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是人類重要感覺之一,因聽力損失前來就診的病人常常抱怨與他人溝通困難是件非常痛苦的事。嬰幼兒的聽損會引起語言發展的障礙,老人的聽損又被發現與憂鬱、失智有關,因此聽損值得特別重視。可惜是聽損病人目前只有少部份可以經由手術或藥物治療,大多數聽損是屬於〝感音神經型〞,即內耳毛細胞、聽神經細胞之病變或傷害所造成。這部分的改善及治療近年來在醫療上並無長足的進步,當了三十多年的耳科醫師有時也很無力,只能和之前一樣建議病人使用助聽器來改善溝通,而大多數的病人使用助聽器的經驗或對其的〝印象〞都有點負面。
助聽器顧名思義,最多只能幫助聽覺及溝通,若要希望戴起來完全正常和以前年輕時一樣,那就是不正確的期待了,我綜合了門診大多數不喜歡戴助聽器病人的抱怨,最常見的有兩項:
- 戴起助聽器所有的聲音都放大了,包括了很多環境噪音、不想聽的聲音。而想聽的反而沒那麼清楚,有戴沒戴效果沒差。或是在安靜環境下,不用助聽器也聽得到,嘈雜環境下,用了也沒幫助,有時更糟。我想這都要歸因於助聽器的抗噪音或降噪音機制並不完美,目前也是助聽器設計的瓶頸之一。事實上〝噪音〞或”雜訊”這東西很複雜,有時就是別人說話的聲音,且隨時在變,把它消除,有時語音想聽的語音也會減少,所以我們只有期待聲音處理的工程師,也許利用人工智慧,增加助聽器消除噪音及雜訊的功能,才能改善這項不便。
- 很多病人說聲音被放得很大聲,但是很不清楚。是實上,”辨音”,即聽得清楚是內耳的功能。在聽損的病人,這項功能也降低很多,助聽器是沒有那麼有智慧去幫忙辨音的,當然很多研究者試圖使用一些科技如移頻,將語音信號改變讓病人易於辨識,但效果並不完全理想,所以這些也只能期待新一代的助聽器能有些更好的功能幫助辨音。
那是不是聽損病人都無法由助聽器獲得幫助或不該使用呢? 答案當然不是。我看過無數成功使用助聽器幫助溝通及語言發展或增進生活品質的案例。助聽器在21世紀科技也進入數位時代,且進步迅速,醫生或聽力師也可清楚分辨那些患者可以從助聽器獲益。很多的聽損病人,助聽器是唯一最佳選擇,在使用時,個人有些觀察與建議,給需要的人參考:
- 經由助聽器放大的聲音或戴上助聽器的感覺,對大腦來說都是一個新的體驗及學習,花點時間讓大腦適應,不要太早放棄。就像身體其他部分使用輔助器如義肢、假牙等,要慢慢學習怎麼使用它。或買了一支新手機,也要慢慢學會使用它。臨床觀察上自小或年輕時就戴助聽器的病人較易成為成功的使用者,老年性聽損者比較會有難以接受的情形,這是否肇因於大腦〝適應性〞的不同,不得而知。又是否意味老年性聽力退化的病人早些使用助聽器較易適應,也沒有科學證據支持,但慢慢學習適應或搭配佩戴後之短期訓練,應該會增加使用的效益。
- 助聽科技的進步,現多有遠端麥克風、串流裝置等配件,可善用這些配件將助聽器與手機、電視等以藍芽連結。在嘈雜困難聆聽環境中、會議中或距音源較遠時,可利用遠端麥克風減少周圍雜訊的干擾,將助聽器的助益增大。
最後,要提醒聽損或使用助聽的朋友,聽力疾病或退化是有一定病程的,使用助聽器應不能預防及阻止聽力的惡化,當然也不會加速退化。聽力還是要靠避免噪音,控制全身疾病及健康的飲食,戒除不良習慣,如抽菸、喝酒、肥胖等來保健。目前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期待助聽器的功能再進步,以造福所有聽損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