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保健重要性-小心下背痛來找你!
在已開發的國家中,下背痛盛行率高達 7成,是老年人最常見限制日常生活功能、造成失能且耗費社會資源無數的症狀。社區老年人的下背痛發生率在 1年內為 13%~50%,而長期照護機構的老人中,8 成有肌肉骨骼疼痛,其中 1/3為下背痛。65 歲以上老人為了下背痛尋求醫療資源更是在所有年齡層中排行第二。
老年人為什麼會下背痛?
國人罹患慢性/嚴重下背痛的比例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老年人較壯年人在生理方面,容易出現下背痛的相關病變(例如,骨質疏鬆性的椎體骨折、脊椎骨髓炎、腫瘤、脊柱感染、椎孔狹窄、椎間盤退化),也會出現和年齡相關的身心理變化(退化、失智症、焦慮、缺乏運動等)而更易產生背痛。從動作分析來看,腰椎往上連著胸椎,往下連接骨盆帶髖關節,若胸椎或髖關節活動度不足時,容易用腰椎來代償動作,而造成過度磨損。長期重複以錯誤的姿勢彎腰或轉腰,也會形成累積的創傷,使某一椎節的壓力過大而產生疼痛。
常見老年人下背痛的醫學診斷包括「關節炎」、「椎孔狹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關節小面疼痛」、「脊椎滑脫」、「薦髂關節炎」等。下背疼痛在影像學檢查上或許會見到組織受損,但並非所有腰痛患者的影像學檢查都有問題,如前段所提,長期的錯誤動作模式或不正確的姿勢也可能產生疼痛。錯誤的動作模式和姿勢(如:翹腳、年輕時工作檯位於同側導致身體不斷朝某側旋轉)會造成肌肉長度失衡(肌肉過長/過短)、肌肉使用困難,甚至造成身體結構改變和神經肌肉協調不佳,進而繼續造成動作模式錯誤的惡性循環。
我能夠改變什麼嗎?-了解可能影響的因子
造成下背痛的原因可以區分為可變更和不可變更兩類。無法變更的因子包含老化本身(老年人疼痛知覺的改變)、性別(女生多於男生)、基因(使每個人對於疼痛忍受度不同)、先前工作的環境與類型(全身震動、長時間彎腰、長時間搬運、長時間開車的工作)。可變更的因子包含心理因素(憂慮焦慮)、不活動或是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的生活型態(皆有可能增加下背痛發生率)、社會環境因素(不好的居住環境、不好的飲食型態)、共病症(越多越容易下背痛)、自覺健康狀況(程度低越易下背痛)。因此,若發現自己身上有相關可變更的因子,可試著做調整。
腰部保健運動-核心肌群的鍛鍊
運動為實證醫學當中對於腰部疼痛有效且重要的治療,對於健康族群,核心肌群的訓練更是能有效降低下背痛的發生率。核心肌群為人體四面八方天然的護腰,上層為橫膈膜,下層為骨盆底肌,前層為腹橫肌,後層為多裂肌,協助維持整個腰部的穩定。除了訓練核心肌力外,正確的活動姿勢,保持好的腰椎、胸椎和髖部活動度,皆能預防或降低下背痛。本文將挑選10個含有以上各面向的運動,讓您遠離下背痛。運動過程若有不適,建議找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諮詢哦!
1.姿勢調整-尋找正中坐姿及站姿

做法:找到腰部正中位(最駝背和最拱背中間的位置),維持腳底貼地,膝蓋 90度彎曲。耳朵與肩膀成一直線。


- 久坐者可於腰後墊毛巾,且有椅背為佳。
- 閱讀的書籍或工作區域維持在眼睛可平視處。
2.呼吸訓練-橫膈的啟動
做法:躺姿/坐姿下,兩手至於側腹,深吸氣將兩手撐開,再慢慢吐氣。10 下 / 回, 3回 / 天。
降低難度:不便坐姿者,可平躺屈膝,或直接坐於椅子上執行。
增加難度:於各種不同姿勢做出深呼吸。


- 注意:胸腹起伏幅度應相同,不應集中於胸口。
3.屈髖運動-多用髖,少勞腰
做法:坐姿,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踩穩地面。練習保持腰部正中,坐姿下身體向前鞠躬至 30度,再回正中坐姿。
降低難度:前方放置椅子,扶著椅背執行。
增加難度:坐姿鞠躬後再站起。



4.死蟲式-挑戰腹部核心
做法:平躺,將手與腳抬高至與地面垂直,在此姿勢下維持腰部正中,將對側手腳朝相反方向延伸,再交替。10 下 / 回,3 回 / 天。
降低難度:
- (1)停留於手腳與面垂直處進行深呼吸。
- (2)將小腿下放一椅子或厚枕頭,只執行手部動作。
- (3)將手與腳的動作拆開執行。
增加難度:
- (1)兩手/ 兩腳中間夾球維持深呼吸。
- (2)手握裝水寶特瓶進行動作。
- (3)手腳同時往反向延伸。


- 注意勿憋氣。並注意腰部是否拱起、頸部是否過度出力。
5.游泳式/四足跪姿飛機式-挑戰背部核心
做法:趴姿 / 四足跪姿下,頭與尾椎前後延伸拉長脊椎,保持脊椎正中,將對側手與腳共同抬高離地,抬的過程維持腰部穩定,想像自己於游泳池打水。10 下 / 回,3 回 / 天。
降低難度:只抬單一肢體。
增加難度:兩腳 / 兩手同時抬高。







- 肩膀不適者可將雙手置於身體兩側。
- 注意頭是否過度後仰或垂下。
6.貓式/牛式-脊椎活動度練習
做法:四足跪姿下,頭與尾椎延伸前後拉長脊椎,先將脊椎完全屈曲,盡量將頸胸腰椎成一漂亮弧形。再將脊椎做完全伸直,胸口與視線盡量朝前方。動作過程慢。10 下 / 回,3 回 / 天。
增加難度:嘗試分節動作:先動頭,再動腰;先動腰,再動頭。





- 注意頭是否過度後仰或垂下。
- 膝蓋不適者,可墊小毛巾於膝下。
- 手腕不適者,可改成手握拳進行。
7.脊椎旋轉-髖、腰椎、骨盆活動度練習
做法:
(1)動髖:平躺,兩手外伸,腳屈,兩腳同時倒向一方,上身及視線轉向另一方,感受下背微微繃緊,回中間,再到另一側。宜緩慢做至活動度最大處。10 下 / 回,3 回 / 天。
(2)動胸椎:坐姿下,兩手交叉抱胸/叉腰,脊椎向上延伸後,如同毛巾般扭轉上胸椎,維持腰部和屁股盡量不動,回中間,再到另一側。宜緩慢做至活動度最大處。10 下 / 回,3 回 / 天。
(1)動髖



(2)動胸椎


- 注意:坐姿旋轉時注意身體是否傾向一側。
- 孱弱者可於側躺姿下進行胸椎活動(如下圖)。


8.美人魚-側腹伸展和強化
做法:坐姿,兩腳踩地,腰部正中,脊椎向上延伸。吸氣,手像劃一道彩虹至對側,感受側腹繃緊,吐氣再回起始位。


- 注意:身體是否傾向一側、舉手側的屁股是否離開床面。
9.嬰兒式-下背伸展
做法:跪坐於腳跟,將身體往前趴,兩手向前延伸,保持肩膀和下背完全放鬆,此動作並不會明顯感到緊繃。停留 2-3分鐘 / 回,3 回 / 天。




注意:
- (1) 肩關節受限者,兩手可放於身體兩側。
- (2) 不便進行全跪姿者,可改為躺姿抱膝或坐於椅上身體前彎進行。
10.上腹仰臥起坐-上腹核心鍛鍊
做法:躺姿,雙腳屈膝,腹部收緊,兩手平貼地面。吸氣將下巴收緊,視線看相兩腳中間,捲起上半身至中胸處,吐氣時再慢慢回起始位。
降低難度:
- (1)手握彈力帶 / 毛巾 / 抱頭以協助支撐上身重量。
- (2)腳下墊椅子 / 枕頭協助支撐下身重量
增加難度:將腳抬高至與地面垂直後再將上身捲起。






- 注意:勿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