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安眠藥治療失眠,是常見,但也是不得不的作法。雖然安眠藥可以解決擾人的失眠問題,但是服用安眠藥也和跌倒、骨折、車禍等意外事件相關。能夠省著用,自然是好事。理想中,使用安眠藥應該尋求「最低有效劑量」、「短期使用」。然而,許多用藥的患者卻苦於無法降低劑量,或是需要長期使用。若我們能更瞭解使用安眠藥「量」和「時間」的相關知識,會更有機會「省藥成功」。

    大部分的失眠,只是冰山一角,是別的疾病造成。因此,若發現無法降低安眠藥物的使用,很可能是造成失眠的根本病因,尚未解決。例如:疼痛、心肺疾病、情緒疾病等。再者,當年發展安眠藥時,界定建議劑量的主要對象,是身心健康,「純」失眠的患者。當我們還有各種慢性病時,就可能無法適用建議劑量,需要比單純失眠者更高的劑量,才能入睡。因此,嘗試減少安眠藥的劑量前,需要先確保身心疾病已經獲得妥善的治療。

    目前治療失眠最常用的安眠藥,分為「苯二氮平類藥物」與「非苯二氮平類藥物」。這兩大類藥物雖然化學結構式不同,但作用的機轉類似。相較之下,「非苯二氮平類藥物」的作用相對單純,副作用也相對較為輕微。在我們嘗試停藥時,常見三種阻礙停藥的不適,一種是「復發性失眠」、一種是「反彈性失眠」,另一種則是「戒斷症狀」。因為很高比例的失眠會慢性化,當失眠是慢性病時,若我們驟然停掉安眠藥,失眠就會再次出現,這就是所謂的「復發型失眠」。若是停藥後,失眠復發的程度比治療前更嚴重,就稱為「反彈性失眠」。若停藥後,不僅再次失眠,還連帶有焦慮、肌肉緊繃等無關睡眠的症狀,這就是所謂安眠藥的「戒斷症狀」。相對來說,選用「非苯二氮平類藥物」以及盡量放慢減藥的速度,可以緩和「反彈性失眠」與「戒斷症狀」。「復發性失眠」的問題,則需進一步搭配失眠的非藥物治療,才能順利降低安眠藥的使用。

    失眠的非藥物治療中,效果最穩定的應該就是「認知行為治療」。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主要針對造成失眠的神經生理與認知行為因素介入。在這種治療中,治療師與患者合作,一起為克服失眠出主意,想招式,從患者的想法與行為上改變,進而緩解失眠。常用的方式包含:睡眠衛生教育、刺激控制、放鬆訓練、矛盾療法、限眠療法與認知治療。這種非藥物的治療可以為減藥打基礎,降低減藥過程中的「反彈性失眠」,以及減藥後的「復發性失眠」。搭配非藥物的失眠治療方式來降低安眠藥物的使用,應該是最好的方法。但是這種治療方式需要專業醫療人員的指導,才會發揮最大效果。

    實務上,減藥的過程越慢越好,以便降低「反彈性失眠」與「戒斷症狀」。舉例來說,每兩週降低原劑量的十分之一。到最後,若無法再降低單日劑量,就可以挑若干比較沒有壓力的固定日子,例如:每週五晚上,嘗試當夜不吃藥。之後,再逐漸增加不吃藥的天數。理想中,應該做到「能省就省、當用則用」。平時,確實執行非藥物的治療方式,不吃藥入睡,做到「能省就省」。但若白天壓力很大,經驗中預期當晚會失眠,或是隔天有重要的事情,希望自己能夠即時睡著。就可以在嘗試不吃藥入睡後,若半個小時仍無睡意,馬上當機立斷,服藥助眠,這就是「當用則用」。在搭配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的前提下,這樣的原則,可以確保在使用最低限度的安眠藥下,同時保有每天良好的睡眠品質。

    然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生活需求不同,有時候,每天都使用低量的安眠藥助眠,反而利大於弊。因此,近年來醫界對於「減藥」,有較符合實際的新見解。成功的「省」用安眠藥,不一定就是不再使用任何安眠藥。若是和醫師討論後,搭配非藥物治療,能夠「找到最低的有效劑量」、「減少使用頻次」、或是轉換成其他不屬於「苯二氮平類藥物」或「非苯二氮平類藥物」的助眠藥物,例如鎮定型抗憂鬱藥等,都算是「減藥(省藥)成功」。

    安眠藥是藥物的一種,只要是藥物,就有使用上的必要,也有需要注意的不良副作用。雖然近期有全然不同機轉的新型安眠藥上市,但不管何種安眠藥,「減量使用」,始終是最重要的原則。想要「省藥」,必須「觀念正、方法對」。減藥前,務必確保身心疾病已經獲得最好的照顧。之後,需要確定目前服用藥物的「反彈性失眠」與「戒斷症狀」的特性。接著,必須確實學習與練習失眠的非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開始減藥時,需先和醫師確認最適合自己的「省藥」模式。如此一來,一定能夠安全、舒適地降低安眠藥的用量。