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公布,本國的 107年平均壽命來到了新高為 80.69歲,其中女生的平均壽命為 84.05歲,而男生的平均壽命為 77.55歲。隨著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化,本國 65歲以上總人口比率高達 14.56%,已邁入【高齡社會】的趨勢。在 65歲以上的人口中,其中輕微認知障礙佔 18.23%,而失智症佔 7.86%。失智症的盛行率會隨著年紀越大而增加,65歲以上的老人中,每 12人即有一位失智者,而 85歲以上的老人,每 5人就有一位失智者。
何謂失智症?
失智症是腦神經系統退化的疾病,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除了評估記憶方面,仍然需要評估不同的面向。
- 認知功能評估方面,包含語言能力,執行計畫功能,學習能力和記憶,社交認知,視覺空間能力,複雜注意力。
- 非認知功能方面,主要以精神行為症狀表現,例如:憂鬱、妄想、幻覺及各種行為問題。不同嚴重度的失智症,皆有可能出現精神症狀(被害妄想、被偷妄想、憂鬱症、錯認、幻聽或視幻覺等),與認知功能退化不一定成正相關。
失智症的病人會因上述功能退化,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工作和人際關係。依照失智症的嚴重度,可分為輕微認知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
如何區分“正常老化”和“失智症”?
病人很常詢問:“我很容易健忘, 這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症?”
- 正常的老化:記憶力稍微變差,偶爾忘記並有自覺,但判斷力、表達能力、個性、作息和生活功能都仍能維持正常。
- 失智症:記憶容量和速度明顯變差,經常忘記事情並常不自覺,常會出現重複詢問同樣事情。日常生活功能會因退化而需要依賴家人協助完成以前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並常合併判斷能力受損、表達能力困難、個性性情轉變、日夜顛倒。
失智症的早期症狀為何?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提出常見的失智症10大警訊如下:
- 近期記憶力減退而影響到日常生活
- 計畫能力和解決能力有降低
- 對於熟悉的事務無法有效地完成
- 對於時間感和地點的方向感下降
- 抽象概念和思考能力有困難
- 說話表達能力有障礙,常詞不達意
- 物品擺放錯亂,時常翻箱倒櫃
- 行為與情緒劇變,自我控制變差
- 性格明顯變化,與原先大不相同
- 喪失活動力與主動性,對外在事物不再感興趣
失智症類型
不同類型的失智症,症狀和表現也不盡相同。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失智症為以下:
(1)退化性失智症(包含: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
- 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1906年由德國Alzheimer醫師發現,因此以此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特性,以記憶功能退化為主;大腦會緩慢而逐步退化,退化的歷程是不能回復的。其腦部神經受到破壞,過世後解剖可發現腦部有異常老年斑和神經纖維糾結。
- 路易氏體失智症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專注力和警覺性時好時壞、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
- 額顳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其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若先侵犯額葉,特性為早期即出現性格改變,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若先侵犯顳葉,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語言理解困難、命名困難等。
(2)血管性失智症:
為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失智症。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 呈階梯狀退化,在東方人發生比例甚高。常見臨床特徵:情緒及人格變化、尿失禁、假延髓性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 、步履障礙(失足跌倒)。
(3)其他原因引起之失智症
需要先排除別的可逆性身體因素,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中樞感染性疾病、腦腫瘤、酒精或成癮物質、長期飲食不均衡導致的電解質,維他命B12或磷酸異常等都可能影響認知功能。其中少於5%屬於可逆性失智症,經過詳細的評估和治療可能恢復。
失智症的病程
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發病年齡介於 40至 90歲間,最常見於 65歲以後。通常家人很難說出發病正確時間,患者功能逐漸退化,整個病程約八至十年,但也有到十五年之久的個案。血管性失智症的病程多變,因為其成因複雜,包含腦中風、非中風之小血管病灶、腦出血等。若是典型中風造成的失智,隨著中風次數的累積,認知功能會呈現階梯式的退化。
誰罹患失智症的機會比較大?
- 阿茲海默症:年齡(年紀愈大機會愈多)、唐氏症、女性、具家族史、具APOE4基因(2-4倍)、教育程度低、頭部創傷(拳擊手)、家族性早發型失智症。
- 血管性失智症: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患者。
失智症會遺傳嗎?
僅有約 5~10%的病患具有遺傳性,大部份失智症患者都屬於偶發病例。目前已知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有 APP, PS1, PS2等。這類病患通常較早發病,惡化速度較快,容易出現幻覺或妄想的精神症狀。
失智症如何治療?
(1)認知功能藥物治療
目前衛生署已核可的認知功能藥物有:
- 膽鹼酶抑制劑,主要是針對輕中度失智個案,有愛憶欣(Aricept)、憶思能 (Exelon)、利憶靈(Reminyl)。
- NMDA受體拮抗劑,有憶必佳(Ebixa)及威智(Witgen)。
- 合乎規定者,健保可以給付。
(2)行為及情緒症狀治療
90%以上的失智患者,在病理中會出現行為或情緒問題。適度使用抗鬱劑、情緒安定劑、及抗精神藥物可改善症狀。
(3)非藥物治療
藉由環境的調整、活動的安排、溝通方式的改變、懷舊、亮光、按摩、音樂、寵物等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行為情緒症狀。
預防措施
如果腦袋像電器零件一樣,使用了 65年以上的電器肯定會出故障或功能退化。 可惜人腦並不像電器可以隨意替換零件,那我們該怎麼維護我們的腦袋呢?
家屬和病人很常詢問:“一定要吃藥嗎?”“有藥物可以預防或治療嗎?” “銀杏效果如何?”
目前研究顯示銀杏並無預防和或治療失智症的療效。臨床上核可的藥物,主要為減緩退化和症狀穩定的藥物。顯然的,最佳方式是預防勝於治療! 健康促進為最佳的非藥物治療方法, 並有效地延緩你走向失智的道路。
- 健康的生活習慣: 遠離菸酒和非法藥物,規律的生活作息,遠離肥胖
- 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有氧運動為佳,一天至少 30- 60分鐘
- 活到老,學到老:選修有興趣的課, 讓腦部接受新刺激而防止老化
- 維持良好的社會互動和人際關係 (社區活動、宗教團體、志工等活動)
- 地中海式飲食(多蔬果、不飽和脂肪酸、深海魚類):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某些癌症的風險甚至是整體死亡率,同時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下降約 7成
- 避免心血管疾病和代謝症候群: 良好的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
- 預防頭部受傷和跌倒
失智諮詢資源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
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
聯絡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二段206號10樓之1
Email:tada.tada@msa.hinet.net
Tel:(02)3365-2826
Fax :(02)3365-2827
台灣長期照顧專業協會
電話 : (02)2369-0347
地址 : 106台北市溫州街16巷4-1號1樓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關懷專線 0800-580-097
電話: (02)2511-1751
地址: 10442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56巷1弄57號3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