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之認知行為治療」是處理失眠的輔助療法之一,根據許多研究報告證實,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結束後,效果可以維持、減少失眠復發,並且可減少對安眠藥的依賴,可說是想治療失眠者不可不知的方式,但唯一的挑戰是必須要投入時間和資源去學習及執行,才能有效果。
失眠之認知行為治療主要包括(1)睡眠衛生教育、(2)刺激控制法、(3)放鬆訓練、(4)限眠療法、與(5)認知治療。透過專科臨床心理師或是醫師的指導下,失眠者在初期必須填寫睡眠日記、失眠信念量表,由治療者診斷以及找出導致個人失眠的原因和失眠型態。
一般而言,失眠之認知行為治療會教導每一個失眠者正確的呼吸放鬆或是肌肉放鬆,透過放鬆的方式降低大腦細胞過於激發的活動狀態,平靜下來可以幫助入睡的發生。下一階段是依據個人的失眠型態,由治療者設計量身訂作的助眠行為計畫,也就是所謂的睡眠衛生教育、刺激控制法和限眠療法。
睡眠衛生教育包括很廣,例如睡眠環境的講究、溫度濕度調節,以及注意使用咖啡因的時機、白天有沒有足夠的身體活動、午睡時間的長短等等,從一天24小時的生活細節找到不利於睡眠的因素,而有意識地去改變它們。
刺激控制法則是嚴格要求失眠者不要在床上從事睡眠及性以外的活動,常見的失眠惡化原因就是失眠者入睡困難或是早醒時,仍長時間留在床上「培養睡意」或是「休息」,有時候個人可以再度入睡,但因失眠煩惱的狀態下,反而會越躺越清醒,這時候反而應該離開床舖,做一些適當的枯燥活動,例如閱讀比較不會引發興趣的書籍、簡單的家事、或是拉筋體操,等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睡覺。
限眠療法則是由失眠者的睡眠日記為出發點,計算睡眠效率(睡著的時間/躺床時間),治療師根據資料建議個案上床睡覺與離開床舖的時間,以達到較高的睡眠效率。搭配科技的進步,個案可以配戴睡眠腕錶,紀錄睡眠狀態,更是幫助限眠療法成功省時又省力的方式。
最後但也是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睡眠信念的調整,也是所謂認知治療的部分,大部分失眠者對於失眠都有不可避免的災難式想法,例如:「沒有睡飽的話,工作效率會很差」、「長期失眠會導致肥胖、高血壓、心臟病、等等疾病」、「我現在不快點睡著,明天一定會睡過頭」,這些想法乍聽下都很合理,但也因此讓失眠者的腦袋充滿恐懼和擔心,更加的睡不著。透過和治療者討論失眠相關的想法,了解這些想法如何的挑起內心的憂懼,以及更深層有關這些擔憂背後潛藏的個人經驗和生活壓力,失眠者可以去了解到原來失眠反映的是內在性格與目前生活可能有無法平衡的地方,剛好是需要去調整與面對改變的契機。
失眠之認知行為治療的原理原則不難了解,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自自然然的運用自如,例如透過睡前泡澡、瑜珈、芳香療法、寫日記,放鬆白天緊繃的神經。或是過午不喝茶和咖啡、增加白天的運動量、避免睡午覺,來提高晚上入睡的品質。比較少有人知道原來減少在床上做別的事以及限制躺床時間可以幫助睡眠,透過和治療者的討論,失眠者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來減少失眠,享受夜夜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