逐步抽絲剝繭找出可能的原因,必要時還需要進行骨髓檢查。以下就各類貧血做簡要的說明:
一.失血引起的貧血
我們可能會因出血而造成貧血。出血可以是比較明顯的,像是女性的生理期、外傷、或手術,也可能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緩慢發生而沒有被注意到,例如 : 消化道潰瘍、痔瘡、胃炎、和癌症等引起的慢性出血。若被診斷出此類貧血,必須找出出血的原因並加以治療。
二.紅血球生成減少或有缺陷引起的貧血
正常情況下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會源源不絕的製造出紅血球及其他血球。如果因為疾病使它們功能不正常、數量太少、或是被其他細胞(如癌細胞)所取代,就會造成貧血。又可以概分為以下幾類:
- 骨髓和造血幹細胞自身的疾病:例如:骨髓分化不良、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癌、再生不良性貧血、紅血球再生不良、及骨髓纖維化等。除了紅血球再生不良這種很少見的疾病以外,這類疾病不但會讓造血幹細胞無法正常製造紅血球,也會影響造血幹細胞製造其他血球的能力。因此抽血時往往還會發現其他血球的異常。需要做骨髓檢查確定診斷以進行後續的治療。
- 淋巴癌或其他癌症有骨髓侵犯:因為骨髓被惡性細胞佔據,正常的造血幹細胞被惡性細胞取代,無法造血。同樣會影響造血幹細胞製造其他血球的能力而合併其他血球的異常。這類患者多半已因原發部位被診斷出淋巴癌或其他癌症接受治療中。但偶而也有人是因為骨髓檢查才確定診斷。
- 某些藥物、感染、以及金屬離子中毒或缺乏(例如:鉛、鋁中毒或銅離子缺乏):這些情況下,造血幹細胞的功能受到抑制而產生貧血。不同的狀況可能有不同的合併症狀,診斷較不易。尤其是藥物引起的貧血,難以用檢驗確診,主要依據疾病史與用藥史診斷,需要立即停用可能相關的藥物。
- 血紅素生成相關的疾病:這類貧血是遺傳性的,因為基因的缺損使血紅素的製造發生問題。在台灣最常見的就是地中海型貧血,或稱為海洋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根據血紅素基因變異的位置可分成 α型地中海型貧血與 β型地中海型貧血,分別是血紅素中的 α球蛋白鏈 β球蛋白鏈有缺損或不正常。每位患者的嚴重度依基因變異的程度從極輕微到危及生命都有可能。常有家族史。同一位患者的貧血嚴重程度固定,不會隨時間改變。若地中海型貧血患者的貧血出現惡化,應該是同時患有其他造成貧血的疾病,需重新詳細檢查。較輕微的地中海型貧血患者不需要治療。重度地中海貧血患者可以用輸血合併排鐵劑治療,或是進行脾臟切除、骨髓移植等等。
- 缺鐵性貧血:鐵是合成血紅素的原料,所以鐵質缺乏會引起貧血,是貧血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鐵質缺乏的原因可能是攝取不足、吸收不良、需求增加、或是慢性出血造成。一般而言,葷食者彼此飲食中鐵的攝取量相去不遠,應不至於有攝取不足的情形。因此,若缺鐵性貧血患者既不是素食者,也不是正在節食、懷孕、或正處發育期,還是需要積極檢查是否有潛藏疾病影響鐵質吸收或造成慢性出血。另外缺鐵性貧血的患者也需要調整飲食,增加紅肉、深綠色蔬菜、及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之攝取,並少喝茶與咖啡。
缺鐵性貧血時的飲食建議 1.多吃鐵質豐富食物 紅肉、豬血、鴨血、豬肝、文蛤、深綠色蔬菜、紫菜、杏仁、腰果、花生、糙米、燕麥 2.攝取富含維生素C食物 甜椒、花椰菜、空心菜、小番茄、芭樂、奇異果、香吉士、龍眼、木瓜、草莓等等 3.避免與含鐵食物同時攝取 茶、咖啡、鈣片、制酸劑 - 維生素缺乏性貧血:例如:維生素B12和葉酸所造成的貧血,嚴重時可能會合併神經學症狀。缺乏的原因經常也是攝取不足或吸收不良。例如:素食者如果沒有額外補充會得不到足夠的維生素B12、患有腸胃道疾病的人可能無法有效吸收維生素B12和葉酸。某些藥物也會干擾葉酸的吸收。但也有可能是因為消耗增加,像是酗酒或是有寄生蟲感染時。另外懷孕或哺乳婦女、癌症患者葉酸的需求會增加。給予正確補充之後約一至兩週就會有改善,但還須持續治療至少三四個月以補充身體內的儲存量。
- 與其他慢性疾病相關的貧血:例如:慢性腎臟病患者,平常由腎臟負責製造的紅血球生長激素可能會減少而引起貧血。又如甲狀腺功能異常與一些慢性疾病可能使身體對鐵的代謝和利用發生異常而產生貧血。主要依據疾病史與血液檢驗診斷。
三.紅血球異常破壞引起的貧血
造成紅血球異常破壞的原因非常多種。可能是紅血球本身的疾病使紅血球的表面結構出問題或血紅素結構異常,造成血球特別容易受到破壞,也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造成紅血球被自身免疫系統破壞,或是藥物、毒物、感染、以及心血管內的植入物所引發的紅血球異常破壞。常合併有黃疸、虛弱、喘,有時會有發燒、肝脾腫大、淋巴腫大、與血紅素尿。多數情況為急性發作或突然惡化,症狀也比較明顯。須依據完整疾病史、藥物史、家族史、理學檢查、血液抹片、和實驗室檢驗診斷,再依據病因給予治療。
罹患貧血不僅可能使身體重要器官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產生症狀影響生活品質、減低工作效率、增加心臟負荷與心臟衰竭風險,更重要的是有些時候它是身體罹患一些嚴重疾病的徵兆,甚至是第一個徵兆。例如:美國哈佛大學在 1999年的研究顯示 57%大腸癌患者在初診斷時患有貧血,與冰島的學者回溯性分析該國於 1995至 2004年間被診斷為大腸癌的患者所得的結果十分相近。 2005年英國亦有報告指出,貧血的人患有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 2到 3倍,尤其當血色素小於 10g/dl(每公合 10公克)時更明顯。而加拿大 2018年也有研究發現 40%胃癌患者於疾病出診斷時患有貧血。更遑論很多骨髓和造血幹細胞的疾病都以貧血為主要表現之一。同一個人也可能同時有兩種以上造成貧血的原因讓診斷更為複雜。因此,如有疑似貧血的症狀發生應儘早到醫院接受檢查,如果偶然被診斷為貧血更是應該到血液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追蹤與治療,切莫忽視這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或是諱疾忌醫而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